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408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包括移动压块、约束杆、加热筒、电源保护架、转动轮盘、承重架、支撑夹块、上辅助转轮、喷嘴、轴压杆和减震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约束杆和支撑夹块方便可以对不同的汽车内饰版进行加工,且方便安装与拆卸支撑夹块从而提高汽车内饰板的更换效率,进而提高加工效率,加热筒保证汽车内饰板在进行加热塑性的过程中,热量保持均匀,且提供不同的汽车内饰板制作加工方式,也可以混合使用方便吹散有气体,提高加工质量,转动轮盘和上辅助转轮方便对汽车内饰板的加工位置进行调节,保证加工位置的精确从而保证汽车内饰板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塑性装置,具体为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属于汽车制造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汽车制造业也迅猛地发展,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汽车具有卓越的动力性能,同时要求汽车的美容装饰具有多种功能,从而提高驾车或者乘车的舒适性,传统的汽车内饰板一般为多层结构,由纤维板和保护在所述纤维板上的表皮构成,所述表皮和所述纤维板之间设置缓冲的海绵体,制造时,在所述海绵体和所述表皮之间以及所述海绵体和所述纤维板之间涂抹粘胶剂,然后在热合机上热压成型。但是现有的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在使用时存在很多问题,其一、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涂刷粘胶剂,所述粘胶剂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从而导致影响车间的环境,其二、由于粘合剂在干燥过程中会释放气体,而所述表皮在粘合剂的干燥过程中会收缩,从而引起所述表皮的气泡和起皱现象,直接影响所述内饰板的美观,其三、如果在内饰板加热过程中,加热不均的话,热合效果差,会影响所述海绵体和所述表皮以及所述海绵体和所述纤维板的粘结牢固性,导致直接影响内饰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包括移动压块、约束杆、加热筒、电源保护架、转动轮盘、承重架、支撑夹块、上辅助转轮、喷嘴、轴压杆和减震套筒;所述移动压块滑动连接在加热筒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连接有轴压杆,所述约束杆焊接在承重架的正面,且关于中线对称,所述加热筒旋转连接在减震套筒的正下方,所述电源保护架内部设有独立电源,且电源保护架位于该装置的最下方,所述转动轮盘安装在承重架的侧面上,所述承重架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固定在电源保护架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夹块安装在电源保护架的上表面,且位于两个约束杆之间,所述上辅助转轮旋转连接在承重架的上表面上,所述喷嘴安装在加热筒的底端,所述轴压杆连接在移动压块的下表面,且其底端连接在加热筒内部,所述减震套筒连接在加热筒的上方。优选的,为了方便可以对不同的汽车内饰版进行加工,且方便安装与拆卸支撑夹块从而提高汽车内饰板的更换效率,进而提高加工效率,所述约束杆和支撑夹块共同构成该装置的固定汽车内饰板的结构,且支撑夹块与电源保护架呈可拆卸式连接。优选的,为了保证汽车内饰板在进行加热塑性的过程中,热量保持均匀,且提供不同的汽车内饰板制作加工方式,也可以混合使用方便吹散有气体,提高加工质量,所述加热筒与内部电源呈电性连接并设置为三个,且其设有热风塑性和加热注塑两种工作模式,且其上密封盖与减震套筒呈转动连接。优选的,为了方便对汽车内饰板的加工位置进行调节,保证加工位置的精确从而保证汽车内饰板的质量,所述转动轮盘和上辅助转轮共同构成该加热塑性装置的定位结构,其中转动轮盘负责工作位置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上辅助转轮负责工作位置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优选的,为了防止加热筒与移动压块发生硬形碰撞,减少加热筒的损伤,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减震套筒由一个弹性漏斗状结构和弹簧构成,且其下端与加热筒上表面呈转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设计合理,约束杆和支撑夹块共同构成该装置的固定汽车内饰板的结构,且支撑夹块与电源保护架呈可拆卸式连接,方便可以对不同的汽车内饰版进行加工,且方便安装与拆卸支撑夹块从而提高汽车内饰板的更换效率,进而提高加工效率,加热筒与内部电源呈电性连接并设置为三个,且其设有热风塑性和加热注塑两种工作模式,且其上密封盖与减震套筒呈转动连接,保证汽车内饰板在进行加热塑性的过程中,热量保持均匀,且提供不同的汽车内饰板制作加工方式,也可以混合使用方便吹散有气体,提高加工质量,转动轮盘和上辅助转轮共同构成该加热塑性装置的定位结构,其中转动轮盘负责工作位置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上辅助转轮负责工作位置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方便对汽车内饰板的加工位置进行调节,保证加工位置的精确从而保证汽车内饰板的质量,减震套筒由一个弹性漏斗状结构和弹簧构成,且其下端与加热筒上表面呈转动连接