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翟剑锋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03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属于节能装置技术领域。包括锅体层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在锅体层底部,且隔热层与锅体层底部之间设有燃烧室,所述隔热层上设有分别与燃烧室相连通的进火口和尾气排口。该节能燃烧装置通过在锅体层底部设置用于形成燃烧室的隔热层,且在燃烧室内设置螺旋导热层,使得燃烧室内燃烧的火焰及产生的热量可沿螺旋分布,有效增加了火焰热量与锅体层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使热交换作用更充分,进而使燃烧热效率大大增加,燃料使用量成倍减少,大幅减少了尾气排放和对空气的污染,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锅体层采用厚底薄边设置,使得经过锅体层传出的热量更加均匀,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燃烧装置
本技术涉及节能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自古以来,火的使用都是低效率的。仅拿做饭来讲,火焰的热效率仅10%左右。也就是说90%的热量都浪费掉去加热周围的空气了。在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的同时,还使得空气热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而且排放污染严重,空气中的污染物和颗粒物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存环境。尤其如今的大城市人口数量剧增,造成城市空气污染更加严重,雾霾充斥了空气,进而造成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技术申请人做了大量反复而有益的探索,最终产品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节能燃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对火的使用方式单一而导致火燃烧产生的热量利用率低且容易污染环境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包括锅体层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在锅体层底部,且隔热层与锅体层底部之间设有燃烧室,所述隔热层上设有分别与燃烧室相连通的进火口和尾气排口。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外沿与锅体层底部相固接,所述燃烧室设置于隔热层非外沿部分与锅体层底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与锅体层分体设置,且隔热层外沿与锅体层底部相吻合接触。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的外沿与锅体层底部之间的接触面为弧状边沿面。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室内设有沿螺旋状布置的螺旋导热层。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上的尾气排口与螺旋导热层的螺旋出口端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进火口为对应螺旋导热层入口端的倾斜式入口或对应螺旋导热层中心的竖直式入口。进一步地,所述锅体层自中心向边缘的厚度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尾气排口上设有引气口,所述引气口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范围为60~90°。进一步地,所述尾气排口连通有总排管道,所述总排管道外侧设有水箱,且总排管道位于水箱内部分为螺旋布置或分管阵列布置,所述水箱连通有生活用水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该节能燃烧装置通过在锅体层底部设置用于形成燃烧室的隔热层,且在燃烧室内设置螺旋导热层,使得燃烧室内燃烧的火焰及产生的热量可沿螺旋分布,有效增加了火焰热量与锅体层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使热交换作用更充分,进而使燃烧热效率大大增加,燃料使用量成倍减少,大幅减少了尾气排放和对空气的污染,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2.锅体层采用厚底薄边设置,由于燃烧室内部边侧的热量较少,因此经过锅体层传出的热量更加均匀,提高了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内部顶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流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流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流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锅体层1、隔热层2、进火口21、燃烧室3、螺旋导热层4、尾气排口5、引气口51、电控火源6、温度检测设备61、总排管道7、滤净设备8、水箱9、生活用水端9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包括锅体层1、隔热层2、位于锅体层1和隔热层2之间的燃烧室3以及将燃烧室3螺旋分隔的螺旋导热层4,具体设置如下:所述锅体层1采用圆状的锅体结构,圆状锅体层1的外沿底端焊接固定有隔热层2,所述隔热层2与锅体层1之间留设有3~6cm的预定间距,用以形成产生热量的燃烧室3,所述隔热层2的内表面焊接固定有螺旋状布置于燃烧室3内的螺旋导热层4,所述螺旋导热层4与锅体层1底部相吻合(参考图2),用以将燃烧室3内的燃烧火焰及所产生的热量沿螺旋分布,可有效增加火焰热量与锅体层1之间的热接触面积,使热交换作用更加充分。优选地,所述锅体层1采用厚底薄边设置,即锅体层1自中心向边缘的厚度逐渐减小,用以配合燃烧室3内部边侧的热量较少的物理特性,使得经过锅体层1传出的热量更加均匀,提高实用性。所述隔热层2上对应螺旋导热层4中心设有进火口21,用以通入热源火焰,并使其产生的热量自螺旋中心逐步向外螺旋传导,也可对应靠近螺旋导热层4中心的位置均匀设置多个进火口21,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以及进火的效率,所述隔热层2上对应以螺旋导热层4分隔燃烧室3的螺旋出口端设有尾气排口5,用以使火焰燃烧产生的尾气可经螺旋传导自尾气排口5排出,能有效防止燃烧室3内因尾气过多而造成的燃烧效率降低,提高了结构的可用性。优选地,所述尾气排口5连通设有抽气泵,用以显著提升尾气的排放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锅体层1包括但不限于铁、不锈钢、铝,用以与现有锅体材质相同,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所述隔热层2和螺旋导热层4使用的材质与锅体层1对应相同,用以使各部分具有同等的冷缩热涨指数,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锅体层1、隔热层2以及螺旋导热层4也可一体成型,便于批量生产,其中所述隔热层2的内表面还涂刷有2~3mm的ZS-1材料耐高温隔热层,用以利用ZS-1材料的耐热、隔热特性,使热量可有效地被保存在隔热层2内,进而保证增加热量与锅体层1之间的针对传递。优选地,所述螺旋导热层4表面涂刷1~2mm的ZS-1材料耐高温隔热层,用以使热量更有效地沿螺旋状传递。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对于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隔热层2上的进火口21处对应设有一个电控火源6,所述电控火源6的火焰喷口与进火口21之间留设有2~5cm的预定间距,以便于火焰与空气充分混合后再进入燃烧室3中,所述尾气排口5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用于检测尾气温度的温度检测设备61。所述温度检测设备61采用型号为QAE22A的插入管道式温度传感器,且温度检测设备61输出端电连接有型号为STM32的微控制器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端电连接有型号为LY2NJ的继电器模块输入端,所述继电器模块输出端与电控火源6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层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在锅体层底部,且隔热层与锅体层底部之间设有燃烧室,所述隔热层上设有分别与燃烧室相连通的进火口和尾气排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层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在锅体层底部,且隔热层与锅体层底部之间设有燃烧室,所述隔热层上设有分别与燃烧室相连通的进火口和尾气排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隔热层外沿与锅体层底部相固接,所述燃烧室设置于隔热层非外沿部分与锅体层底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隔热层与锅体层分体设置,且隔热层外沿与锅体层底部相吻合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隔热层的外沿与锅体层底部之间的接触面为弧状边沿面。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节能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燃烧室内设有沿螺旋状布置的螺旋导热层。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翟剑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