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莫增茂专利>正文

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766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包括筒体,筒体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孔,筒体内设置有伸缩波纹管,伸缩波纹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挡片,挡片伸出条孔形成拨片,挡片与筒体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筒体靠近与伸缩波纹管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体交换部,气体交换部内开设有气体交换腔,贯穿筒体及伸缩波纹管的底部开设有连接孔,气体交换部远离筒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连接端,连接端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罐,连接部内设置有吸管,连接部远离筒体的一端连接有与收集罐连通的医用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单手完成抽吸操作,另一只手用于稳定伸入气管的医用软管,提高吸痰或者吸血块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
技术介绍
重症医学科中,最常见的医疗手段便是针对急性呼吸功能不全以及其他各种急重症患者进行呼吸管理和呼吸支持,但是当前所使用的呼吸机必须保证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工作,而很多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往往伴有呼吸道痰或者血块阻塞的情况,这便影响了呼吸支持治疗手段的进行,给医生治疗和患者带来很大不便。公开号为CN208448226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重症医学科气道通畅装置,包括防咬口塞、导气管、真空罐、密封螺纹套、连接管和储痰罐,所述密封螺纹套固定安装在连接外壳的底部,储痰罐固定通过密封螺纹套与连接外壳底部密封连接,导气管穿过密封螺纹套设于储痰罐内部,吸痰头通过医用软管与导气管的一端连接,真空罐与导气管连接,连接管的一端穿过密封螺纹套设于储痰罐内部,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吸气筒的通气孔密封连接。采用注射器式双手配合向后拉的方式将痰或者血块从呼吸道吸出,但使用时需要一只手扶着主体,一只手拉动连杆进行吸痰,无法抽出手来调整伸入气管的医用软管,影响吸痰或者吸血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吸痰或者吸血块的时候操作简单,可单手完成抽吸操作,另一只手用于稳定伸入气管的医用软管,提高吸痰或者吸血块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包括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筒体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内外的条孔,所述筒体内设置有一端与筒体底部固定连接的伸缩波纹管,所述伸缩波纹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挡片,所述挡片伸出所述条孔形成与条孔滑动连接的拨片,所述挡片与所述筒体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筒体靠近与所述伸缩波纹管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体交换部,所述气体交换部内开设有气体交换腔,贯穿所述筒体及所述伸缩波纹管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与伸缩波纹管的连接孔,所述气体交换部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罐,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与所述收集罐的吸管,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连接有与所述收集罐连通的医用软管;所述气体交换部的外周设置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与外部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向外开启;所述吸管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向所述气体交换腔开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医用软管从患者的嘴部插入气管,一只手的手指扣住拨片,手掌掌心抵住筒体,另一只手控制医用软管,手指向后拉拨片,压缩复位弹簧,伸缩波纹管吸气变长,痰或血块从气管吸出到收集罐内,完成一次吸痰;手指放松拨片,复位弹簧复原,压缩伸缩波纹管放气变短,气体通过第一单向阀排出,便可重复上述步骤继续吸痰,直至将痰或血块完全吸出,取下收集罐将内部液体倒出即可。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设置有防咬口塞,所述医用软管的自由端穿过所述防咬口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患者咬坏医用软管。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收集罐螺纹连接。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本技术取代传统注射器式双手配合向后拉吸痰的方式,采用单手手指向后拉吸痰的方式,解放医护人员的另一只手,便于另一只手控制调整伸入患者气管的医用软管,提高吸痰或者吸血块的效果;其二、采用复位弹簧和伸缩波纹管的配合可持续操作吸痰或者吸血块,可一次将吸痰或者吸血块吸干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展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中:1、筒体;11、条孔;2、伸缩波纹管;3、挡片;31、拨片;4、复位弹簧;5、气体交换部;51、气体交换腔;52、连接孔;53、连接部;54、连接端;6、收集罐;7、吸管;8、医用软管;91、第一单向阀;92、第二单向阀;10、防咬口塞。