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677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9
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包括配电箱,配电箱由上板、左侧板、固定板、箱门、下板和右侧板构成,上板的一侧边缘与固定板顶部相铰接,下板的一侧边缘与固定板的底部相铰接,固定板相对两侧的外壁分别铰接有左侧板和右侧板,右侧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铰接有箱门,左侧板和右侧板外壁上均设有插鞘,上板和下板与左侧板和右侧板相接触的表面上均开设有鞘槽,左侧板和右侧板相邻一侧的内壁均设有灯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便于安装的配电箱,提高了安装效率,并且方便的安装人员安装配电箱,减轻了安装人员的负担,并且在固定配电箱的操作中增加了一个固定点,减低了配电箱安装后,使用中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
本技术涉及配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
技术介绍
配电箱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供电线路中各种元器件合理分配电能的控制中心,可以可靠的连接上端电源并且正确反馈出荷载电能的控制环节,具有体积小,不受场地限制的优点,现有配电箱中挂壁式配电箱使用非常的广泛,挂壁式配电箱现在安装主要先确定安装高度,将箱体抬至安装高度,安装上膨胀螺丝,之后再将电气元件和电性连接线接入配电箱中。然而这样的安装方式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对于安装人员来说,非常的不方便,首先,将箱体抬至安装高度并安装膨胀螺丝时,安装人员必须一直使力抬着配电箱,待膨胀螺丝都安装好了,才可以放下,对安装人员来说非常不方便,并且在安装电气元件和电性连接线时,经常因配电箱内部体积小,安装人员会因四周箱壁的障碍,手无法很好地放置在配电箱中,对安装效率和安装人员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旨在解决安装人员固定配电箱时需要一直使力并且由于配电箱内部空间小,安装人员无法简便的安装电气元件和电性连接线,导致安装效率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包括配电箱,包括配电箱,所述配电箱由上板、左侧板、固定板、箱门、下板和右侧板构成;所述上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板顶部相铰接,所述下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板的底部相铰接,所述固定板相对两侧的外壁分别铰接有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右侧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铰接有箱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外壁上均设有插鞘,所述上板和下板与左侧板和右侧板相接触的表面上均开设有鞘槽;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相邻一侧的内壁均设有灯带。优选的,所述上板沿顶部中轴处对称开设有出线口,所述下板沿底部中轴处对称开设有进线口。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相邻箱门一侧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轨,所述导轨的数量为三个。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与下板相接触的一侧边缘对称安装有加强筋。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底部沿中轴处开设有插接槽。优选的,所述箱门的中轴处安装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由透明钢化玻璃一体制成。优选的,所述插鞘为“L”形不锈钢圆柱体,所述插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为“十”字型,所述插鞘位于左侧板相邻顶部外壁上开设的移动槽内,所述控制杆远离插鞘的一端位于左侧板的外侧,且通过施加于所述控制杆作用力使所述插鞘沿所述移动槽内部移动,并最终插销于所述鞘槽内对所述配电箱进行固定。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四周的箱壁都铰接在箱体上,在安装过程中,可将四周的箱壁沿铰链翻折,安装时,四周箱壁不会影响到安装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安装效率,并且方便的安装人员安装配电箱。2、箱体设有插接槽,安装时,将插接槽与安装位置的插板插接,配电箱便可固定在安装高度,这时再使用膨胀螺丝进一步固定配电箱,减轻了安装人员的负担,并且在固定配电箱的操作中增加了一个固定点,减低了配电箱安装后,使用中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风险。3、在配电箱两侧的箱壁内安装有灯带,方便以后遇到晚上检修的情况,手电筒不好拿时,直接使用配电箱中的灯带即可达成照明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中插鞘和鞘槽未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中插鞘和鞘槽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中插接槽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配电箱;11、上板;111、出线口;112、鞘槽;12、左侧板;121、灯带;122、移动槽;123、控制杆;124、插鞘;13、固定板;131、导轨;132、加强筋;133、插接槽;14、箱门;141、观察窗;15、下板;151、进线口;16、右侧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请参阅图1-5