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180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属于深基坑工程领域,其模板,其包括: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三侧模板、第四侧模板和底模板,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三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模板与第三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第二侧模板与第四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支撑总成,其设置在所述模板上,所述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支撑总成、第二支撑总成和对拉螺栓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效率高,方便运输而且承载力较强的中间支撑模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间支撑模板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属于深基坑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建筑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多数地址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较大人口的工作和衣食住行,因此大量的高层和超过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传统基坑支护桩的桩顶冠梁模板安装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种冠梁模板安装效率低,不方便运输而且承载力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针对上述冠梁模板安装效率低,不方便运输而且承载力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安装效率高,方便运输而且承载力较强的中间支撑模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包括:模板,其包括: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三侧模板、第四侧模板和底模板,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三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模板与第三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第二侧模板与第四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底模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三侧模板相对面底部相接触,所述底模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相对面底部相接触;支撑总成,其设置在所述模板上,所述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支撑总成、第二支撑总成和对拉螺栓总成,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远离第三侧模板和第四侧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模板和所述第四侧模板远离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和第二支撑总成通过所述对拉螺栓总成固定在所述模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总成结构和第二支撑总成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横向方木、第二横向方木、第三横向方木、第一侧连杆、第二侧连杆、第一中间连杆、第二中间连杆、第三中间连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第一横向方木、第二横向方木和第三横向方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远离第三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二侧模板部分及所述第二侧模板远离第四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一侧模板部分,所述第二横向方木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方木和第三横向方木之间,所述第一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一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一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靠近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二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三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一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靠近所述第二侧连杆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的铰接点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连杆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铰接点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中部之间,所述第一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的另一端铰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支撑总成包括:第四横向方木、第五横向方木、第六横向方木、第三侧连杆、第四侧连杆、第四中间连杆、第五中间连杆、第六中间连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所述第四横向方木、第五横向方木和第六横向方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模板远离第一侧模板一侧靠近第四侧模板部分及所述第四侧模板远离第二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三侧模板部分,所述第五横向方木设置在所述第四横向方木和第六横向方木之间,所述第三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四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三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第五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四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四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六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四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远离第四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五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中间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五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五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六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中间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靠近所述第四侧连杆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六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的铰接点设置在所述第四侧连杆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铰接点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中部之间,所述第三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的另一端铰接。优选的是,所述对拉螺栓总成包括:第一对拉螺杆、第二对拉螺杆、第一对拉螺母和第二对拉螺母,所述第一对拉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横向方木、第一侧模板、第三侧模板和第四横向方木,所述第一对拉螺母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对拉螺母,两个所述第一对拉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拉螺杆两端,所述第二对拉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横向方木、第二侧模板、第四侧模板和第六横向方木,所述第二对拉螺母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对拉螺母,两个所述第二对拉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对拉螺杆两端。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撑总成还包括:第五侧连杆和第六侧连杆,所述第五侧连杆和第六侧连杆与所述第一侧连杆和第二侧连杆对称布置,所述第五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所述第一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铰接处铰接,所述第五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上靠近所述第二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铰接处铰接,所述第六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侧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六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三横向方木的另一端处铰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支撑总成还包括:第七侧连杆和第八侧连杆,所述第七侧连杆和第八侧连杆与所述第三侧连杆和第四侧连杆对称布置,所述第七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向方木上靠近所述第四中间连杆与所述第四横向方木铰接处铰接,所述第七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上靠近所述第五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铰接处铰接,所述第八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七侧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八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横向方木靠近中部及靠近第六横向方木的另一端处铰接。优选的是,所述对拉螺栓总成还包括:第三对拉螺杆、第四对拉螺杆、第三对拉螺母和第四对拉螺母,所述第三对拉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横向方木、第一侧模板、第三侧模板和第六横向方木,所述第三对拉螺母包括两个所述第三对拉螺母,两个所述第三对拉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对拉螺杆两端,所述第四对拉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横向方木、第二侧模板、第四侧模板和第四横向方木,所述第四对拉螺母包括两个所述第四对拉螺母,两个所述第四对拉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对拉螺杆两端。本技术相对于现有而言具有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把传统的结构进行综合为一体,通过相对拉伸的结构,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不用时方便运输携带,而且承载力较强。有效的抑制了模板屈曲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模板,其包括: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三侧模板、第四侧模板和底模板,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三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模板与第三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第二侧模板与第四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底模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三侧模板相对面底部相接触,所述底模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相对面底部相接触;/n支撑总成,其设置在所述模板上,所述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支撑总成、第二支撑总成和对拉螺栓总成,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远离第三侧模板和第四侧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模板和所述第四侧模板远离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和第二支撑总成通过所述对拉螺栓总成固定在所述模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总成结构和第二支撑总成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横向方木、第二横向方木、第三横向方木、第一侧连杆、第二侧连杆、第一中间连杆、第二中间连杆、第三中间连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第一横向方木、第二横向方木和第三横向方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远离第三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二侧模板部分及所述第二侧模板远离第四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一侧模板部分,所述第二横向方木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方木和第三横向方木之间,所述第一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一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一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靠近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二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三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一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靠近所述第二侧连杆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的铰接点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连杆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铰接点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中部之间,所述第一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的另一端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板,其包括: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三侧模板、第四侧模板和底模板,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三侧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模板与第三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第二侧模板与第四侧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底模板,所述底模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三侧模板相对面底部相接触,所述底模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第四侧模板相对面底部相接触;
支撑总成,其设置在所述模板上,所述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支撑总成、第二支撑总成和对拉螺栓总成,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远离第三侧模板和第四侧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总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模板和所述第四侧模板远离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和第二支撑总成通过所述对拉螺栓总成固定在所述模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总成结构和第二支撑总成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横向方木、第二横向方木、第三横向方木、第一侧连杆、第二侧连杆、第一中间连杆、第二中间连杆、第三中间连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第一横向方木、第二横向方木和第三横向方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板远离第三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二侧模板部分及所述第二侧模板远离第四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一侧模板部分,所述第二横向方木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方木和第三横向方木之间,所述第一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一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一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靠近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二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三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一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靠近中部及远离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靠近所述第二侧连杆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三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的铰接点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连杆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铰接点与所述第三横向方木中部之间,所述第一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立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方木的另一端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支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总成包括:第四横向方木、第五横向方木、第六横向方木、第三侧连杆、第四侧连杆、第四中间连杆、第五中间连杆、第六中间连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所述第四横向方木、第五横向方木和第六横向方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模板远离第一侧模板一侧靠近第四侧模板部分及所述第四侧模板远离第二侧模板一侧靠近第三侧模板部分,所述第五横向方木设置在所述第四横向方木和第六横向方木之间,所述第三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靠近第四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三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横向方木上靠近中部及第五横向方木的一端处铰接,所述第四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腾蒋兴起扈延清郭旭东洪传龙韩陈旗杨瑾陈浩白川江曲彦秋苏芹照王晓卫李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