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6346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在养虾池上端边沿处围设有第一水管,第一水管与安装于养虾池一端的多水泵的出水口接通,各水泵的进水管一端均固定有网罩,可防止在将养虾池中的水压入第一水管的过程中,将养虾池中的虾抽到第一水管中,第一水管上连通有多个呈L型设置的第二水管,第二水管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文丘里喷头位于养虾池的底部,可利用从文丘里喷头中喷出的水的冲力将养虾池中的生物絮团冲起,防止出现生物絮团沉淀的情况;第二水管上接通有空气管,空气管与养虾池的底平面相垂直,利用空气管可以达到养虾池增氧的目的,确保养虾池中水的含量氧充足。该增氧系统,可提高虾的生长、产量和质量,确保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
本申请涉及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有多种多样的虾养殖模式,例如,半精养和成精养模式,但是现有模式的养虾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排灌方式,不但浪费能源,而且废水、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污染环境,进而会对虾育苗和养成造成许多病害,经济效益下滑。参考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发展方向,应考虑向工厂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发展,这样有利于人为控制,减少废水排放,维护生态环境。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跑道式养殖迅速的发展起来了,但是目前的跑道式养殖存在养虾池中氧含量低,生物絮团易沉淀等问题,进而影响虾的生长、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降低。由此可见,如何克服养虾池中氧含量低,生物絮团易沉淀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养虾池中氧含量低,生物絮团易沉淀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包括:围设于养虾池上端边沿处的第一水管、安装于所述养虾池一端的多个水泵,各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水管接通,各所述水泵的进水管的一端固定有网罩,所述第一水管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呈L型设置,所述第二水管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所述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空气管,所述文丘里喷头位于所述养虾池的底部,所述空气管与所述养虾池的底平面相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水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水管的直径。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水管之间的距离相等。优选地,所述养虾池的中间位置处还设置有直立膜。优选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养虾池外壁的微型电锅炉。优选地,所述微型电锅炉安装于所述养虾池底部外壁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在养虾池上端边沿处围设有第一水管,第一水管与安装于养虾池一端的多水泵的出水口接通,各水泵的进水管一端均固定有网罩,可以防止在将养虾池中的水压入第一水管的过程中,将养虾池中的虾抽到第一水管中,第一水管上连通有多个呈L型设置的第二水管,第二水管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文丘里喷头位于养虾池的底部,可以利用从文丘里喷头中喷出的水的冲力将养虾池中的生物絮团冲起,防止出现生物絮团沉淀的情况;第二水管上接通有空气管,空气管与养虾池的底平面相垂直,利用空气管可以达到养虾池增氧的目的,确保养虾池中水的含量氧充足。因此,应用本增氧系统,可以提高虾的生长、产量和质量,确保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养虾池中氧含量低,生物絮团易沉淀的问题。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增氧系统包括:围设于养虾池1上端边沿处的第一水管2、安装于所述养虾池1一端的多个水泵,各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水管2接通,各所述水泵的进水管的一端固定有网罩,所述第一水管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水管3,所述第二水管3呈L型设置,所述第二水管3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4,所述第二水管3上设置有空气管5,所述文丘里喷头4位于所述养虾池1的底部,所述空气管5与所述养虾池1的底平面相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水管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水管3的直径,第二水管3的直径大于空气管5的直径。具体地,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养虾池1可以采用跑道式养虾池,具体就是在养虾池1的中央位置处设置直立膜6,跑道式养殖池,可以使虾类逆流游动既锻炼了体质,增强其抵抗力。养殖用水通过循环泵进入互通的流化床生物滤池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在养虾池1的上端可以围设一圈第一水管2,养虾池1的底部一端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水泵,水泵可以选用3kw循环泵。在图1中没有画出,各水泵的出水口均与第一水管2接通,各水泵的进水管一端固定有网罩,可以将养虾池1中的水抽到第一水管2中,同时可以利用进水管一端的网罩防止养虾池1中的虾被吸入第一水管2中,第一水管2上连通有直径比自身直径小的第二水管3,第二水管3呈L型设置,且出水端位于养虾池1的底部,第二水管3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4,利用水泵抽取的水可以经过第一水管2、第二水管3从文丘里喷头4中冲出,进而将养虾池1中的生物絮团冲起,同时还可以确保养虾池1中的水定向流动,使水质条件均匀,还可把虾的排泄物及多余饲料悬浮起来,易产生生物絮团。三个大池备2台3kw和1台1kw涡旋鼓风机,备用1个5kw的罗茨鼓风机。文丘里喷头4可以间断性喷水,可以确保生物絮团处于漂浮状态。第二水管3与养虾池1底部平行的一段上连通有比直径比自身直径小的多个空气管5,利用空气管5可以起到为养虾池1中的水进行增氧的作用。生物絮团是通过异养菌和藻类、浮游生物在可控条件形成絮团,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碳等,可以将其转化为菌体蛋白,同时絮团本身又可以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生物,以此形成一个微循环,达到控制水质和营养物质二次利用的技术。本申请利用文丘里原理,利用外置循环泵循环池内水同时带入空气在水中产生微粒气泡溶于水供氧。在实际安装时,可以使文丘里喷头4距离养虾池1的池底10cm,和池壁呈45度角,这样喷出的水气泡可以使池底堆积物翻腾起来,而且整个养殖水围着池内中间隔膜循环。溶氧高,水流动性强,虾可以按照一定方向游动,运动量多,营养吸收快,成长也快。为了确保能够将养虾池1中任何位置的生物絮团冲起,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可以将多个第二水管3均匀连通在第一水管2上,即确保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水管3之间的距离相等。为了确保养虾池1中的温度,提高虾的产量,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养虾池1外壁的微型电锅炉,具体地,可以在每个养虾池1上安装30kw的微型电锅炉,可利用该热能提高水温进行多茬养殖,可提高虾场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优选地,可以将微型电锅炉安装于所述养虾池1底部外壁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系统,可以确保养虾池1中的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为虾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情况下,促进对虾的顺利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在养虾池上端边沿处围设有第一水管,第一水管与安装于养虾池一端的多水泵的出水口接通,各水泵的进水管一端均固定有网罩,可以防止在将养虾池中的水压入第一水管的过程中,将养虾池中的虾抽到第一水管中,第一水管上连通有多个呈L型设置的第二水管,第二水管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文丘里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围设于养虾池上端边沿处的第一水管、安装于所述养虾池一端的多个水泵,各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水管接通,各所述水泵的进水管的一端固定有网罩,所述第一水管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呈L型设置,所述第二水管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所述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空气管,所述文丘里喷头位于所述养虾池的底部,所述空气管与所述养虾池的底平面相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水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水管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养虾池的动力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设于养虾池上端边沿处的第一水管、安装于所述养虾池一端的多个水泵,各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水管接通,各所述水泵的进水管的一端固定有网罩,所述第一水管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呈L型设置,所述第二水管的出水端处安装有文丘里喷头,所述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空气管,所述文丘里喷头位于所述养虾池的底部,所述空气管与所述养虾池的底平面相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水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水管的直径。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文杰张红花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