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叶风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539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12
本新型提供一种无叶风扇装置,其包括:底盘、基座和扇头,基座内有空气动力装置、底部进风口、上部出风口;扇头设有中心贯通腔和多个外围贯通腔,内部设有位于中心贯通腔和外围贯通腔之间的内气流通道、位于外围贯通腔外围的外气流通道和位于相邻两个外围贯通腔之间的中间气流通道,这些气流通道共同构成与上部出风口连通的整体气流通道;该扇头前侧设有多个出风口,各贯通腔上设有与整体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多个外部进风口,经由该等外部进风口能将各贯通腔内的外部空气吸入整体气流通道并随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一同经由出风口喷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扇头多风口设置,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出风效率和单位时间的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叶风扇装置
:本新型涉及风扇
,尤其涉及一种无叶风扇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风扇例如家用风扇通常包括叶片或翼片,它们围绕风扇的轴线可旋转地安装,通过叶片或翼片的旋转来形成气流的运动和循环。然而,现有传统风扇吹出的风具有阶段性冲击和波浪形刺激,而且风扇叶片裸露易造成伤害,且不易清洁。至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无叶风扇,它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例如整体中心无风或风很小、噪音大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新型提供安全易清洁、出风量大且稳定柔和的无叶风扇装置将是有利的。为此,本新型提供一种无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其设置成用于置放于工作面上;基座,其安装于底盘上,该基座内装设有空气动力装置,并且,该基座还设置有底部进风口和上部走风口;扇头,其上设置有中心贯通腔和位于中心贯通腔外围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该扇头的内部设置有位于中心贯通腔和该多个外围贯通腔之间的内气流通道、位于该多个外围贯通腔外围的外气流通道、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外围贯通腔之间的中间气流通道,该内气流通道和该外气流通道借助于这些中间气流通道连通从而共同构成与上部走风口相连通的整体气流通道;其中,该扇头的前侧还设置有沿上述各气流通道分布的多个出风口,并且,在上述各贯通腔上还设置有与整体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多个外部进风口,经由该等外部进风口能够将上述各贯通腔内的外部空气吸入整体气流通道并随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一同经由出风口喷出。在本技术中,通过空气动力装置将外部空气经由底部进风口抽入基座内,并经由上部进风口送入扇头的整体风道内,然后分别进入各个外气流通道、中间气流通道和内气流通道,在这些气流通道内流经的过程中会同时经由各外部进风口抽吸各贯通腔内的外部空气一同进入出风口喷出。扇头的多风口设置使得能保证在一定的面积的出风面上扇头有更高的风量,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出风效率和单位时间的风量。进一步,扇头包括扇头座、与扇头座适配的扇头罩、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罩的第一导流罩组件、以及第二导流罩,其中,扇头座和扇头罩构造成在装配在一起时共同构成中心贯通腔、外围贯通腔、整体气流通道,该多个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都固定于扇头罩上并容置于整体气流通道内,其中,多个第一导流罩的数量与多个外围贯通腔的数量对应,每个第一导流罩套设于一个对应的外围贯通腔的外围,并且第二导流罩套设于中心贯通腔的外围,从而使得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能够引导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出风口喷出。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得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得以导流。