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老城街区形态的复杂性结构的测量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城市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对老城街区形态的复杂性结构的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的城市街区形态分析往往依托黑白图底方法来描述虚实两种形态要素在平面土地上的肌理特征,并相应地产生了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局高度等测量指标。然而,此类方法只能描述街区形态的几何特征,对于人的行为及活动方式的藐视是失效的。1970年,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HillierB)提出空间句法,通过“点”与“线”的图论图示描述街道网络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并相应的提出“整合度”及“选择度”等计算方法。2005年,斯蒂芬·马歇尔(MarshallS)提出“路径结构”方法研究街道的构型特征,提出通过连续性、连接性、深度三个指标去描述街道的构型特征,并建立一系列测量方法。该类方法统称为组构方法,仅关注于街道网络,没有与地块、建筑两种要素相结合,所以尚失了对街区形态中的复杂性的全面性描述,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针对老城街区形态的复杂性结构的测量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老城街区形态的复杂性结构的测量方法,具体步骤如下;/n首先,在城市形态的层级要素中界定出街道、场地、建筑三种类型的形态要素;/n相应空间构成了连续的容纳人们不同活动的空间网络,同时也逐一连接了从城市组织到街道再到地块和地块序列以及建筑这些不同的形态要素;/n将街道、场地、建筑逐级单一的连接进入关系定义为“入径结构”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四种复杂类型:/n“互锁”—分别附属于两条街道的地块序列在道路交角处会形成重叠,即重叠的地块与多条街道形成进入与被服务关系;/n“场地并合”—即两个以上地块的场地之间相互连通,彼此共享,但是每个地块的场地依然分别进入,并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老城街区形态的复杂性结构的测量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在城市形态的层级要素中界定出街道、场地、建筑三种类型的形态要素;
相应空间构成了连续的容纳人们不同活动的空间网络,同时也逐一连接了从城市组织到街道再到地块和地块序列以及建筑这些不同的形态要素;
将街道、场地、建筑逐级单一的连接进入关系定义为“入径结构”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四种复杂类型:
“互锁”—分别附属于两条街道的地块序列在道路交角处会形成重叠,即重叠的地块与多条街道形成进入与被服务关系;
“场地并合”—即两个以上地块的场地之间相互连通,彼此共享,但是每个地块的场地依然分别进入,并且各自的建筑相互独立的形态构成;
“建筑并合”—多个地块共享同一个建筑要素,但场地又各自独立的结构关系,这些具有共享关系的地块构成了地块子序列层级;
“套叠”—城市街区内部某一地块不直接与街道连接,而需要借助相邻的某个临街地块与街道连接的形态构成;
其次,引入点与线的图论方法来描述“入径结构”,其中“■”表示街道,“●”表示场地,“▼”表示建筑,“──”表示各要素之间的进入路径;
以“街道”作为“入径结构”的源点,将其所在基准线定义为“基本级”,也即“深度级0”,“场地”所在水平线为“深度级1”,以此类推,“建筑”所在水平线就是“深度级2”;
基本类型的“入径结构”图示可表达为“■──●──▼”;
关于四个复杂类型的“入径结构”图示;
就互锁关系而言,互锁关系的实质是从两条以上街道均可进入同一地块,图示表达为处于“基本级”的街道1与2分别与深度级为1的场地相连,再通过一条路径连接至深度级为2的建筑;
就场地的并合关系而言,两个地块之间的场地是连通的,但是建筑又是相对独立的。场地1与2不但与同一街道相连,而且在深度级1的基准线上水平连接,进而又分别与下一深度级的建筑1、2相连;
就建筑并合关系而言,两个地块内的部分建筑连接为一体,而场地又是相对独立的。将共享建筑的标记为1&2,它同时与上一深度级的场地1、2相连;而两个独立建筑1、2则分别通过一条路径与场地1、2相连;
就套叠关系而言,套叠关系的本质是不临街地块需要跨越另一个地块的场地才能与街道形成连接,地块1的进入路径是“场地1-建筑1”;地块2相对复杂,路径需要先经过“场地1”,再经过“场地2”,才能到达“建筑2”,在图示中,深度级1的水平线上仅有场地1一个要素,向下一深度级连接时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连上了建筑1,另一支则与场地2相连,然后到达建筑2,当建筑2的深度级达到了3,说明套叠关系所造成的入径结构深度会大于互锁和合并关系;
最后进行复杂度的计算;
在上述图示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出“互锁度”、“并合度”和“套叠度”三个度量指标,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入径结构”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客观的比较;
互锁度用于度量地块场地与街道连接的程度,将其定义为一个“入径结构”中街道数量的总合与临街地块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