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024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呈阵列的半导体元器件,和连接相邻半导体元器件的多根导电条,半导体元器件的一侧面贴附若干条正电极,另一侧面贴附若干条负电极,沿阵列的每一横排中,相邻半导体元器件在同一面内按照正电极、负电极交替排布,导电条由一半导体元器件的正电极/负电极平直延伸至相邻半导体元器件的负电极/正电极,每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之间的多根导电条呈平行设置,沿阵列横排的上下面,分段式的导电条呈交错布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大简化目前的焊接方案,降低焊接复杂度,提高焊接良率,减少组件面积,有效减低组件成本,增加元器件模块的输出功率,提高模块的输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
,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排布,特别是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池与电池是通过导电焊带连接,导电焊带在电池之间需要通过折弯以保证两片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互连接,但是目前的组件设计电池与电池之间间隙要求做到越小越好,以提高组件效率,这样就会在导电焊带折弯区域产生一个短接风险和电池破片、隐裂的风险,并且随着未来电池越来越薄,电池片脆性会增加,破片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同侧焊接的连接方式,避免弯折现象,以保障焊接良率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呈阵列的半导体元器件,和连接相邻所述半导体元器件的多根导电条,所述半导体元器件的一侧面贴附若干条正电极,另一侧面贴附若干条负电极,沿阵列的每一横排中,相邻半导体元器件在同一面内按照正电极、负电极交替排布,所述导电条由一半导体元器件的正电极/负电极平直延伸至相邻半导体元器件的负电极/正电极,每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之间的多根导电条呈平行设置,沿阵列横排的上下面,分段式的导电条呈交错布设。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正电极/负电极用于收集从半导体元器件内部传输出来的正/负电流。导电条为一种可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能够和半导体元器件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形成良好导电接触,用于汇集并传输电流。通过导电条将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连接,以保证第一个半导体元器件内部电流通过导电条传输到第二个半导体元器件。阵列的每一横排中,若干规格相同的半导体元器件沿直线平齐排布。在上述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所述半导体元器件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其边长的长度比为1:1至1:20,其中长边作为基准边,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均垂直于基准边设置。在上述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每一片所述半导体元器件上正电极的数量为4至20条,每一片所述半导体元器件上负电极的数量为4至20条,且同一片半导体元器件上正电极与负电极的数量一致。在上述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所述导电条的宽度为0.3mm至5mm。在上述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所述导电条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者圆形或者三角形。在上述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所述正电极为网状的金属极;所述负电极为网状的金属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本连接结构去掉折弯工序,通过特殊电池方案,以保证电池与电池之间的电路连接。进一步可以做到相邻半导体元器件之间近乎做到无间隙。通过一种全新的组件封装方案,极大简化目前的焊接方案,降低焊接复杂度,提高焊接良率,减少组件面积,有效减低组件成本,增加元器件模块的输出功率,提高模块的输出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半导体元器件;2、导电条;3、正电极;4、负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呈阵列的半导体元器件1,和连接相邻半导体元器件1的多根导电条2,半导体元器件1的一侧面贴附若干条正电极3,另一侧面贴附若干条负电极4,沿阵列的每一横排中,相邻半导体元器件1在同一面内按照正电极3、负电极4交替排布,导电条2由一半导体元器件1的正电极3/负电极4平直延伸至相邻半导体元器件1的负电极4/正电极3,每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1之间的多根导电条2呈平行设置,沿阵列横排的上下面,分段式的导电条2呈交错布设。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中,正电极3/负电极4用于收集从半导体元器件1内部传输出来的正/负电流。导电条2为一种可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能够和半导体元器件1的正电极3和负电极4形成良好导电接触,用于汇集并传输电流。通过导电条2将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1连接,以保证第一个半导体元器件1内部电流通过导电条2传输到第二个半导体元器件1。阵列的每一横排中,若干规格相同的半导体元器件1沿直线平齐排布。半导体元器件1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其边长的长度比为1:1至1:20,其中长边作为基准边,正电极3和负电极4均垂直于基准边设置。每一片半导体元器件1上正电极3的数量为4至20条,每一片半导体元器件1上负电极4的数量为4至20条,且同一片半导体元器件1上正电极3与负电极4的数量一致。导电条2的宽度为0.3mm至5mm。导电条2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者圆形或者三角形。正电极3为网状的金属极;负电极4为网状的金属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1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本连接结构去掉折弯工序,通过特殊电池方案,以保证电池与电池之间的电路连接。进一步可以做到相邻半导体元器件1之间近乎做到无间隙。通过一种全新的组件封装方案,极大简化目前的焊接方案,降低焊接复杂度,提高焊接良率,减少组件面积,有效减低组件成本,增加元器件模块的输出功率,提高模块的输出效率。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半导体元器件1;导电条2;正电极3;负电极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呈阵列的半导体元器件,和连接相邻所述半导体元器件的多根导电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元器件的一侧面贴附若干条正电极,另一侧面贴附若干条负电极,沿阵列的每一横排中,相邻半导体元器件在同一面内按照正电极、负电极交替排布,所述导电条由一半导体元器件的正电极/负电极平直延伸至相邻半导体元器件的负电极/正电极,每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之间的多根导电条呈平行设置,沿阵列横排的上下面,分段式的导电条呈交错布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呈阵列的半导体元器件,和连接相邻所述半导体元器件的多根导电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元器件的一侧面贴附若干条正电极,另一侧面贴附若干条负电极,沿阵列的每一横排中,相邻半导体元器件在同一面内按照正电极、负电极交替排布,所述导电条由一半导体元器件的正电极/负电极平直延伸至相邻半导体元器件的负电极/正电极,每相邻两片半导体元器件之间的多根导电条呈平行设置,沿阵列横排的上下面,分段式的导电条呈交错布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内部半导体元器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元器件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其边长的长度比为1:1至1:20,其中长边作为基准边,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均垂直于基准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球王娟金叶义
申请(专利权)人:晶科能源科技海宁有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