,防止加热筒与移动压块发生硬形碰撞,减少加热筒的损伤,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移动压块,2、约束杆,3、加热筒,4、电源保护架,5、转动轮盘,6、承重架,7、支撑夹块,8、上辅助转轮,9、喷嘴,10、轴压杆和11、减震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包括移动压块1、约束杆2、加热筒3、电源保护架4、转动轮盘5、承重架6、支撑夹块7、上辅助转轮8、喷嘴9、轴压杆10和减震套筒11;所述移动压块1滑动连接在加热筒3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连接有轴压杆10,所述约束杆2焊接在承重架6的正面,且关于中线对称,所述加热筒3旋转连接在减震套筒11的正下方,所述电源保护架4内部设有独立电源,且电源保护架4位于该装置的最下方,所述转动轮盘5安装在承重架6的侧面上,所述承重架6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固定在电源保护架4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夹块7安装在电源保护架4的上表面,且位于两个约束杆2之间,所述上辅助转轮8旋转连接在承重架6的上表面上,所述喷嘴9安装在加热筒3的底端,所述轴压杆10连接在移动压块1的下表面,且其底端连接在加热筒3内部,所述减震套筒11连接在加热筒3的上方。所述约束杆2和支撑夹块7共同构成该装置的固定汽车内饰板的结构,且支撑夹块7与电源保护架4呈可拆卸式连接,方便可以对不同的汽车内饰版进行加工,且方便安装与拆卸支撑夹块7从而提高汽车内饰板的更换效率,进而提高加工效率,所述加热筒3与内部电源呈电性连接并设置为三个,且其设有热风塑性和加热注塑两种工作模式,且其上密封盖与减震套筒11呈转动连接,保证汽车内饰板在进行加热塑性的过程中,热量保持均匀,且提供不同的汽车内饰板制作加工方式,也可以混合使用方便吹散有气体,提高加工质量,所述转动轮盘5和上辅助转轮8共同构成该加热塑性装置的定位结构,其中转动轮盘5负责工作位置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上辅助转轮8负责工作位置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方便对汽车内饰板的加工位置进行调节,保证加工位置的精确从而保证汽车内饰板的质量,所述减震套筒11由一个弹性漏斗状结构和弹簧构成,且其下端与加热筒3上表面呈转动连接,防止加热筒3与移动压块1发生硬形碰撞,减少加热筒3的损伤,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时,首先根据汽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压块(1)、约束杆(2)、加热筒(3)、电源保护架(4)、转动轮盘(5)、承重架(6)、支撑夹块(7)、上辅助转轮(8)、喷嘴(9)、轴压杆(10)和减震套筒(11);所述移动压块(1)滑动连接在加热筒(3)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连接有轴压杆(10),所述约束杆(2)焊接在承重架(6)的正面,且关于中线对称,所述加热筒(3)旋转连接在减震套筒(11)的正下方,所述电源保护架(4)内部设有独立电源,且电源保护架(4)位于该装置的最下方,所述转动轮盘(5)安装在承重架(6)的侧面上,所述承重架(6)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固定在电源保护架(4)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夹块(7)安装在电源保护架(4)的上表面,且位于两个约束杆(2)之间,所述上辅助转轮(8)旋转连接在承重架(6)的上表面上,所述喷嘴(9)安装在加热筒(3)的底端,所述轴压杆(10)连接在移动压块(1)的下表面,且其底端连接在加热筒(3)内部,所述减震套筒(11)连接在加热筒(3)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内饰板的加热塑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压块(1)、约束杆(2)、加热筒(3)、电源保护架(4)、转动轮盘(5)、承重架(6)、支撑夹块(7)、上辅助转轮(8)、喷嘴(9)、轴压杆(10)和减震套筒(11);所述移动压块(1)滑动连接在加热筒(3)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连接有轴压杆(10),所述约束杆(2)焊接在承重架(6)的正面,且关于中线对称,所述加热筒(3)旋转连接在减震套筒(11)的正下方,所述电源保护架(4)内部设有独立电源,且电源保护架(4)位于该装置的最下方,所述转动轮盘(5)安装在承重架(6)的侧面上,所述承重架(6)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固定在电源保护架(4)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夹块(7)安装在电源保护架(4)的上表面,且位于两个约束杆(2)之间,所述上辅助转轮(8)旋转连接在承重架(6)的上表面上,所述喷嘴(9)安装在加热筒(3)的底端,所述轴压杆(10)连接在移动压块(1)的下表面,且其底端连接在加热筒(3)内部,所述减震套筒(11)连接在加热筒(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学琛胡中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创优品汽车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