,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包括配电箱1,配电箱1主要由上板11、左侧板12、固定板13、箱门14、下板15和右侧板16组成,上板11铰接于固定板13的顶部,下板15铰接于固定板13的底部,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分别铰接在固定板13两侧,箱门14与右侧板16相铰接,铰接结构可以使固定板13四周铰接的上板11、左侧板12、下板15和右侧板16在安装时做相对于铰链的弧线运动,在安装人员安装配电柜时,将上板11、左侧板12、下板15和右侧板16分别向远离固定板13的方向做弧线运动,使得所有板面都处于一个垂直面,这样相当于在安装配电箱1内部的电气元件和电性连接线时,不会受到配电箱1内部体积小的影响,不影响安装人员手部安装操作,提高安装效率,并且在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与上板11和下板15相接触的一侧外壁上设置了插鞘124,相对应的在上板11和下板1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鞘槽112,通过插鞘124和鞘槽112的配合关系,在完成配电柜1内部电气元件和电性连接线的安装之后,可以将上板11、左侧板12、下板15和右侧板16牢牢固定在一起,并且这样设计十分方便,可操作性强,在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对两侧的内部分别设有灯带121,灯带121的设计可以为黑暗条件下的安装及后续检修工作带来便利。作为本实用进一步提供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配电箱1由上板11、左侧板12、固定板13、箱门14、下板15和右侧板16构成,上板11的一侧边缘与固定板13顶部相铰接,下板15的一侧边缘与固定板13的底部相铰接,固定板13相对两侧的外壁分别铰接有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右侧板16远离固定板13的一侧铰接有箱门14,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外壁上均设有插鞘124,上板11和下板15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接触的表面上均开设有鞘槽112,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邻一侧的内壁均设有灯带12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安装人员安装配电柜时,将上板11、左侧板12、下板15和右侧板16分别向远离固定板13的方向做弧线运动,使得所有板面都处于一个垂直面,这样在安装配电箱1内部的电气元件和电性连接线时,安装人员就不会受到配电箱1内部体积小的影响,不影响安装人员手部安装操作,提高安装效率,并且插鞘124和鞘槽112可以相互配合,固定上板11、左侧板12、下板15和右侧板16,灯带121可以在黑暗条件下给安装人员带来便利。其中,上板11沿顶部中轴处对称开设有出线口111,下板15沿底部中轴处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包括配电箱(1),所述配电箱(1)由上板(11)、左侧板(12)、固定板(13)、箱门(14)、下板(15)和右侧板(16)构成,其特征在于:/n所述上板(11)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板(13)顶部相铰接,所述下板(15)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板(13)的底部相铰接,所述固定板(13)相对两侧的外壁分别铰接有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所述右侧板(16)远离固定板(13)的一侧铰接有箱门(14);/n所述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外壁上均设有插鞘(124),所述上板(11)和下板(15)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接触的表面上均开设有鞘槽(112);/n所述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邻一侧的内壁均设有灯带(1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包括配电箱(1),所述配电箱(1)由上板(11)、左侧板(12)、固定板(13)、箱门(14)、下板(15)和右侧板(16)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板(11)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板(13)顶部相铰接,所述下板(15)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板(13)的底部相铰接,所述固定板(13)相对两侧的外壁分别铰接有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所述右侧板(16)远离固定板(13)的一侧铰接有箱门(14);
所述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外壁上均设有插鞘(124),所述上板(11)和下板(15)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接触的表面上均开设有鞘槽(112);
所述左侧板(12)和右侧板(16)相邻一侧的内壁均设有灯带(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沿顶部中轴处对称开设有出线口(111),所述下板(15)沿底部中轴处对称开设有进线口(1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3)相邻箱门(14)一侧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涛张健翔张志水张红亮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中电巨松成套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