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794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包括测量室下壳,盖合于测量室下壳顶部的测量室上壳以及装载于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的内胆,所述内胆在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旋转,所述内胆上设置有反应杯卡槽,所述测量室上壳上设置有供反应杯进入内胆的反应杯进出口,测量室上壳连接有向内胆上的反应杯注入预激发液和激发液的避光密封针头和抽出反应杯内废液的废液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反应杯自测量室上方的反应杯进出口进入内胆,避光密封结构和避光密封针头,达到了更好的检测避光效果,废液针中的废液注入废液灌注孔,再抽走,达到了排出废液针中的气泡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学发光检测仪
,特别涉及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化学发光分析,在使用测量室时,务必要保持测量室内部为避光环境,若有漏光的现象,则直接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故测量室的避光密封性尤为重要;现有的测量室,反应杯自测量室的底部进入,不便于观察及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基数在不断增长,老龄化在加重,此外加上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法使医院的就医人数在不断增加,现在很多医院使用的体外诊断仪器基本采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该原理的仪器基本都是采用连杯流水线形式,小份额检测项目时在进入测量,往往存在着效率低,成本浪费和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包括测量室下壳,盖合于测量室下壳顶部的测量室上壳以及装载于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的内胆,所述内胆在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旋转,所述内胆上设置有反应杯卡槽,所述测量室上壳上设置有供反应杯进入内胆的反应杯进出口,测量室上壳连接有向内胆上的反应杯注入预激发液和激发液的避光密封针头和抽出反应杯内废液的废液针。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避光密封针头设置于测量室上壳上靠近光电倍增管的位置,所述反应杯进出口设置于测量室上壳上远离光电倍增管的位置。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废液针外接升降机构,废液针穿过测量室上壳插入反应杯中抽出反应杯中的废液;所述避光密封针头为两个,其中一个避光密封针头外接预激发液注射针,预激发液注射针向反应杯内注射预激发液,另一个避光密封针头外接激发液注射针,激发液注射针向反应杯内注射激发液,所述反应杯进出口、预激发液注射针、激发液注射针、废液针依次设置。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升降机构包括纵向设置的齿条,一端连接齿条,另一端连接废液针的齿条压板,齿条啮合于电机驱动的齿轮,齿条外套设有齿条轴套,电机驱动齿轮转动,带动齿条上下运动,从而实现齿条压板带动废液针上下运动,所述废液针上端连接抽吸液泵,所述废液针下端穿过测量室上壳,伸入反应杯抽出反应杯中的废液,或废液针下端穿过测量室上壳,伸入废液灌注孔,将废液针中的废液注入废液灌注孔,再将注入的废液抽走,目的在于排出废液针中的气泡。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避光密封针头包括呈上下设置且内外套装的上注射头和下注射头,以及位于下注射头底部的针头,所述上注射头和下注射头的套装连接壁上设置有三级密封结构,所述三级密封结构包括自上而下的第一级线连接密封,第二级密封圈密封和第三级线连接密封。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下注射头的上端面设有装配孔,所述上注射头的下端为装配杆,所述装配杆装配于装配孔内,所述装配杆自下至上设置有第一级线连接密封和第三级线连接密封,位于第一级线连接密封处的装配杆上下两端直径逐渐减小,位于第二级线连接密封处的装配杆上下两端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级密封圈密封为位于第一级线连接密封和第二级线连接密封之间的第二级密封圈;所述第一级线连接密封处的装配杆直径小于第三级级线连接密封处的装配杆直径。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针头与上注射头和下注射头内的针筒轴心偏心设置,自针头注入反应杯内的激发液自反应杯内杯壁流入反应杯内;所述上注射头的上端面设置有用于连接预激发液注射器或激发液注射器的注射器装配孔,且注射器装配孔的孔壁上设置有螺纹。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测量室下壳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检测通道,所述光电倍增管的一端插入检测通道。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光电倍增管与检测通道的接触处设置有避光密封结构。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避光密封结构包括套装于光电倍增管伸入检测通道内一端的避光密封连接环以及安装于避光密封连接环两端的内避光密封圈和外避光密封圈。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光电倍增管外还套装有封堵于外密封圈外侧和检测通道外侧的避光密封环。