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芮均帅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08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穿置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一进液端,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为注液端,通过注液端注入药液,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位于管体的侧部,第二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出液端和连接端,通过抽液泵与出液端连接,用于排出脑脊液;连接端用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能够时刻监测颅内压力,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体现穿置管的多功能性;该穿置管可重复使用,减少病患穿刺的次数,减少穿刺痛苦。该穿置管可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颅内病变、外伤需要长期监测颅内压、长期引流等需长期反复鞘内注射的情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
技术介绍
通过脑室或者腰椎穿刺法进行颅内压监测和脑脊液采集、引流和置换是神经内科、外科等科室常用的治疗手段。从医疗诊断方面看,它可以测定病人颅内压力和采集病人脑脊液标本进行各种化验检查,为医生确诊病人病情提供依据;从治疗方面看,它可以将由于脑外伤引起的脑出血、脑中风脑出血、脑部手术脑内积血和脑脊髓炎症等造成的血性或炎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少对脑、脊髓的病理性刺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神经内、外科专家通过腰穿置管持续引流或置换来治疗脑外伤、脑出血病人,并对病人的颅内压、脑脊液进行连续的物理和化学监测。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是通过腰椎穿刺将穿刺针插入腰蛛网膜下腔,完成置管;测压时则用一根软管将测压装置相连,从测压装置读出颅内压测量值;引流时,通过引流管自然地流出病理性脑脊液;置换则是通过注射器缓慢的推入治疗药物。整个治疗过程费时费力,同时还无法及时监测颅内压的实时变化情况,穿刺时末端管路需要全部从穿刺外鞘穿出,操作不方便,流出速度不易控制,导致脑病并发症危险提高。而现有的腰椎穿刺包只能一次使用,重复使用要重复穿刺,且脑脊液流出速度不易控制,脑脊液流出后若复测颅内压现在用的测颅压玻璃管内易残留脑脊液,不易排出,使测量不准。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是通过腰椎穿刺将穿刺针插入腰蛛网膜下腔,完成置管,整个治疗过程费时费力,同时还无法及时监测颅内压的实时变化情况,穿刺时末端管路需要全部从穿刺外鞘穿出,操作不方便,流出速度不易控制,导致脑病并发症危险提高。而现有的腰椎穿刺包只能一次使用,重复使用要重复穿刺,且脑脊液流出速度不易控制,脑脊液流出后若复测颅内压现在用的测颅压玻璃管内易残留脑脊液,不易排出,使测量不准。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穿置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一进液端,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为注液端,通过注液端注入药液,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位于管体的侧部,第二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出液端和连接端,通过抽液泵与出液端连接,用于排出脑脊液;连接端用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能够时刻监测颅内压力。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平行设置,第二通道位于第一通道的上方。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管体的第一通道第一端的侧壁处设置有多个第一防堵侧孔。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管体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防堵侧孔。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管体上设置有刻度,通过刻度可知穿置管进入身体的长度。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多功能穿置管组件还包括调节器,调节器穿设于穿置管的中部,通过调节器控制穿置管的开关。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多功能穿置管组件还包括自动微量泵,注液端通过软管与注射器连接,注射器卡置于自动微量泵的卡接部,通过自动微量泵控制注射器的注入量、流速以及对注入压力进行监测。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多功能穿置管组件还包括穿刺针,穿刺针包括枕芯和外鞘,穿刺针用于穿刺于腰大池处,穿刺针包括针芯和外鞘,针芯插设于外鞘中。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针芯的尾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针芯的穿刺端的斜面与第一配合部位于针芯的同一侧,外鞘尾端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外鞘穿刺端的斜面与第二配合部位于外鞘的同一侧,当针芯尾部与外鞘尾部抵靠时,通过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使针芯穿刺端的斜面与外鞘穿刺端的斜面重合。在上述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配合部为凹陷部,第二配合部为凸起部,凹陷部与凸起部相匹配。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穿置管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该穿置管的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为注液端,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分支管,分别为出液管和连接端,注液端与注射器连接,用于注射药物,出液管用于引流脑脊液,连接端用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用于实时监测颅内压力,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体现穿置管的多功能性;且该穿置管可重复使用,减少病患穿刺的次数,减少穿刺痛苦。该穿置管可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颅内病变、外伤需要长期监测颅内压、长期引流、肿瘤或者其他病症需长期反复鞘内注射等。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穿置管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穿置管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穿置管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仰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穿刺针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为图4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穿置管与自动微量泵组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穿刺针;11、针芯;111、凹陷部;12、外鞘;121、凸起部;2、第一通道;21、第一进液端;22、注液端;23、第一防堵侧孔;3、第二通道;31、第二进液端;32、出液端;33、连接端;34、第二防堵侧孔;4、调节器;5、软管;6、注射器;7、自动注射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横”、“内”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基于
技术介绍
指出的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是通过腰椎穿刺将穿刺针插入腰蛛网膜下腔,完成置管,整个治疗过程费时费力,同时还无法及时监测颅内压的实时变化情况,穿刺时末端管路需要全部从穿刺外鞘穿出,操作不方便,流出速度不易控制,导致脑病并发症危险提高。而现有的腰椎穿刺包只能一次使用,重复使用要重复穿刺,且脑脊液流出速度不易控制,脑脊液流出后若复测颅内压现在用的测颅压玻璃管内易残留脑脊液,不易排出,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穿置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一进液端,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为注液端,通过注液端注入药液,以达到治疗的目的;/n第二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位于管体的侧部,第二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出液端和连接端,通过抽液泵与出液端连接,用于排出脑脊液;连接端用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能够时刻监测颅内压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穿置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一进液端,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为注液端,通过注液端注入药液,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二通道的第一端为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位于管体的侧部,第二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出液端和连接端,通过抽液泵与出液端连接,用于排出脑脊液;连接端用于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能够时刻监测颅内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平行设置,第二通道位于第一通道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管体的第一通道第一端的侧壁处设置有多个第一防堵侧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管体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防堵侧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管体上设置有刻度,通过刻度可知穿置管进入身体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穿置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多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芮均帅
申请(专利权)人:芮均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