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590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包括编码机构、修复机构和电源,编码机构包括3D扫描仪、第一处理器和喷码机,修复机构包括扫码机、第二处理器和3D打印机;3D扫描仪和喷码机与第一处理器连接,扫码机和3D打印机与第二处理器连接,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与电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扫码机扫描条石上喷有的喷码机喷出的识别码,经过第二处理器判断条石的外形是否与3D扫描仪扫描时相同,外形不相同的条石再经过第二处理器系统模拟出残缺的部分,建立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古建筑进行编码迁移,还能修复补缺古建筑的残缺部分。

A device for coding an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申遗的快速发展,古遗址、文物保护和修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ICCROM、WHC、ICOMOS及其他诸多研究机构及广大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探索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然而,对于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遗址、古建筑病害及损毁的报道仍然屡见不鲜。大量现场调研、无损探测、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等研究成果表明:多数历史悠久的夯土遗址、砖-土结构古建筑正面临着酥碱、生物入侵、风化、剥蚀、水毁、空洞、开裂甚至坍塌等病害,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长期降雨入渗至夯土遗址或古建筑夯土内,而夯土的渗透性又极低,渗入夯土内部的水分难以在短期内排出,久而久之造成内部饱和度逐渐上升,进而诱发地基湿陷软化,产生不均匀变形;连续降雨入渗导致土体内部的细微粘性颗粒和可溶性盐分流失形成渗流通道,从而诱发夯土地基承载能力逐渐降低。由于历史古建筑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在特殊结构改造中,需要整体拆迁墙体,进行迁移、修复、还原,避免损害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现有的搬迁方法是首先制出测绘图,然后系统编码,再将系统编排的识别码填写在对应的条石、砖块、木桩上,拆处,迁移,最后搭建复原。但是在有些条石在搬运工程中容易损坏,造成古建筑的完整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解决古建筑迁移完整性不高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包括编码机构、修复机构和电源,所述编码机构包括3D扫描仪、第一处理器和喷码机,所述修复机构包括扫码机、第二处理器和3D打印机;所述3D扫描仪和所述喷码机与所述第一处理器连接,所述扫码机和所述3D打印机与所述第二处理器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电源连接。进一步,所述喷码机包括喷头和给予喷头提供颜料的储料箱,所述储料箱内存有颜色各不相同的颜料,每种颜料独立存在,所述储料箱与所述喷头连通。进一步,所述喷码机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安装于所述喷头的出口端,所述喷嘴包括星型喷口、圆形喷和方形喷口,所述星型喷口、圆形喷和方形喷口均与所述喷头连通且独立存在。进一步,所述喷头与所述喷嘴采用哑铃型管道连接,所述哑铃型管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管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的直径,所述第二管道侧边缘开设有通孔,所述喷嘴套于所述第二管道上,所述喷嘴与所述第二管道转动连接。进一步,所述喷嘴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进一步,所述喷头与所述储料箱通过软管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所述扫码机扫描条石上喷有的所述喷码机喷出的识别码,经过所述第二处理器判断条石的外形是否与所述3D扫描仪扫描时相同,外形不相同的条石再经过所述第二处理器系统模拟出残缺的部分,建立三维模型,通过所述3D打印机打印出。本技术能够对古建筑进行编码迁移,还能修复补缺古建筑的残缺部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喷码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编码机构、11-3D扫描仪、12-第一处理器、13-喷码机、131-喷头、132-储料箱、133-喷嘴、2-修复机构、21-扫码机、22-第二处理器、23-3D打印机、3-电源、4-哑铃型管道、41-第一管道、42-第二管道、421-通孔、43-第三管道、5-密封圈、6-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包括编码机构1、修复机构2和电源3,所述编码机构1包括3D扫描仪11、第一处理器12和喷码机13,所述修复机构2包括扫码机21、第二处理器22和3D打印机23;所述3D扫描仪11和所述喷码机13与所述第一处理器12连接,所述扫码机21和所述3D打印机23与所述第二处理器22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12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2与所述电源3连接。通过所述3D扫描仪11扫描古建筑的三维立体全景,然后将信息传送给所述第一处理器12,所述第一处理器12建立三维模型并编码,所述第一处理器12再控制所述喷码机13将识别码自动喷射在条石、砖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喷码与扫描之间分开进行,喷码时需要将条石、砖块上的浮灰清除干净,以保证识别码的清晰和耐久性,防止脱落。拆除应根据编码顺序逐层进行,拆一层喷一层的识别码,依此类推,识别码在条石的天座上,以保证复建时不存有外露油漆现象。复建时通过所述扫码机21读取条石上的识别码,通过所述第二处理器22辨别条石的外形与拆除时是否一致,外形不相同的条石再经过所述第二处理器22系统模拟出残缺的部分,建立三维模型,通过所述3D打印机23打印于条石、砖块上。本技术能够对古建筑进行编码迁移,还能修补条石意外破损的残缺部分。所述喷码机13包括喷头14和给予喷头14提供颜料的储料箱132,所述储料箱132内存有颜色各不相同的颜料,每种颜料独立存在,所述储料箱132与所述喷头14连通。所述储料箱132与所述喷头14之间的连接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处理器12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12通过颜色来对条石、砖块编码。相较于二维码等一些识别码来说,颜色更加明显,而且二维码等一些识别码容易被损坏,稍有一些变化读取出来的信息就不一样,容易混乱无法识别。所述喷码机13还包括喷嘴133,所述喷嘴133安装于所述喷头14的出口端,所述喷嘴133包括星型喷口、圆形喷、方形喷口、六边形等其他便于区分的几何形状,所述星型喷口、圆形喷和方形喷口均与所述喷头14连通且独立存在。通过形状与颜色的结合能够编码的数量就更多。而且通过颜色和形状的结合来编码砖块,便于施工人员肉眼观察砖块摆放的上下层次和左右顺序,可以提高复建效率。所述喷头14与所述喷嘴133采用哑铃型管道4连接,所述哑铃型管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和第三管道43,所述第一管道41和所述第三管道43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管道4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道41和所述第三管道43的直径,所述第二管道42侧边缘开设有通孔421,所述喷嘴133套于所述第二管道42上,所述喷嘴133能够沿着所述第二管道42旋转。所述喷嘴133包括星型喷口、圆形喷口和方形喷口,每个喷口均与所述第二管道42转动连接,每个喷口的进口均朝向所述第二管道42的轴向。喷口沿着所述第二管道42转动,当喷口的进口与所述通孔421对其时就可以喷出颜料。所述喷口位于所述第二管道42的位置由所述第一处理器12同一控制。所述喷嘴133与所述第二管道42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5。所述密封圈5用于防止颜料泄露。所述喷头14与所述储料箱132通过软管6连接。所述喷头14与所述储料箱132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码机构、修复机构和电源,所述编码机构包括3D扫描仪、第一处理器和喷码机,所述修复机构包括扫码机、第二处理器和3D打印机;/n所述3D扫描仪和所述喷码机与所述第一处理器连接,所述扫码机和所述3D打印机与所述第二处理器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电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码机构、修复机构和电源,所述编码机构包括3D扫描仪、第一处理器和喷码机,所述修复机构包括扫码机、第二处理器和3D打印机;
所述3D扫描仪和所述喷码机与所述第一处理器连接,所述扫码机和所述3D打印机与所述第二处理器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码机包括喷头和给予喷头提供颜料的储料箱,所述储料箱内存有颜色各不相同的颜料,每种颜料独立存在,所述储料箱与所述喷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古建筑编码和修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码机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安装于所述喷头的出口端,所述喷嘴包括星型喷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玉光蒋文龙杨文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园林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