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避光密封连接环通过螺钉装配于检测通道的外壁上;所述避光密封环通过螺钉装配于检测通道的外端面。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检测通道与测量室下壳的内腔相通的检测口处设置有防护镜片,防护镜片贴合于光电倍增管伸入检测通道的端面。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避光密封连接环的材质为铝合金。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光电倍增管外设置有隔磁板。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光电倍增管外设置有计数器,所述计数器通过螺钉安装于测量室下壳外。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测量室上壳下表面设置有球头柱塞,所述内胆上表面设置有与球头柱塞位置及形状相匹配的定位珠,所述球头柱塞对定位珠施加向下的压力。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内胆上设置有自上而下减重孔,内胆上设置有自下而上的若干个减重槽,所述减重孔为盲孔。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内胆上还设置有自上而下的废液灌注孔,废液灌注孔为盲孔。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测量室下壳底部设置有电机轴孔,第一电机的转轴通过电机轴孔连接并驱动位于测量室下壳内的内胆旋转。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测量室下壳内底面设置有光耦,所述内胆外底面设置有若干个光耦挡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反应杯自测量室上方的反应杯进出口进入内胆进行测量,位于光电倍增管与测量室检测通道的接触处设置有避光密封结构,并且预激发液和激发液均采用避光密封针头,达到了更好的检测避光效果,废液针下端穿过测量室上壳,伸入废液灌注孔,将废液针中的废液注入废液灌注孔,再将注入的废液抽走,达到了排出废液针中的气泡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避光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测量室上壳的下表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内胆自上而下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内胆自下而上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测量室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避光密封针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避光密封针头的剖面图;其中:801-测量室下壳,802-测量室上壳,803-内胆,804-反应杯卡槽,805-反应杯,806-反应杯进出口,807-避光密封针头,808-废液针,809-检测通道,810-光电倍增管,811-球头柱塞,812-定位珠,813-减重孔,814-减重槽,815-废液灌注孔,816-电机轴孔,817-第一电机,818-转轴,819-光耦,820-光耦挡片,821-上注射头,822-下注射头,823-针头,824-第一级线连接密封,825-第二级密封圈密封,826-第三级线连接密封,827-装配孔,828-装配杆,829-注射器装配孔,830-升降机构,831-齿条,832-齿条压板,833-齿轮,834-第二电机,835-隔磁板,836-计数器,837-避光密封环,838-避光密封连接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包括测量室下壳,盖合于测量室下壳顶部的测量室上壳以及装载于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在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旋转,所述内胆上设置有反应杯卡槽,所述测量室上壳上设置有供反应杯进入内胆的反应杯进出口,测量室上壳连接有向内胆上的反应杯注入预激发液和激发液的针头和抽出反应杯内废液的废液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包括测量室下壳,盖合于测量室下壳顶部的测量室上壳以及装载于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在测量室下壳和测量室上壳构成的空腔内旋转,所述内胆上设置有反应杯卡槽,所述测量室上壳上设置有供反应杯进入内胆的反应杯进出口,测量室上壳连接有向内胆上的反应杯注入预激发液和激发液的针头和抽出反应杯内废液的废液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室下壳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检测通道,光电倍增管的一端插入检测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针外接升降机构,废液针穿过测量室上壳插入反应杯中抽出反应杯中的废液;注入预激发液和激发液的针头为避光密封针头,且避光密封针头为两个,其中一个避光密封针头外接预激发液注射针,预激发液注射针向反应杯内注射预激发液,另一个避光密封针头外接激发液注射针,激发液注射针向反应杯内注射激发液,所述反应杯进出口、预激发液注射针、激发液注射针、废液针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避光密封针头设置于测量室上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升起魏金文金晶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仁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