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736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设置于电机本体前端部的前端盖、从前端盖延伸出的电机转轴、固定在电机本体后端部的编码器壳体以及设置在电机本体和编码器壳体之间的后端盖;伺服电机包括三相绕组线,三相绕组线通过电路板或直接穿出第一出线孔,并通过绕组线压块上的第三出线孔引出;出线孔与电机转轴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从而实现了便于客户捆扎出线,线缆无需弯折,有效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另外,线缆直接从焊接点穿出整线,不设置插针或插孔,提升了线缆强度,避免了因振动等外界干扰引起线缆的接触不良,提升了伺服电机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伺服电机
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电气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但不限于一种伺服电机。
技术介绍
工控行业里伺服电机现有的出线方式,一般是将内部的焊线点拢线之后,在出线孔处设置插针/插孔,然后外部的线缆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并直线出线。这种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客户捆扎出线,需要将电机出线弯折绑扎,时间久会造成电机线疲劳破损断线,进而伺服报警;而设置插针/插孔则会带来连接不可靠,可能因为电机振动带来接触不良的隐患,电机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伺服电机,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相关技术中,伺服电机直线出线不便于捆扎,且电机可靠性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设置于电机本体前端部的前端盖、从前端盖延伸出的电机转轴、固定在所述电机本体后端部的编码器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和所述编码器壳体之间的后端盖;所述电机本体的第一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出线孔,所述编码器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外侧面共面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出线孔,所述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的正上方的所述电机本体上分别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本体、设置于电机本体前端部的前端盖、从前端盖延伸出的电机转轴、固定在所述电机本体后端部的编码器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和所述编码器壳体之间的后端盖;所述电机本体的第一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出线孔,所述编码器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外侧面共面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出线孔,所述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的正上方分别安装有绕组线压块和编码器线压块,所述绕组线压块与所述电机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线压块与所述编码器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绕组线压块上设置有第三出线孔,所述编码器线压块上设置有第四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包括通过定子绕组引出的三相绕组线,所述三相绕组线直接穿出所述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本体、设置于电机本体前端部的前端盖、从前端盖延伸出的电机转轴、固定在所述电机本体后端部的编码器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和所述编码器壳体之间的后端盖;所述电机本体的第一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出线孔,所述编码器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外侧面共面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出线孔,所述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的正上方分别安装有绕组线压块和编码器线压块,所述绕组线压块与所述电机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线压块与所述编码器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绕组线压块上设置有第三出线孔,所述编码器线压块上设置有第四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包括通过定子绕组引出的三相绕组线,所述三相绕组线直接穿出所述第一出线孔或通过电路板穿出所述第一出线孔,并通过绕组线压块上的第三出线孔引出;所述第三出线孔的轴线在所述第一外侧面上形成第一正投影,第四出线孔的轴线在所述第一外侧面上第二正投影,电机转轴在所述第一外侧面上形成基准正投影,所述第一正投影与所述基准正投影之间形成为第一锐角,所述第二正投影与所述基准正投影之间形成第二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线压块和/或编码器线压块通过螺纹紧固件分别与所述电机本体、编码器壳体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锐角的大小为15°~45°,所述第二锐角的大小为15°~4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锐角与所述第二锐角相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锐角与所述第二锐角均为3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平谢杰黄捷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