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673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包括安装架,安装底板,配电箱,上限位杆,下限位杆,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限位轮,疏线孔,安装台,滑轮槽,所述安装架垂直固定在安装底板上,所述配电箱设置在安装架内,所述上限位杆设置在配电箱的顶部,所述下限位杆设置在配电箱的底部,所述上限位杆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所述下限位杆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所述限位轮嵌设在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疏线孔开设在配电箱的背板上,所述安装台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滑轮槽开设在上限位杆顶部,所述第二限位槽设置在第一限位槽后方。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改现有的高层配电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使得配电装置的存放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
本技术高层住宅领域,具体涉及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高层住宅建筑已经成为了当今主要的住宅建筑,节能省地型住宅政策的提出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土地资源是一种稀缺商品,其中城市30%的土地都用于住宅建设,而当前住宅建设中,又存在着两种对立现象:一方面,开发商追求高档次、高价位、大户型、低密度的住宅,建筑面积动不动辄就上200平米,花园洋房或别墅式建筑大量充斥在建筑设计中;另一方面,整个建筑市场中低端住房非常紧缺,尤其是建筑面积不大的小户型住宅,已越来越成为都市年轻人的首选,每当一个小户型住宅楼盘开盘时,能买到房子成为这些人最大的希望。这样极端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城市住宅用地越来越紧张,土地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设计了一种配电结构,减少现有配电结构的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更改现有的高层住宅配电装置的结构,使得配电箱能够在竖直方向移动,省去了专门存放配电装置的配电井的设置,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使得配电装置的存放更加安全,防止儿童因好奇去误触配电装置而造成的安全隐患。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包括限位机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设置在限位机构上;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架,安装底板,配电箱,上限位杆,下限位杆,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限位轮,疏线孔,安装台,滑轮槽,所述安装架垂直固定在安装底板上,所述配电箱设置在安装架内,所述上限位杆设置在配电箱的顶部,所述下限位杆设置在配电箱的底部,所述上限位杆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所述下限位杆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所述限位轮嵌设在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疏线孔开设在配电箱的背板上,所述安装台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滑轮槽开设在上限位杆顶部,所述第二限位槽设置在第一限位槽后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主动轮,电机,定滑轮,动滑轮,所述主动轮与电机的转子直连,所述定滑轮与主动轮平行设置在同一平面内,所述动滑轮设置在定滑轮下方,所述电机设置在安装台内,所述定滑轮通过转轴固定在安装架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动滑轮的转轴固定在滑轮槽内。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上限位杆与下限位杆都呈L型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主动轮、定滑轮与动滑轮通过钢索绕设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疏线孔与第二限位槽连通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均为凹型。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利用所述限位机构,将所述安装架通过螺钉固定在高层住宅公共区域的墙上,从而使得所述配电箱得以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第二限位槽与墙身贴合,从而使得配电线路通过所述疏线孔集中在配电箱内。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更改现有的高层住宅配电装置的结构,使得配电箱能够在竖直方向移动,省去了专门存放配电装置的配电井的设置,提高了空间利用率。2、本技术利用所述提升机构,在需要对所述配电箱进行维修、线路调整时,将所述电机启动,从而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所述动滑轮与定滑轮在钢索的带动下旋转,从而使得配电箱在纵向发生位移,在不使用时将所述配电箱提升至顶部,进一步的节省了空间,增加了空间利用率,且使得配电装置的存放更加安全,防止儿童因好奇去误触配电装置而造成的安全隐患。3、本技术利用所述限位机构,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的限位轮,防止所述配电箱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摇晃,防止所述配电箱脱离安装架,所述第二限位槽将电线限位在其内部,进一步的提高了配电结构的安全性,减少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侧视图;图3为图2A处放大图。图中标记:1-限位机构,2-提升机构,1.1-安装架,1.2-安装底板,1.3-配电箱,1.4-上限位杆,1.5-下限位杆,1.6-第一限位槽,1.7-第二限位槽,1.8-限位轮,1.9-疏线孔,1.10-安装台,1.11-滑轮槽,2.1-主动轮,2.2-电机,2.3-定滑轮,2.4-动滑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所示,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包括限位机构1,提升机构2,所述提升机构2设置在限位机构1上;所述限位机构1包括安装架1.1,安装底板1.2,配电箱1.3,上限位杆1.4,下限位杆1.5,第一限位槽1.6,第二限位槽1.7,限位轮1.8,疏线孔1.9,安装台1.10,滑轮槽1.11,所述安装架1.1垂直固定在安装底板1.2上,所述配电箱1.3设置在安装架1.1内,所述上限位杆1.4设置在配电箱1.3的顶部,所述下限位杆1.5设置在配电箱1.3的底部,所述上限位杆1.4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1.8,所述下限位杆1.5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1.8,所述限位轮1.8嵌设在第一限位槽1.6内,所述疏线孔1.9开设在配电箱1.3的背板上,所述安装台1.10设置在安装架1.1上,所述滑轮槽1.11开设在上限位杆1.4顶部,所述第二限位槽1.7设置在第一限位槽1.6后方。所述提升机构2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包括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限位机构(1),提升机构(2),所述提升机构(2)设置在限位机构(1)上;/n所述限位机构(1)包括安装架(1.1),安装底板(1.2),配电箱(1.3),上限位杆(1.4),下限位杆(1.5),第一限位槽(1.6),第二限位槽(1.7),限位轮(1.8),疏线孔(1.9),安装台(1.10),滑轮槽(1.11),所述安装架(1.1)垂直固定在安装底板(1.2)上,所述配电箱(1.3)设置在安装架(1.1)内,所述上限位杆(1.4)设置在配电箱(1.3)的顶部,所述下限位杆(1.5)设置在配电箱(1.3)的底部,所述上限位杆(1.4)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1.8),所述下限位杆(1.5)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1.8),所述限位轮(1.8)嵌设在第一限位槽(1.6)内,所述疏线孔(1.9)开设在配电箱(1.3)的背板上,所述安装台(1.10)设置在安装架(1.1)上,所述滑轮槽(1.11)开设在上限位杆(1.4)顶部,所述第二限位槽(1.7)设置在第一限位槽(1.6)后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包括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限位机构(1),提升机构(2),所述提升机构(2)设置在限位机构(1)上;
所述限位机构(1)包括安装架(1.1),安装底板(1.2),配电箱(1.3),上限位杆(1.4),下限位杆(1.5),第一限位槽(1.6),第二限位槽(1.7),限位轮(1.8),疏线孔(1.9),安装台(1.10),滑轮槽(1.11),所述安装架(1.1)垂直固定在安装底板(1.2)上,所述配电箱(1.3)设置在安装架(1.1)内,所述上限位杆(1.4)设置在配电箱(1.3)的顶部,所述下限位杆(1.5)设置在配电箱(1.3)的底部,所述上限位杆(1.4)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1.8),所述下限位杆(1.5)的端点设置有限位轮(1.8),所述限位轮(1.8)嵌设在第一限位槽(1.6)内,所述疏线孔(1.9)开设在配电箱(1.3)的背板上,所述安装台(1.10)设置在安装架(1.1)上,所述滑轮槽(1.11)开设在上限位杆(1.4)顶部,所述第二限位槽(1.7)设置在第一限位槽(1.6)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型高层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滨吕龙欣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博维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