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护服制造领域,现有防护服的袖筒在生产过程中人工翻转袖筒的效率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包括支架,设于支架上方便用于将袖筒撑开的撑筒;所述撑筒包括一大筒口和一小筒口,所述大筒口与所述支架连接,极大的提高了翻袖筒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护服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防护服的生产制造,在加工袖筒时,通过工人将袖筒的布样缝制呈筒状后,在送往下一工序前需要将其内外翻过来。目前通过人工手动翻袖筒,翻袖筒时要先将手臂从袖筒一筒口(大口端)伸入,手指从另一筒口(小口端)伸出,再用手指抓住另一筒口(小口端)的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固定住一筒口(大口端),最后将手从袖筒中抽出的时候便将另一筒口(小口端)从一筒口(大口端)抽出,完成翻袖筒的动作。在该过程中,由于在工人将袖筒的布样缝制呈筒状时,袖筒是对折的,因此需要将袖筒的一筒口撑开,再伸入手指,此处的撑口动作,以及后续固定一筒口(大口端)的动作,在与其他动作一起衔接时,效率较低。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快速翻袖筒的装置,能够简化翻袖筒的动作,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包括支架,设于支架上方便用于将袖筒撑开的撑筒;所述撑筒包括一大筒口和一小筒口,所述大筒口与所述支架连接。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撑筒来辅助工人将袖筒快速翻转,只需将袖筒套在撑筒上,在将手穿过撑筒并从小筒口处抓住袖筒,然后从大筒口抽出即可完成袖筒的正反面翻转。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撑筒呈水平设置,所述小筒口位于前端部,所述大筒口位于后端部。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撑筒设置在用于放置袖筒的工作台的一侧,撑筒的小筒口与工作台的台面对接。撑筒水平,并设置工作台一侧,方便工人从工作台上拿取袖筒后可以直接套到撑筒上。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用于对小筒口鼓起的吹气管,吹气管设于工作台的台面底部且管口正对小筒口。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大筒口侧向设置。工人位于撑筒一侧,大筒口侧向工人,方便手臂插入大筒口内。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在翻过袖筒后收集袖筒的收集盒。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完成翻转袖筒后,可以之间将翻转后的袖筒顺势放入收集盒内。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撑筒由丝状或管状或条状的金属件绕制而成,包括位于前端的小金属环、位于后端的大金属环,以及位于中间且用于连接小金属环和大金属环的连接部;所述小金属环形成所述小筒口,所述大金属环形成所述大筒口。通过金属件构筑呈镂空的撑筒,能节省用料,且制造工艺简单。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撑筒由一样板绕制而成,所述样板呈等腰梯形,样板下底上的两内角处设有缺口,样板以中线为固定轴,其两腰部向同侧翻卷并形成所述撑筒,上底形成所述小筒口,两缺口相合形成所述大筒口,样板的下底与支架连接。方便裁切,制造工艺简单。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大筒口相连,所述下支撑杆的下端设有一放置在底面上的底座;所述上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下支撑杆的上段均设有多个调节螺孔且两者通过设置于调节螺孔上螺栓紧固。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辅助工人快速翻转袖筒,简化翻转袖筒的动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4是实施例1在沿撑筒轴向上的正视图。图5是实施例2中撑筒样板的平面展开图。图中:1、支架;11、上支撑杆;12、下支撑杆;13、底座;2、撑筒;21、小金属环;22、连接部;23、大金属环;24、样板;241、缺口;3、工作台;31、吹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如图1和图4所示,示出了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包括支架1,设于支架1上方便用于将袖筒撑开的撑筒2。撑筒2呈水平设置,设置在用于放置袖筒的工作台3的一侧。撑筒2包括一大筒口和一小筒口,小筒口位于前端部,并与工作台3的台面对接(小筒口与台面边缘之间间距大于5厘米);大筒口位于后端部且侧向设置,并与支架1连接。工作台3上设有用于对小筒口鼓起的吹气管31,吹气管31设于工作台3的台面底部且管口正对小筒口。吹气管31外接气源装置,气源装置与吹气管31之间的开关设置在工作台3下方的底面上,通过脚踏式开关,在脚踩时接通吹气管31和气源装置(详见图2)。本实施例中,支架1包括上支撑杆11和下支撑杆12。上支撑杆11的上端与大筒口相连,下支撑杆12的下端设有一放置在底面上的底座13。支架1上设有用于在翻过袖筒后收集袖筒的收集盒,收集盒放置在底座13上。上支撑杆11的下端与下支撑杆12的上段均设有多个调节螺孔且两者通过设置于调节螺孔上螺栓紧固,以实现调节支架1的总长度(详见图3)。本实施例中,撑筒2由丝状或管状或条状的金属件绕制而成,包括位于前端的小金属环21、位于后端的大金属环23,以及位于中间且用于连接小金属环21和大金属环23的连接部22。小金属环21形成小筒口,大金属环23形成大筒口,连接部22位若干金属条。小金属环21、连接部22和大金属环23之间通过焊接形成撑筒2。本实施例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工作人员坐在工作台3前,位于大筒口侧。在使用该装置时,先从工作台3上的一堆袖筒(已缝合)中取出一个,用两只手得手指分别捏住大筒口的上下筒口,将其分开的同时套到撑筒2的小筒口上,再用一只手从撑筒2大筒口侧伸入至撑筒2的小筒口处,同时脚踩气源装置的开关,借助吹气管31吹出的气流将袖筒的小筒口吹向撑筒2的小筒口(若袖筒的小筒口上缝合手套,则可以借助吹气管31,若无手套,不借助吹气管31也可),方便抓住袖筒的小筒口(或手套),再将手抽出的同时袖筒的小筒口依次经撑筒2的小筒口和大筒口,其正反面被迅速翻转过来。借助撑筒2将袖筒撑开,可以快速将手伸入袖筒中,在此过程中,无需再固定袖筒,抓住袖筒并迅速抽出,简化了翻袖筒的动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施例2: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2与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撑筒2的结构,实施例2中,撑筒2由一样板24绕制而成,样板24呈等腰梯形,样板24下底上的两内角处设有缺口241,样板24以中线为固定轴,其两腰部向同侧翻卷并形成撑筒2,上底形成小筒口,两缺口241相合形成大筒口,样板24的下底与支架1连接。其他结构与特征均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详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设于支架(1)上方便用于将袖筒撑开的撑筒(2);所述撑筒(2)包括一大筒口和一小筒口,所述大筒口与所述支架(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设于支架(1)上方便用于将袖筒撑开的撑筒(2);所述撑筒(2)包括一大筒口和一小筒口,所述大筒口与所述支架(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筒(2)呈水平设置,所述小筒口位于前端部,所述大筒口位于后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筒(2)设置在用于放置袖筒的工作台(3)的一侧,撑筒(2)的小筒口与工作台(3)的台面对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3)上设有用于对小筒口鼓起的吹气管(31),吹气管(31)设于工作台(3)的台面底部且管口正对小筒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筒口侧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快速翻袖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上设有用于在翻过袖筒后收集袖筒的收集盒。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海素,唐岷,
申请(专利权)人:世源科技嘉兴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