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208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包括由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可拆换型钢梁、节点域、可拆换楼板同形成的单层单榀结构单元;单层单榀结构单元的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之间通过节点域上下分别连接可拆换型钢梁,可拆换楼板连接在可拆换型钢梁上,可拆换型钢梁之间的节点域上设有更换装置;上下层间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之间通过节点域相连,单层单榀结构单元的底层柱通过柱脚与基础相连;单层单榀结构单元重复施工,形成多层或高层的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的框架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在正常使用状态或服役期满后,可以拆卸为单个构件,实现构件的回收利用,在地震作用后,可以通过拆卸和更换受损的构件实现结构的震后可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
本技术涉及结构工程及防震减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可拆卸性、可更换性,两大结构设计新理念已被国内外学者所接受。可拆卸结构可以实现结构所有构件的预制化,具有全生命周期的可拆卸性,施工速度快、成本低,且在拆除时不产生或仅产生少量建筑垃圾,并可对结构构件进行再利用。然而目前“可拆卸”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能在服役期满后对结构整体进行自上而下的顺序拆除,而不能在服役期间对结构构件进行局部拆除或更换;二是未能解决结构在地震受损后的功能快速恢复问题。可恢复功能结构,即地震后不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的结构,主要包括:自复位结构、摇摆墙结构和具有可更换构件的结构。其中具有可更换构件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主要通过可更换构件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不受破坏或只受轻微破坏,地震作用后更换耗能构件即可恢复结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是一种同时具有全生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可拆换型钢梁(2)、节点域(3)、可拆换楼板(4)共同形成的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的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之间通过节点域(3)上下分别连接可拆换型钢梁(2),可拆换楼板(4)连接在可拆换型钢梁(2)上,可拆换型钢梁(2)之间的节点域(3)上设有更换装置(5);上下层间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之间通过节点域(3)相连,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的底层柱(1')通过柱脚与基础(10)相连;所述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重复施工,形成多层或高层的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的框架结构体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可拆换型钢梁(2)、节点域(3)、可拆换楼板(4)共同形成的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的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之间通过节点域(3)上下分别连接可拆换型钢梁(2),可拆换楼板(4)连接在可拆换型钢梁(2)上,可拆换型钢梁(2)之间的节点域(3)上设有更换装置(5);上下层间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之间通过节点域(3)相连,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的底层柱(1')通过柱脚与基础(10)相连;所述单层单榀结构单元(11)重复施工,形成多层或高层的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的框架结构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换钢筋混凝土柱(1)通过法兰盘(9)和高强螺栓(8)与节点域(3)相连;所述可拆换型钢梁(2)通过高强螺栓(8)与节点域(3)相连;所述可拆换楼板(4)通过抗剪栓钉(7)与可拆换型钢梁(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节点域(3)与可拆换型钢梁(2)之间设有若干耗能装置(6),耗能装置(6)布置于可拆换型钢梁(2)靠近节点域(3)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可换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装置(6)为耗能角钢、摩擦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或铅挤压阻尼器;所述更换装置(5)为液压千斤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生命周期可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进杰张谦兰涛周琦史庆轩霍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