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574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07
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属于腰椎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拉伸腰椎、实用性强、拉伸系数稳定的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床体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身床板固定在第一支撑架上,下身床板通过滑轨固定在第二支撑架上,固定结构的上端与第二支撑架的底面固定,固定结构的右侧与拉力传感器的左侧固定,拉力传感器的右侧通过二号连接件与驱动端连接,直线电机水平固定在下身床板的底面,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拉力传感器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直线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临床腰椎的稳定拉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腰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临床上由于病人的腰椎部位,需要承受人体的重量,而且腰椎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大,所以很容易发生损伤。比如因为病人的腰椎部位的骨骼,出现了增生、退变,就容易使病人患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会感觉腰部有疼痛,下肢皮肤感觉出现减退,病人在走路时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另外,病人在腰椎部位受到外力后,也容易发生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或者出现腰部的筋膜炎、滑囊炎等病症。如果病人的腰椎部位在长时间着凉后,也容易患有棘上韧带炎、棘间韧带炎等病症。在出现了这些病症后需要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而且要注意腰部保暖,可以给予热敷处理,都能够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腰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平躺在病床上拉伸腰椎,目前腰椎拉伸时需要人工移动患者,对于患者来说十分不便,且人工移动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且不能实时获得拉伸的状况,无法确保腰椎拉伸的节奏平稳。因此,就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拉伸腰椎、实用性强、拉伸系数稳定的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腰椎拉伸采用人工拉伸、拉伸时不易控制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拉伸腰椎、实用性强、拉伸系数稳定的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它包括上身床板、固定结构、拉力传感器、二号连接件、直线电机、下身床板、床体和控制电路,所述直线电机包括驱动端,所述床体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上身床板固定在第一支撑架上,所述下身床板通过滑轨固定在第二支撑架上,所述固定结构的上端与第二支撑架的底面固定,所述固定结构的右侧与拉力传感器的左侧固定,所述拉力传感器的右侧通过二号连接件与驱动端连接,所述直线电机水平固定在下身床板的底面,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拉力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直线电机的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前置放大器、单片机、微动按钮、电机驱动器、定时器和照射源,所述照射源固定在床体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所述下身床板开设有与照射源对应的凹槽,所述拉力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前置放大器与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动按钮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和照射源的输入端均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定时器与单片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座、三角形支撑架、立板和一号连接件,所述支撑座固定在上身床板底面上,所述三角形支撑架固定在支撑座下端,所述立板固定在三角形支撑架右侧,所述一号连接件的一端与立板连接,所述一号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拉力传感器螺纹连接。进一步地:它还包括L型底板,所述L型底板设置于立板和一号连接件之间,所述L型底板的左端固定在立板右侧,所述L型底板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耳,所述一号连接件的一端与左侧的固定耳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二号连接件与拉力传感器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二号连接件的另一端与驱动端销连接,且所述二号连接件靠近驱动端的一端与L型底板右侧的固定耳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L型底板的右侧的固定耳上开设有水平方向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用于限定二号连接件和驱动端的连接销。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采用焊接工艺焊接传感器连接装置保证床体平稳运行,让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充分的发挥床体拉伸功能,保证身体跟随床体拉伸节奏平稳,保证电机与传感器拉伸时系数更精确,停止止动的时候不受其他方向的力与自身重量的影响,精确了电气计算,大大提升了疗效。