再进一步,上述扇头座包括具有外壳壁的座本体、位于座本体上向前伸出的中心贯通腔座以及在中心贯通腔座外围向前伸出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座;扇头罩装设于扇头座的前侧上,该扇头罩包括罩本体、位于罩本体上向后伸出的中心贯通腔罩以及在中心贯通腔罩外围向后伸出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罩,其中,中心贯通腔罩和中心贯通腔座对接构成中心贯通腔的中心贯通腔壁从而在其内形成中心贯通腔,外围贯通腔罩和外围贯通腔座对接构成外围贯通腔的外围贯通腔壁从而在其内形成外围贯通腔,并且,该外围贯通腔壁的内侧壁与该中心贯通腔壁共同构成内气流通道,该外围贯通腔壁的外侧壁与扇头座的该外壳壁共同构成外气流通道。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各贯通腔和气流通道得以形成。又进一步,上述第一导流罩前端固定于扇头罩的罩本体上、后端伸入整体气流通道内;第二导流罩前端固定于扇头罩的罩本体上、后端伸入整体气流通道内;其中,第一导流罩构成为扇形,其外罩壁位于外气流通道内并与外围贯通腔壁的外侧壁共同形成外围气流引导腔,该外围气流引导腔与出风口相连通,并且外围贯通腔壁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部进风口,从而使得外气流通道内的气流能够沿着该外罩壁的后端进入该外围气流引导腔,并随经由外部进风口吸入的外部空气一同从出风口喷出;并且,其中,该第一导流罩的内罩壁和该第二导流罩的罩壳壁位于内气流通道内并构成与基座的上部走风口连通的内气流流道,在该内气流流道和内气流通道之间形成与出风口相连通的内气流引导腔,并且,该第一导流罩的内罩壁的自由端和该第二导流罩的罩壳壁的自由端之间具有作为该内气流流道的后端开口的导流间隙,且外围贯通腔壁的内侧壁以及中心贯通腔壁上都设置有外部进风口,从而使得来自基座的上部走风口的气流能够从该内气流流道经由该导流间隙进入该内气流引导腔,并随经由外部进风口吸入的外部空气一同从出风口喷出。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在各气流通道内形成各气流引导腔,从而有效引导气流从出风口喷出。还进一步,内气流流道的截面形状与NACA23021号飞机翼型的截面形状一致,内气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一导流罩的外罩壁的截面形状与NACA23021号飞机翼型的一侧翼型的截面形状一致。更进一步,中心贯通腔壁上的外部进风口由中心贯通腔罩和中心贯通腔座之间预留的间断开口构成,外围贯通腔壁上的外部进风口由外围贯通腔罩和外围贯通腔座之间预留的间断开口构成。进一步,扇头内对应基座的上部走风口处设置有倒V型隔板,该倒V型隔板设置成能够将来自上部走风口的气流进行分流,从而使得分流后的气流经由三路进入整体气流通道。再进一步,基座内还设置有位于上部走风口下方并在空气动力装置上方的空气加热器。通过空气加热器的设置,能够在需要时加热气流,从而使得无叶风扇装置满足出热风的需求。进一步,空气动力装置包括固定于基座上的扩压器和位于扩压器下方的叶轮外壳、固定于叶轮外壳上的电机支架、固定于电机支架上的电机、固定于电机支架上的整流罩、固定于电机上的叶轮、固定于叶轮外壳上并位于叶轮下方的叶轮进风口外壳、位于叶轮外壳下方通过橡胶圈与叶轮进风口外壳密封连接并与基座的壳体内壁紧密接触的集风器、消音腔装置,其中,消音腔装置位于扩压器与集风器之间,通过橡胶圈安装于集风器上,并与基座的壳体内壁通过间隔分布在消音腔装置外壳上的减震橡胶塞弹性紧密连接,并且,消音腔装置设置成包围部分扩压器和部分叶轮进风口外壳。再进一步,消音腔装置包括消音腔支架、安装于该消音腔支架的内侧壁上的消音腔构件、位于该消音腔支架和该消音腔构件上方的消音腔上盖,其中,该消音腔构件由多块沿周向分布的穿孔板彼此连接构成,每块穿孔板与该消音腔支架和该消音腔上盖之间形成亥姆霍兹共振腔,每块穿孔板包括在孔径、穿孔率以及孔厚度方面具有不同设置的多个穿孔部分,以将该亥姆霍兹共振腔分为不同频率的次共振腔,在穿孔板上对应相邻两个次共振腔之间的位置装设有吸音棉,并且该消音腔支架还设置有位于该亥姆霍兹共振腔外侧的环形空腔,该环形空腔内装设有薄片状消音棉,且该消音腔支架的外侧壁上装设有上述减震橡胶塞。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得能够与不同频率的声音形成共振,达到吸收更宽频率的噪音的效果。另外,由于消音腔支架的外侧壁上的减震橡胶塞的设置,使得这些减震橡胶塞能够与基座的壳体内壁通过挤压安装,以便吸收电机高速旋转时产生的震动。通过参考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盘(1),其设置成用于置放于工作面上;/n基座(3),其安装于底盘(1)上,该基座(3)内装设有空气动力装置(2),并且,该基座(3)还设置有底部进风口(30)和上部走风口(32);/n扇头(5),其上设置有中心贯通腔(50)和位于中心贯通腔(50)外围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52),该扇头(5)的内部设置有位于中心贯通腔(50)和该多个外围贯通腔(52)之间的内气流通道(51)、位于该多个外围贯通腔外围的外气流通道(53)、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外围贯通腔(52)之间的中间气流通道(55),该内气流通道(51)和该外气流通道(53)借助于这些中间气流通道(55)连通从而共同构成与所述上部走风口(32)相连通的整体气流通道;/n其中,该扇头(5)的前侧还设置有沿上述各气流通道分布的多个出风口(54),并且,在上述各贯通腔上还设置有与整体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多个外部进风口(56),经由该等外部进风口(56)能够将上述各贯通腔内的外部空气吸入整体气流通道并随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一同经由所述出风口(54)喷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1),其设置成用于置放于工作面上;
