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1770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包括:所述电表始终芯片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所述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集中控制芯片与授时电路连接,所述集中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集中控制芯片连接;能够基于电力线进行载波传输,将校时指令实时、批量发送至用户电能表进行自动校时更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校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在电力的用户端中,需要通过电表对用户所使用的电能进行计量,然后进行收费,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人工抄表而使用智能抄表,即通过现有的智能电表自动进行电量计量然后传输至电力公司,但是,现有的智能电表在进行电能的计量过程中,其电表的时钟信息极为重要,当电表端出现断电或者其他故障时,往往造成延时,一旦延时超过设定延时阈值,则电表的不能进行相应的电能计费,现有技术中,对于智能电表的校时仍然采用的人力的形式,即通过一个校时杆,校时杆设置有校时仪器,由运维工作人员到用户进行挨家挨户的进行时间校正,这种方式效率低,并且严重的浪费人力,更为重要的是往往会出现遗漏、人为错误等,从而严重影响对于用户用电使用情况的计量。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能够基于电力线进行载波传输,从而将校时指令实时、批量的发送至用户的电能表进行自动校时更新,从而能够有效节约人力成本,大大提高校时效率,而且还能够有效保证校时的准确性,不会出现校时遗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包括电表时钟芯片、电表处理芯片、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第二电力接收电路、保护电路、集中控制芯片以及授时电路;所述电表始终芯片与电表处理芯片通信连接,所述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一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集中控制芯片与授时电路通信连接,所述集中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集中控制芯片连接;所述保护电路为四个且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第二电力接收电路一一对应,对应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对应的保护电路的控制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对应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对应的保护电路的控制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加载电路均包括PWM发生芯片、信号放大电路以及隔离加载电路;所述PWM发生芯片的输出端与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隔离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隔离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PWM发生芯片的控制输入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PWM发生芯片的控制输入端与集中控制芯片的控制输出端连接。进一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三极管Q2以及NMOS管Q3;电容C1的一端与PWM发声芯片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级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与12V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5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3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接12V电源,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与12V电源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2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接地,电阻R6和电阻R7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NMOS管Q3的栅极连接,NMOS管Q3的漏极通过电阻R8与12V电源连接,NMOS管Q3的源极接地,NMOS管Q3的漏极通过电容C3接地,NMOS管Q3和电容C3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进一步,所述隔离加载电路包括隔离变压器T1和电容C4;隔离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隔离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对应于初级线圈的同名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作为隔离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隔离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非同名端接地。进一步,所述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均包括电容C5、隔离变压器T2以及滤波电路;所述电容C5的一端作为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隔离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接地,隔离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滤波电路的输入单连接,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集中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瞬态二极管TVS1、电阻R9、二极管D1、电阻R10、电阻R11、可控硅Q4、继电器以及三极管Q5;对应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保护电路的瞬态二极管TVS1的一端连接于隔离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与电容C4之间的公共连接点,瞬态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9接地,电阻R8和瞬态二极管TVS1的公共连接点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电阻R10与可控硅Q4的控制极连接,可控硅Q4的正极通过电阻R11与12V电源连接,可控硅Q1的负极通过继电器的线圈J1接地,可控硅Q4的正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对应于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保护电路的瞬态二极管TVS1的一端连接于隔离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与电容C5之间的公共连接点,瞬态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9接地,电阻R8和瞬态二极管TVS1的公共连接点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电阻R10与可控硅Q4的控制极连接,可控硅Q4的正极通过电阻R11与12V电源连接,可控硅Q1的负极通过继电器的线圈J1接地,可控硅Q4的正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对应于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保护电路的三极管Q5的基极与电表处理芯片的控制端连接,对应于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保护电路的三极管Q5的基极与集中控制芯片的控制端连接。进一步,所述隔离变压器T1和隔离变压器T2均为1:1变压器T1-6-KK81。进一步,所述PWM发声芯片为SG3525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进一步,所述电表处理芯片和集中控制芯片均为STM32F100C8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进一步,所述时钟芯片为PCF8536TS芯片及其外围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能够基于电力线进行载波传输,从而将校时指令实时、批量的发送至用户的电能表进行自动校时更新,从而能够有效节约人力成本,大大提高校时效率,而且还能够有效保证校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表时钟芯片、电表处理芯片、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第二电力接收电路、保护电路、集中控制芯片以及授时电路;/n所述电表始终芯片与电表处理芯片通信连接,所述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n所述集中控制芯片与授时电路通信连接,所述集中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集中控制芯片连接;/n所述保护电路为四个且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第二电力接收电路一一对应,对应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对应的保护电路的控制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对应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对应的保护电路的控制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表时钟芯片、电表处理芯片、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第二电力接收电路、保护电路、集中控制芯片以及授时电路;
所述电表始终芯片与电表处理芯片通信连接,所述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电表处理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集中控制芯片与授时电路通信连接,所述集中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力线连接,第二电力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集中控制芯片连接;
所述保护电路为四个且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第一电力接收电路、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第二电力接收电路一一对应,对应于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一电力接收电路对应的保护电路的控制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对应于第二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接收电路对应的保护电路的控制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和第二电力加载电路均包括PWM发生芯片、信号放大电路以及隔离加载电路;
所述PWM发生芯片的输出端与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隔离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隔离加载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力线连接;
所述第一电力加载电路的PWM发生芯片的控制输入端与电表处理芯片连接,第二电力加载电路的PWM发生芯片的控制输入端与集中控制芯片的控制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三极管Q2以及NMOS管Q3;
电容C1的一端与PWM发声芯片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级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与12V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5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3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接12V电源,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与12V电源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2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接地,电阻R6和电阻R7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NMOS管Q3的栅极连接,NMOS管Q3的漏极通过电阻R8与12V电源连接,NMOS管Q3的源极接地,NMOS管Q3的漏极通过电容C3接地,NMOS管Q3和电容C3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电力载波的电表校时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加载电路包括隔离变压器T1和电容C4;
隔离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尚君付启刚林伟涂静何小文陈波陈明谢宏春涂红喜晏菊聂雨晨陈莉尹小燕张洪图申林潘洪郎敏徐娇姜粲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开州供电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