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参照图1-2,包括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筒体1,筒体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连通内外的条孔11,筒体1内设置有一个一端与筒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伸缩波纹管2,伸缩波纹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块挡片3,挡片3伸出条孔11形成两个与条孔11滑动连接的拨片31,挡片3与筒体1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4,常态下,复位弹簧4压缩伸缩波纹管2。筒体1靠近与伸缩波纹管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个气体交换部5,气体交换部5内开设有一个气体交换腔51,贯穿筒体1及伸缩波纹管2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气体交换腔51与伸缩波纹管2的连接孔52,气体交换部5远离筒体1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连接部53,连接部53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一个连接端54,连接端54可拆卸连接有一个收集罐6,连接端54与收集罐6螺纹连接,连接部53内设置有一根连通气体交换腔51与收集罐6的吸管7,连接部53远离筒体1的一端连接有一根与收集罐6连通的医用软管8。气体交换部5的外周设置有一个连通气体交换腔51与外部的第一单向阀91,第一单向阀91向外开启;吸管7设置有一个第二单向阀92,第二单向阀92向气体交换腔51开启。吸痰时,气体流动顺序只能为医用软管8、收集罐6、吸管7、气体交换腔51、伸缩波纹管2,复位弹簧4复原时,气体从伸缩波纹管2流向气体交换腔51,最后通过第一单向阀91排出。优选的,连接部53远离筒体1的一端设置有防咬口塞10,医用软管8的自由端穿过防咬口塞10,防止患者咬坏医用软管8。使用原理:将医用软管8从患者的嘴部插入气管,让患者咬住防咬口塞10,一只手的手指扣住拨片31,手掌掌心抵住筒体1,另一只手控制医用软管8,手指向后拉拨片31,压缩复位弹簧4,伸缩波纹管2吸气变长,痰或血块从气管吸出到收集罐6内,完成一次吸痰;手指放松拨片31,复位弹簧4复原,压缩伸缩波纹管2放气变短,气体通过第一单向阀91排出,便可重复上述步骤继续吸痰,直至将痰或血块完全吸出,取下收集罐6将内部液体倒出即可。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包括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内外的条孔(11),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一端与筒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伸缩波纹管(2),所述伸缩波纹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挡片(3),所述挡片(3)伸出所述条孔(11)形成与条孔(11)滑动连接的拨片(31),所述挡片(3)与所述筒体(1)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4);/n所述筒体(1)靠近与所述伸缩波纹管(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体交换部(5),所述气体交换部(5)内开设有气体交换腔(51),贯穿所述筒体(1)及所述伸缩波纹管(2)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51)与伸缩波纹管(2)的连接孔(52),所述气体交换部(5)远离所述筒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53),所述连接部(53)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连接端(54),所述连接端(54)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罐(6),所述连接部(53)内设置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51)与所述收集罐(6)的吸管(7),所述连接部(53)远离所述筒体(1)的一端连接有与所述收集罐(6)连通的医用软管(8);/n所述气体交换部(5)的外周设置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51)与外部的第一单向阀(91),所述第一单向阀(91)向外开启;所述吸管(7)设置有第二单向阀(92),所述第二单向阀(92)向所述气体交换腔(51)开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器,包括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内外的条孔(11),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一端与筒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伸缩波纹管(2),所述伸缩波纹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挡片(3),所述挡片(3)伸出所述条孔(11)形成与条孔(11)滑动连接的拨片(31),所述挡片(3)与所述筒体(1)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4);
所述筒体(1)靠近与所述伸缩波纹管(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气体交换部(5),所述气体交换部(5)内开设有气体交换腔(51),贯穿所述筒体(1)及所述伸缩波纹管(2)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气体交换腔(51)与伸缩波纹管(2)的连接孔(52),所述气体交换部(5)远离所述筒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53),所述连接部(53)的外周向外延伸形成连接端(54),所述连接端(54)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增茂高明芬
申请(专利权)人:莫增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