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88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所述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箱体;固定机构;锻炼机构,所述锻炼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部,所述锻炼机构包括脚撑、第一固定柱、圆环、第二固定柱、气囊、垫块和连通管,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端焊接于所述箱体的内壁,所述圆环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壁,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环的外壁,所述脚撑的底部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顶部,所述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的底部,所述垫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气囊的底部,一个所述气囊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于另一个所述气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具有不需要患者直立行走就能够锻炼患者脚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临床康复训练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脚腕受伤的患者在治疗之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能够使患者的脚腕部分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帮助患者康复。然而针对脚腕受伤的患者,现有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只能帮助患者进行行走,在行走过程中,患者的脚腕会由于没有完全康复而再次受伤,从而加重患者的伤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患者直立行走就能够锻炼患者脚腕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箱体;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锻炼机构,所述锻炼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部,所述锻炼机构包括脚撑、第一固定柱、圆环、第二固定柱、气囊、垫块和连通管,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端焊接于所述箱体的内壁,所述圆环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壁,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环的外壁,所述脚撑的底部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顶部,所述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的底部,所述垫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气囊的底部,一个所述气囊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于另一个所述气囊。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抽屉和容纳管,所述抽屉滑动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多个所述容纳管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抽屉的顶部,所述容纳管为无盖空心圆柱体结构。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和通孔,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多个所述通孔均开设于所述固定板。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的底部。优选的,所述垫块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垫块的两侧抵触于所述箱体的内壁。优选的,两个所述脚撑均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圆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且两个所述脚撑呈长方体机构。优选的,所述脚撑固定连接于束紧机构,所述束紧机构包括束带和挂钩,所述束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的一侧,所述挂钩固定连接于所述束带的另一侧,且所述脚撑另一侧的底部开设有槽,所述挂钩卡合于开设于槽的内部。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所述脚撑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顶部,实现所述脚撑与所述第一固定柱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环,所述圆环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壁,且所述圆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所述脚撑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圆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两个所述脚撑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所述气囊,当患者踩动一个脚撑,这个所述脚撑的转动使得这个所述脚撑向所述垫块靠近,从而实现与这个脚撑固定连接的一个所述气囊内部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连通管进入到另一个所述气囊内部,从而使得另一个所述脚撑逐渐远离所述垫块,进而实现患者两只脚的脚部的运动,实现不需要患者直立行走,就能够锻炼患者脚腕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箱体、锻炼机构及滑动机构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箱体、锻炼机构及束紧机构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束带、挂钩及脚撑的连接示意图。图中标号:1、箱体,2、锻炼机构,21、脚撑,22、第一固定柱,23、圆环,24、第二固定柱,25、气囊,26、垫块,27、连通管,3、束紧机构,31、束带,32、挂钩,4、滑动机构,41、抽屉,42、容纳管,5、固定机构,51、弹簧,52、固定板,5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箱体、锻炼机构及滑动机构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箱体、锻炼机构及束紧机构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束带、挂钩及脚撑的连接示意图。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箱体1;固定机构5,所述固定机构5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1的内部;锻炼机构2,所述锻炼机构2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5的顶部,所述锻炼机构2包括脚撑21、第一固定柱22、圆环23、第二固定柱24、气囊25、垫块26和连通管27,所述第二固定柱24的两端焊接于所述箱体1的内壁,所述圆环23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24的外壁,所述第一固定柱22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环23的外壁,所述脚撑21的底部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22的顶部,所述气囊25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21的底部,所述垫块26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气囊25的底部,一个所述气囊25通过所述连通管27连通于另一个所述气囊25。所述箱体1的内部设有滑动机构4,所述滑动机构4包括抽屉41和容纳管42,所述抽屉41滑动连接于所述箱体1的内部,多个所述容纳管4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抽屉41的顶部,所述容纳管42为无盖空心圆柱体结构;为了实现所述抽屉41与所述箱体1之间的滑动,从而方便在所述容纳管42内部放置熏染的艾柱。所述固定机构5包括固定板52和通孔53,所述固定板52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1的内部,多个所述通孔53均开设于所述固定板52;为了连接所述箱体1与所述固定板52,防止所述固定板52脱离所述箱体1。所述固定机构5还包括弹簧51,所述弹簧5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52的顶部,所述弹簧5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21的底部;为了连接所述弹簧51与所述脚撑21,保证所述脚撑21的复位。所述垫块26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52的顶部,所述垫块26的两侧抵触于所述箱体1的内壁;能够连接所述垫块26与所述固定板52,保证所述垫块26不脱离所述箱体1。两个所述脚撑21均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柱22与所述圆环23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24,且两个所述脚撑21呈长方体机构;实现所述脚撑21与所述第二固定柱24之间的转动,从而实现患者脚腕的康复训练。所述脚撑21固定连接于束紧机构3,所述束紧机构3包括束带31和挂钩32,所述束带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21的一侧,所述挂钩32固定连接于所述束带31的另一侧,且所述脚撑21另一侧的底部开设有槽,所述挂钩32卡合于开设于槽的内部;为了连接所述束带31与所述脚撑21,通过将所述挂钩32卡合于槽的内部,实现对患者脚部的束紧。本技术提供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患者将两只脚分别放置在两个所述脚撑21的顶部,用与所述脚撑21一侧固定连接的所述束带31束紧患者的脚,将与所述束带31固定连接的所述挂钩32卡合于所述脚撑21另一侧底部的槽,实现脚部的固定;其次,抽出与所述箱体1滑动连接的所述抽屉41,向与所述抽屉41固定连接的所述容纳管42内部放置熏染的艾柱,药气能够通过所述通孔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n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n锻炼机构,所述锻炼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部,所述锻炼机构包括脚撑、第一固定柱、圆环、第二固定柱、气囊、垫块和连通管,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端焊接于所述箱体的内壁,所述圆环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壁,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环的外壁,所述脚撑的底部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顶部,所述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的底部,所述垫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气囊的底部,一个所述气囊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于另一个所述气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
锻炼机构,所述锻炼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部,所述锻炼机构包括脚撑、第一固定柱、圆环、第二固定柱、气囊、垫块和连通管,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端焊接于所述箱体的内壁,所述圆环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壁,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环的外壁,所述脚撑的底部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顶部,所述气囊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脚撑的底部,所述垫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气囊的底部,一个所述气囊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于另一个所述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抽屉和容纳管,所述抽屉滑动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多个所述容纳管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抽屉的顶部,所述容纳管为无盖空心圆柱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红刘力仝少艳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