在电机运行时能充分保证电机定向作用力,床体受力均衡,防止电机左右移动,让患者可以更平稳舒适的跟随床体拉伸进行治疗,照射源照射腰椎,对腰部进行治疗。此结构简单易生产,成本低,完全解决了电机纵向与横向的静止受力,静止状态下,电机与传感器的连接处不受力,使读数更准确。采用了焊接工艺焊接传感器连接装置保证了最大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控制电路的电路框图;图3为固定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固定结构的主视图;图5为拉力传感器的侧视图;图6为拉力传感器的俯视图;图7为一号连接件的俯视图;图8为L型底板的俯视图;图中,1为上身床板、2为固定结构、3为拉力传感器、4为二号连接件、5为直线电机的驱动端、6为直线电机、7为L型底板、8为下身床板、9为床体、10为照射源、2-1为支撑座、2-2为三角形支撑架、2-3为立板、2-4为一号连接件、7-1为固定耳、9-1为第一支撑架、9-2为第二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实施例1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包括上身床板1、固定结构2、拉力传感器3、二号连接件4、直线电机6、下身床板8、床体9和控制电路,所述直线电机6包括驱动端5,所述床体9包括第一支撑架9-1和第二支撑架9-2,所述上身床板1固定在第一支撑架9-1上,所述下身床板8通过滑轨固定在第二支撑架9-2上,所述固定结构2的上端与第二支撑架9-2的底面固定,所述固定结构2的右侧与拉力传感器3的左侧固定,所述拉力传感器3的右侧通过二号连接件4与驱动端5连接,所述直线电机6水平固定在下身床板8的底面,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拉力传感器3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直线电机6的输入端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架9-2的下表面通过固定结构2与S型拉力传感器3的一端固定,S型拉力传感器3的另一端通过二号连接件4固定在直线电机6的驱动端5上,直线电机6水平固定在下身床板8的下表面,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端推拉S型拉力传感器3,进而推拉下身床板8在第二支撑架9-2上滑动,从而控制上身床板1和下身床板8之间的距离,使躺在上身床板1和下身床板8上的患者的腰椎收到牵引力,同时S型拉力传感器3实时检测当前的拉力信号并将其传输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通过反馈的拉力信号自动调整直线电机6的动作,让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充分的发挥床体拉伸功能,确保直线电机6运行时位置对正对齐,保证身体跟随下身床板8拉伸节奏平稳,保证直线电机6与S型拉力传感器3拉伸时系数更精确,停止止动的时候不受其他方向的力与自身重量的影响,精确了电气计算,大大提升了疗效。必要的部位采用焊接工艺焊接,保证床体平稳运行,在直线电机6运行时能充分保证直线电机6的定向作用力,床体受力均衡,防止直线电机6左右移动,让患者可以更平稳舒适的跟随下身床板8拉伸进行治疗。实施例2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身床板(1)、固定结构(2)、拉力传感器(3)、二号连接件(4)、直线电机(6)、下身床板(8)、床体(9)和控制电路,所述直线电机(6)包括驱动端(5),所述床体(9)包括第一支撑架(9-1)和第二支撑架(9-2),所述上身床板(1)固定在第一支撑架(9-1)上,所述下身床板(8)通过滑轨固定在第二支撑架(9-2)上,所述固定结构(2)的上端与第二支撑架(9-2)的底面固定,所述固定结构(2)的右侧与拉力传感器(3)的左侧固定,所述拉力传感器(3)的右侧通过二号连接件(4)与驱动端(5)连接,所述直线电机(6)水平固定在下身床板(8)的底面,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拉力传感器(3)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直线电机(6)的输入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身床板(1)、固定结构(2)、拉力传感器(3)、二号连接件(4)、直线电机(6)、下身床板(8)、床体(9)和控制电路,所述直线电机(6)包括驱动端(5),所述床体(9)包括第一支撑架(9-1)和第二支撑架(9-2),所述上身床板(1)固定在第一支撑架(9-1)上,所述下身床板(8)通过滑轨固定在第二支撑架(9-2)上,所述固定结构(2)的上端与第二支撑架(9-2)的底面固定,所述固定结构(2)的右侧与拉力传感器(3)的左侧固定,所述拉力传感器(3)的右侧通过二号连接件(4)与驱动端(5)连接,所述直线电机(6)水平固定在下身床板(8)的底面,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拉力传感器(3)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直线电机(6)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拉伸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前置放大器、单片机、微动按钮、电机驱动器、定时器和照射源(10),所述照射源(10)固定在床体(9)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架(9-1)和第二支撑架(9-2)之间,所述下身床板(8)开设有与照射源(10)对应的凹槽,所述拉力传感器(3)的输出端通过前置放大器与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动按钮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和照射源(10)的输入端均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定时器与单片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祥林王晓艳孙卫建祝序文杨烁许金山杨鸿亮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市全科医疗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