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生物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各种疾病、创伤所造成的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缺损以及功能的部分或全部丧失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主要危害之一。研究和开发理想的材料用于组织修复一直是医学、生物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众多应用于临床的用于组织修复的医学生物材料中,植入性医用生物材料是从传统的不可吸收材料向可降解的、能够主动诱导组织再生的新型生物材料变革,其中,基于组织工程学原理的以动物组织为原料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材料是主要发展方向。在ECM材料产品进入临床应用中,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smallintestinalsubmucosa,SIS)基质材料是学术界公认的最理想的软组织修复材料,并且脱细胞SIS基质材料在腹壁修复、烧伤、肛瘘、难治性伤口、整形手术、盆底修复、肌腱修复、泌尿生殖道修复、神经修复等领域已有较大样本量的临床应用。但是,在脱细胞SIS基质材料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位于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表面的抗菌凝胶层、以及位于所述抗菌凝胶层表面的可吸收纤维层,在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的表面、和/或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内分散有磺胺嘧啶银;所述可吸收纤维层包括附着有磺胺嘧啶银的可吸收纤维,其中,所述可吸收纤维中的磺胺嘧啶银含量为1wt.%~2wt.%。/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位于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表面的抗菌凝胶层、以及位于所述抗菌凝胶层表面的可吸收纤维层,在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的表面、和/或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内分散有磺胺嘧啶银;所述可吸收纤维层包括附着有磺胺嘧啶银的可吸收纤维,其中,所述可吸收纤维中的磺胺嘧啶银含量为1wt.%~2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吸收纤维层的厚度为0.005mm~0.05mm;
优选地,可吸收纤维为羟乙基纤维素、氧化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中的磺胺嘧啶银的含量为2~5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上还负载有壳聚糖、酚磺乙胺、止血高分子聚合物/化合物、生物活性分子、仿生活性多肽分子、聚氨基酸、聚多巴胺、聚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聚卡普隆、聚L-丙交酯-己内酯、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已酮、聚二恶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凝胶层的两侧均通过氢键作用与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和所述可吸收纤维层结合;
所述抗菌凝胶层包括明胶、多肽、蛋白质、聚组氨酸、纤维蛋白、透明质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菌凝胶层的厚度为0.001mm~0.01mm,且所述抗菌凝胶层内分散有磺胺嘧啶银,所述抗菌凝胶层中的磺胺嘧啶银的含量为2~5wt%,所述抗菌凝胶层中的含水量为1%~5%。
6.一种抗菌型医用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将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置于含有磺胺嘧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控制溶液的pH在7.1~13.0之间,获得表面和/或内部覆载有磺胺嘧啶钠的中间体材料;
b)将步骤a获得的中间体材料从溶液中取出后,经氯化钠溶液洗涤后,进行干燥处理后,将中间体材料浸泡于硝酸银溶液中,使磺胺嘧啶钠分子上的钠离子被硝酸银中的银离子置换取代,获得负载磺胺嘧啶银的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
c)对步骤b获得的负载磺胺嘧啶银的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进行表面等离子化处理,使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的表面羟基化;
d)在步骤c的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的表面涂布一层抗菌凝胶层,其中,所述抗菌凝胶层与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通过氢键作用结合;
e)将可吸收纤维进行等离子化处理后,配制成可吸收纤维溶液或凝胶液,再将磺胺嘧啶银和可吸收纤维溶液或凝胶液搅拌均匀,获得混合溶液或混合凝胶液;
f)将步骤e中的所述混合溶液或混合凝胶液涂布在步骤d制得表面带有所述抗菌凝胶层的所述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的表面,放入烘箱或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派尔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