基座(3),其安装于底盘(1)上,该基座(3)内装设有空气动力装置(2),并且,该基座(3)还设置有底部进风口(30)和上部走风口(32);
扇头(5),其上设置有中心贯通腔(50)和位于中心贯通腔(50)外围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52),该扇头(5)的内部设置有位于中心贯通腔(50)和该多个外围贯通腔(52)之间的内气流通道(51)、位于该多个外围贯通腔外围的外气流通道(53)、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外围贯通腔(52)之间的中间气流通道(55),该内气流通道(51)和该外气流通道(53)借助于这些中间气流通道(55)连通从而共同构成与所述上部走风口(32)相连通的整体气流通道;
其中,该扇头(5)的前侧还设置有沿上述各气流通道分布的多个出风口(54),并且,在上述各贯通腔上还设置有与整体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多个外部进风口(56),经由该等外部进风口(56)能够将上述各贯通腔内的外部空气吸入整体气流通道并随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一同经由所述出风口(54)喷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头(5)包括扇头座(41)、与扇头座(41)适配的扇头罩(43)、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罩(45)的第一导流罩组件、以及第二导流罩(47),其中,扇头座(41)和扇头罩(43)构造成在装配在一起时共同构成所述中心贯通腔(50)、所述外围贯通腔(52)、所述整体气流通道,该多个第一导流罩(45)和第二导流罩(47)都固定于扇头罩(43)上并容置于所述整体气流通道内,其中,多个第一导流罩(45)的数量与所述多个外围贯通腔(52)的数量对应,每个第一导流罩(45)套设于一个对应的所述外围贯通腔(52)的外围,并且第二导流罩(47)套设于所述中心贯通腔(50)的外围,从而使得第一导流罩(45)和第二导流罩(47)能够引导所述整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出风口(54)喷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扇头座(41)包括具有外壳壁(412)的座本体(410)、位于座本体(410)上向前伸出的中心贯通腔座(414)以及在中心贯通腔座(414)外围向前伸出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座(416);
所述扇头罩(43)装设于扇头座(41)的前侧上,该扇头罩(43)包括罩本体(430)、位于罩本体(430)上向后伸出的中心贯通腔罩(434)以及在中心贯通腔罩(434)外围向后伸出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外围贯通腔罩(436),其中,所述中心贯通腔罩(434)和所述中心贯通腔座(414)对接构成所述中心贯通腔(50)的中心贯通腔壁(44)从而在其内形成所述中心贯通腔(50),所述外围贯通腔罩(436)和所述外围贯通腔座(416)对接构成所述外围贯通腔(52)的外围贯通腔壁(46)从而在其内形成所述外围贯通腔(52),并且,该外围贯通腔壁(46)的内侧壁(461)与该中心贯通腔壁(44)共同构成所述内气流通道,该外围贯通腔壁(46)的外侧壁(463)与所述扇头座(41)的该外壳壁(412)共同构成所述外气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罩(45)前端固定于所述扇头罩(43)的所述罩本体(430)上、后端伸入所述整体气流通道内;
所述第二导流罩(47)前端固定于所述扇头罩(43)的所述罩本体(430)上、后端伸入所述整体气流通道内;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罩(45)构成为扇形,其外罩壁(453)位于所述外气流通道(53)内并与所述外围贯通腔壁(46)的外侧壁(463)共同形成外围气流引导腔(452),该外围气流引导腔(452)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并且所述外围贯通腔壁(46)的外侧壁(463)上设置有所述外部进风口(56),从而使得所述外气流通道(53)内的气流能够沿着该外罩壁(453)的后端进入该外围气流引导腔(452),并随经由所述外部进风口(56)吸入的外部空气一同从所述出风口(54)喷出;并且,
其中,该第一导流罩(45)的内罩壁(4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赫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汉慧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