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528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警示桩,属于交通安全设施技术领域,包括桩体,底部设置有底座;以及防拔件,设置在桩体下部;防拔件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凹槽;安装警示桩时,将底座和防拔件预埋于填埋物中;述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拔出力作用时,防拔件带动位于凹槽内的填埋物随桩体向上移动,以增加警示桩被向上拔出时的阻力;防拔件套设在桩体外,且与桩体间隙配合。防拔件套设在桩体外,且与桩体间隙配合;防拔件底部设置有开口朝下、用于容纳底座的容纳腔;防拔件与底座通过弹性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警示桩,在防拔件上加设了开口朝上、用于容纳填埋物的凹槽,增加了警示桩受到向上拔出力作用时的阻力,从而降低了使用过程中警示桩被拔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警示桩
本技术属于交通安全设施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警示桩。
技术介绍
警示桩是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一种,被广泛用于电力、通信、燃气、自来水、铁路等领域,作为指示标志兼警告牌使用,一般为红白相间的柱形状物体,可分为硬性钢管柱和弹性TPU柱体。警示桩一般设置在路边,底部埋在地下,顶部裸露在地面上。但目前的警示桩结构简单,仅由单一直筒型桩体组成,又由于警示桩长期在户外放置,易被人为由地下拔出,随意丢弃或盗走,从而导致部分路段的警示桩缺失,失去了原有的警示、指示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警示桩,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警示桩结构简单,易被人为由地下拔出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警示桩,包括:桩体,底部设置有底座;以及防拔件,设置在所述桩体下部;所述防拔件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凹槽;安装所述警示桩时,将所述底座和所述防拔件预埋于填埋物中;所述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拔出力作用时,所述防拔件带动位于所述凹槽内的填埋物随所述桩体向上移动,以增加所述警示桩被向上拔出时的阻力。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防拔件套设在所述桩体外,且与所述桩体间隙配合。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防拔件底部设置有开口朝下、用于容纳所述底座的容纳腔。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防拔件与所述底座通过弹性件连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防拔件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凹槽和所述防拔件下方空间的第一通孔。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防拔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套设在所述桩体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设置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方空间的第二通孔。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桩体套接的套环,以及若干个沿所述套环周向分布、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第二通孔为所述套环、所述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应侧壁围成的空腔。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轮廓为矩形。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桩体上设有反光条。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桩体、所述底座和所述防拔件分别为玻璃钢件。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警示桩在桩体下部安装了防拔件,并在防拔件上加设了开口朝上、用于容纳填埋物的凹槽,增加了警示桩受到向上拔出力作用时的阻力,从而降低了使用过程中警示桩被拔出的风险。其中,凹槽的设置增加了防拔件与填埋物的接触面积,使得安装警示桩时,警示桩可以在填埋物的下压力下,与坑底紧密贴合,向上拔出警示桩时,增大警示桩向上移动的阻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警示桩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采用的防拔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防拔件沿图2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采用的防拔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防拔件沿图4中B-B线的剖视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警示桩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警示桩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防拔件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桩体;200、底座;300、防拔件;310、第一件体;311、套环;312、连接杆;320、第二件体;330、第二通孔;400、凹槽;500、容纳腔;600、弹性件;700、第一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警示桩进行说明。所述警示桩,包括桩体100和设置在桩体100下部的防拔件300。桩体100底部设置有底座200。防拔件300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凹槽400。安装警示桩时,将底座200和防拔件300预埋于填埋物中。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拔出力作用时,防拔件300带动位于凹槽400内的填埋物随桩体100向上移动,以增加警示桩被向上拔出时的阻力。安装警示桩时,在需要安装警示桩的位置,挖设一个土坑,将警示桩放置在坑内,使得警示桩的中下部位于坑内,上部位于坑外,之后向土坑内填放填埋物(土、石子或其他用于固定警示桩的物体),固定警示桩。此时,警示桩的底座200和防拔件300位于填埋物内。当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拔出力作用时,防拔件300带动位于凹槽400内的填埋物随桩体100向上移动,位于凹槽400上方的填埋物随之受到向上的推力,进而向位于凹槽400内的填充物施加向下的反作用力,进而阻止警示桩向上拔出,从而降低了警示桩被拔出的风险。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警示桩,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桩体100下部安装了防拔件300,并在防拔件300上加设了开口朝上、用于容纳填埋物的凹槽400,增加了警示桩受到向上拔出力作用时的阻力,从而降低了使用过程中警示桩被拔出的风险。其中,凹槽400的设置增加了防拔件300与填埋物的接触面积,使得安装警示桩时,警示桩可以在填埋物的下压力下,与坑底紧密贴合,向上拔出警示桩时,增大警示桩向上移动的阻力。具体地,底座200与桩体100可采用固定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也可拆卸连接。当底座200与桩体100固定连接时又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以保证两者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可拆卸连接时可通过螺栓连接,以确保两者连接后两者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从而避免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拨出力时,桩体100与底座200发生分离,影响警示桩的抗拔效果。防拔件300可与桩体100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当两者可拆卸连接时,可采用螺栓连接、套接、插接等形式,只要能起到防拔效果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桩体100底部设置有底座200,包括两形式:一种是底座200的上端面与桩体100的下端面连接,底座200位于桩体100的正下方;另一种是底座200套设在桩体100的下端侧壁上,或者安装与桩体100下端侧壁上。以上两种形式皆可,只要底座200横截面面积大于桩体100横截面面积即可。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警示桩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座200和桩体100可均为中空结构,以降低了警示桩的重量,便于警示桩的搬运。当两者均为中空结构时,两者空腔可连通,连通后的腔体开口朝下与外部连通,以便于填埋物可进入该腔体内,从而进一步增加警示桩抗拔效果。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警示桩的一种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警示桩,其特征在于,包括:/n桩体,底部设置有底座;以及/n防拔件,设置在所述桩体下部;所述防拔件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凹槽;/n安装所述警示桩时,将所述底座和所述防拔件预埋于填埋物中;所述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拔出力作用时,所述防拔件带动位于所述凹槽内的填埋物随所述桩体向上移动,以增加所述警示桩被向上拔出时的阻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警示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桩体,底部设置有底座;以及
防拔件,设置在所述桩体下部;所述防拔件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凹槽;
安装所述警示桩时,将所述底座和所述防拔件预埋于填埋物中;所述警示桩受到向上的拔出力作用时,所述防拔件带动位于所述凹槽内的填埋物随所述桩体向上移动,以增加所述警示桩被向上拔出时的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拔件套设在所述桩体外,且与所述桩体间隙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拔件底部设置有开口朝下、用于容纳所述底座的容纳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警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拔件与所述底座通过弹性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拔件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凹槽和所述防拔件下方空间的第一通孔。


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彬张博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瑞能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