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709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内部可夹持艾灸柱的盖体、通气的底盘和供艾灸柱在内部燃烧的筒体,其特征在于,筒体的侧壁包括平板部,平板部上下两侧均设置第一通孔,平板部上设置用于控制第一通孔开关的推拉门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使得灸柱在筒体内燃烧,能够将热量集中,在筒体上设置推拉门结构,可以控制艾灸柱的燃烧速度,同时可以控制筒体内灸柱燃烧产生艾烟的多少,并且也控制了筒体内温度;夹持体与盖体的配合使用,使得燃烧状态下艾灸柱的放入和取出更加安全,同时使得灸柱在燃烧过程中保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艾灸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保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施灸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医理疗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与接受。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或添加多种中药成分制成的施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使用的艾灸装置都是将艾灸柱放入一个可通气的容器内,再将容器与人体皮肤贴合,而此类装置无法精细的控制其内部的空气流量,也就无法精细的控制艾灸柱的燃烧情况,同时点燃的艾灸柱在放入容器内部或从容器内部取出时,也有艾灸柱脱落并烫伤使用者或患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施灸装置,其结构简单,为了方便夹持灸柱和取下灸柱,同时使得灸柱在燃烧过程中保持稳定,使得灸柱在燃烧的过程得以受到控制,以便达到更好的灸疗的目的,且能够防止燃烧的艾灸柱脱落发生意外。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内部可固定艾灸柱的盖体、通气的底盘和供艾灸柱在内部燃烧的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侧壁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平板部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孔开关的推拉门结构。其中,在所述平板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且上侧位置的第一通孔形成出气通孔;下侧位置的第一通孔形成进气通孔;其中,所述筒体包括与所述底盘连接的第三筒体、套设于第三筒体外的第二筒体和套设于第二筒体外的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上下两侧均设置第一条形开口;所述第二筒体的上下两侧均设置第二条形开口;还包括多个条形板,所述条形板滑设于所述第二条形开口内部,所述条形板上设置第二通孔和凸起,所述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一条形开口内部;所述第一条形开口、所述第二条形开口和所述条形板位置对应;所述第三筒体的上下两侧均设置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推拉门结构由所述第一条形开口、所述第二条形开口和所述条形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与所述第一条形开口邻接,且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为镂空结构。其中,所述盖体的顶部由上夹板、调节板和下夹板构成,所述调节板设置于所述上夹板和所述下夹板之间;所述上夹板、所述调节板和所述下夹板上均设置有多个能够相互重叠的第四通孔,所述上夹板一侧边中部设置有调节口,所述调节板上与所述调节口对应的位置设置竖板,所述竖板从所述调节口伸出;所述调节板能在所述上夹板和所述下夹板之间滑动,所述调节板上设置镂空结构;所述第四通孔形成出气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形成进气通孔。其中,还包括上拆接件和下拆接件,所述下拆接件与所述第三筒体上端连接,所述下拆接件中间设置有圆形开口,所述上拆接件与所述盖体下端连接,所述上拆接件中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拆接管与所述圆形开口适应,还包括中间设置固定孔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设搭设于所述上拆接件上方,所述固定片由所述盖体的侧壁卡固。其中,所述固定口的外缘设置多个辅助通气孔。其中,所述盖体内部设置用来夹持艾灸柱的夹持体和与所述盖体内壁适应的辅助框,所述夹持体包括第一插件、第二插件和弹簧,所述第一插件与所述第二插件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一插件与所述第二插件能够相对运动。其中,第一插件包括上夹片、下夹片和第一把柄,所述上夹片和下夹片通过第一把柄连接,所述第二插件包括第二插片和第二把柄,所述上夹片与所述下夹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二插片的厚度,所述第一把柄与所述第二把柄均穿出所述辅助框和所述盖体的侧壁。其中,所述第一插件包括第一插片和第一把柄,所述第二插件包括第二插片和第二把柄;所述第一插片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长条孔,所述第二插片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圆柱体,所述圆柱体能够在所述长条孔内滑动;所述第一把柄与所述第二把柄均穿出所述辅助框和所述盖体的侧壁。其中,所述底盘上设置带有通孔的底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使得灸柱在筒体内燃烧,能够将热量集中,在筒体上设置推拉门结构,可以控制艾灸柱的燃烧速度,同时可以控制筒体内灸柱燃烧产生艾烟的多少,并且也控制了筒体内温度;夹持体与盖体的配合使用,使得燃烧状态下艾灸柱的放入和取出更加安全,同时使得灸柱在燃烧过程中保持稳定。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夹持体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条形板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夹持体的第二插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夹持体的第一插件的仰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夹持体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夹持体的另一种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筒体的一侧壁的爆炸图;图11是本技术第三筒体和第二筒体推拉门位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筒体的推拉门位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立体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爆炸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立体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爆炸图;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俯视图;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五的示意图;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五的截面图;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中三个底板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盖体;11、辅助框;111、第三通孔;12、下夹板;13、调节板;131、竖板;14上夹板;141、调节口;15、第四通孔;2、筒体;21、第一筒体;211、第一条形开口;22、第二筒体;221、第二条形开口;23、第三筒体;231、第一通孔;3、推拉门结构;4、夹持体;40、第一插件;400、上夹片;401、下夹片;402、第一把柄;41、第二插件;410、第二插片;411、第二把柄;42、弹簧;43、夹持区域;5、底盘;51、底片;6、条形板;61、凸起;62、第二通孔;7、上拆接件;71、连接管;8、下拆接件;81、圆形开口;9、固定片;91、固定孔;92、辅助通气孔;10、第一底板,101、第二底板,1011、突部,102、第三底板,103、第四条形开口,104、推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内部可固定艾灸柱的盖体、通气的底盘和供艾灸柱在内部燃烧的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侧壁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平板部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孔开关的推拉门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内部可固定艾灸柱的盖体、通气的底盘和供艾灸柱在内部燃烧的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侧壁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平板部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孔开关的推拉门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板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且上侧位置的第一通孔形成出气通孔;下侧位置的第一通孔形成进气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与所述底盘连接的第三筒体、套设于第三筒体外的第二筒体和套设于第二筒体外的第一筒体;
所述第一筒体的上下两侧均设置第一条形开口;
所述第二筒体的上下两侧均设置第二条形开口;
还包括多个条形板,所述条形板滑设于所述第二条形开口内部,所述条形板上设置第二通孔和凸起,所述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一条形开口内部;
所述第一条形开口、所述第二条形开口和所述条形板位置对应;
所述第三筒体的上下两侧均设置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推拉门结构由所述第一条形开口、所述第二条形开口和所述条形板配合形成;
所述第三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与所述第一条形开口邻接,且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为镂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顶部由上夹板、调节板和下夹板构成,所述调节板设置于所述上夹板和所述下夹板之间;
所述上夹板、所述调节板和所述下夹板上均设置有多个能够相互重叠的第四通孔,所述上夹板一侧边中部设置有调节口,所述调节板上与所述调节口对应的位置设置竖板,所述竖板从所述调节口伸出;
所述调节板能在所述上夹板和所述下夹板之间滑动,所述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秋红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沣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