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765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系统以及芯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配置在上电时实现上电延时,在掉电时实现掉电延时,保证电子设备在上电瞬间和掉电瞬间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许多的电子设备在上电或掉电瞬间,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电路,设备上电过快或放电过快,容易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或者出现故障。例如音响、麦克风等音频设备,在上电或掉电的时候,容易出现杂音;电视、液晶显示屏等显示设备,在上电或掉电的时候,显示屏容易花屏;一些大功率设备在突然上电或掉电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内部电路损坏,从而造成设备损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旨在解决当前电子设备在上电或掉电瞬间,容易发生故障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系统以及芯片。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供电电源以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控制系统,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芯片。可选地,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芯片,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延时电路,所述延时电路被配置为如上所述的延时电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延时电路和电子设备,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系统以及芯片。本技术的延时电路在上电时,供电电源通过第一二极管对第一电容进行充电,并输出电压至第一三极管使第一三极管导通,则对应的第三三极管导通,以拉低控制系统发送给芯片的使能信号的电平,使得芯片停止工作,直至第一电容充电完成后,才逐渐将使能信号拉高;延时电路在掉电时,第一电容放电,导通第二三极管,则对应的第三三极管导通,以拉低控制系统发送给芯片的使能信号的电平,使得芯片停止工作,直至第一电容放电完成后,才逐渐将使能信号拉高。通过上述方式在延时电路上电时实现上电延时,在延时电路掉电时实现掉电延时,从而保证电子设备在上电瞬间和掉电瞬间的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延时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附图标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延时电路,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延时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电容C1;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10,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系统20以及芯片30。本实施例提供的延时电路中的控制系统20向所述芯片30的使能端发送使能信号,应当理解的是,如若所述芯片30接收到的使能信号为高电平信号,芯片30才能正常工作;如若所述芯片30接收到的使能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进入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n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n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n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n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系统以及芯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系统以及芯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供电电源以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电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攀于华洋
申请(专利权)人: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