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3134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包裹主线隧道的锚体,所述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既有或新设主线隧道进行扩挖,浇筑锚体,是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避免了若隧道锚周围围岩岩体较差,则需要锚锭深度过大的措施,还避免了与主线隧道形成结构上的小净距问题。除此之外,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锚体相当于重力式锚块,不受限于地形条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了重力式锚锭和隧道锚各自的优点,不用考虑围岩条件、是否有主线隧道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悬索桥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大跨度桥梁常采用悬索桥结构,悬索桥是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形式,悬索桥尤其适用于大跨度和特大跨度的公路桥。一般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主缆都锚固在锚锭上,传统的锚锭结构有两种,一种是重力式锚锭结构,通过修建重力式锚块,依靠重力式锚块本身巨大的自重来抵抗主缆的垂直分力,水平分力则由锚锭与地基间的摩擦力或嵌固力进行地矿;因重力式锚块体积巨大,需要一定的地形条件才采用重力式锚锭结构,使用范围受限。第二种锚锭结构是隧道锚,隧道锚是利用锚塞体和围岩所构成一个受力整体,实现共同抵抗主缆的拉力,隧道锚对于围岩条件要求很高,且隧道锚应用过程中,若悬索桥连接隧道,隧道锚所修建的隧道与主隧道的间距较近,导致主线隧道周围围岩变差,且隧道锚与主线隧道形成结构上的“小净距”隧道,对主线隧道的结构安全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在没有合适地形条件下设置重力式锚块,以及围岩条件差、有主线隧道存在时,不能设置隧道锚的情形,通过重新设计锚锭结构,实现悬索桥不受地形条件、围岩条件、主线隧道的影响,提高悬索桥的使用范围。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包括包裹主线隧道的锚体,所述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结构。针对现有悬索桥锚锭结构的局限性,受地形条件、围岩条件等因素影响,限制了悬索桥的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包括在主线隧道上的锚体,所述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所述悬索桥锚锭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避开了现有锚锭结构的缺陷,提高了悬索桥的使用范围;本专利技术中锚体结合了重力式锚块与隧道锚的优点,锚体与主线隧道一体,且锚体填充了整个锚体隧道,锚体自身拥有了巨大的自重,不用考虑地形条件的限制,因锚体与主线隧道一体,使得锚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积大,能够解决锚体隧道周围围岩岩体较差时,不用采取锚锭深度过大的措施,不存在与主线隧道形成结构上的小净距问题。进一步的,所述锚体包括上锚体和下锚体,所述上锚体和下锚体和截面均是梯形状,采用梯形状结构可以使围岩与锚体间存在类似卡位的配合关系,相当于“夹持效应”,提高了锚体与围岩连接的牢固性。进一步的,所述梯形状包括小端和大端,所述上锚体和下锚体的小端均靠近主线隧道,更有利于上锚体和下锚体与锚体周围围岩形成“夹持效应”,实现锚体的牢固性,在围岩岩体较差的情况下保持锚锭结构的稳定性,不用采用锚锭深度过大的措施。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锚体上的若干个鞍室,所述鞍室用于容纳大揽的散鞍。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锚体上的若干锚固系统,所述锚固系统位于鞍室内,所述锚固系统采用预应力刚束锚固构造结构,通过锚固系统将大揽拉力传递给锚体。进一步的,所述锚体的外形是柱体结构,使得锚体具备巨大的自重,能够牢牢的拉住悬索桥。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锚体与围岩连接处的若干个系统锚杆,在锚体周围设置系统锚杆的作用是加强锚体、围岩间的连接,同时利用锚杆孔完成对锚体围岩的灌浆,提高围岩整体性和锚体的共同受力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锚体在主线隧道上的位置后,扩挖锚体隧道;S2、对锚体隧道进行浇筑封填,形成锚体;S3、在锚体上设置鞍室和锚固系统;S4、在锚体和围岩的连接处设置系统锚杆。步骤S中,在主线隧道的左、右各扩挖5m,上、下各扩挖10m,扩挖形状为梯形。步骤S中,采用C40聚丙烯纤维抗渗混凝土进行浇筑封填,形成锚体。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既有或新设主线隧道进行扩挖,浇筑锚体,是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避免了若隧道锚周围围岩岩体较差,则需要锚锭深度过大的措施,还避免了与主线隧道形成结构上的小净距问题。除此之外,锚体与主线隧道形成一个整体,锚体相当于重力式锚块,不受限于地形条件;本专利技术结合了重力式锚锭和隧道锚各自的优点,不用考虑围岩条件、是否有主线隧道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悬索桥的使用范围。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锚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锚体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及对应零部件名称:1-主线隧道,2-锚体,201-上锚体,202-下锚体,3-系统锚杆,4-索鞍。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包括包裹主线隧道1的锚体2,所述锚体2与主线隧道1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因锚体2与主线隧道1形成一个整体,锚体2与主线隧道1的整体作为一个重力式锚块,通过锚块2本身的重力和锚块2与围岩的摩擦力来抵抗大揽的拉力,所述锚体2被包裹在周围围岩中,锚体2与围岩的接触面积大,受力性好,锚体2与围岩的整体性高。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例市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限制得来的:所述锚体2包括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所述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和截面均是梯形状;所述梯形状包括小端和大端,所述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的小端均靠近主线隧道,上锚体201与下锚体202与主线隧道1的位置关系形成一个“夹持效应”,所述夹持效应指的是锚块2在垂直上上运动的过程中,锚块2与围岩存在卡位的效果,能够提高锚体2与周围围岩连接的稳定性。还包括设置在锚体2上的若干个鞍室,所述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均开有相同数量的鞍室,本实施例中鞍室的数量是2个,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的鞍室数是1个,所述鞍室是若干锚固系统的合集。还包括设置在锚体2上的若干个锚固系统,所述锚固系统位于鞍室内;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固系统为索鞍,通过索鞍与大揽的散鞍相连,实现大揽的拉应力传递到锚体2上;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上的索鞍呈规则排列,索鞍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上的索鞍以主线隧道1为对称轴相互对称,有助于大揽散鞍的力均匀分布在锚体2上。。进一步的,所述锚体2的外形是柱体结构,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都是梯形柱体,锚体2由两个梯形柱体组成,在本实施例中,锚体2是一次成型的。所述锚体2与围岩的连接处设置若干个系统锚杆3,系统锚杆3采用均匀分布,通过系统锚杆3加强锚体、围岩间的连接,同时利用锚杆孔完成锚体围岩的灌浆,提高围岩整体性和锚体的共同受力性。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和2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裹主线隧道(1)的锚体(2),所述锚体(2)与主线隧道(1)形成一个整体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裹主线隧道(1)的锚体(2),所述锚体(2)与主线隧道(1)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体(2)包括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所述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和截面均是梯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状包括小端和大端,所述上锚体(201)和下锚体(202)的小端均靠近主线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锚体(2)上的若干个鞍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锚体(2)上的若干个锚固系统,所述锚固系统位于鞍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锚一体的悬索桥锚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松黎良仆宋松科刘伟杜桃明权新蕊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