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9422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用于对根据网络规模划分的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以及第二设备,用于对所述多个域进行域内管控;其中,所述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所述域内管控包括:对域内的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实现了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的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是指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现网的光传送网OTN均采用如图1所示的网管系统进行管理,网管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统计、业务开通。网管系统通常对实时性响应要求不高,通常不根据网络规模对被管网络进行分域,而是根据设备厂商的不同对网络进行分域。另外,软件定义网络SDN集中式控制机制为OTN网络带来了集中式的自动控制,如图2所示,新增的功能包括拓扑多层抽象、业务快速开通、等。并且,为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SDN控制器将根据网络规模划分多个控制域,由域内控制器DC实现域内控制功能,域间控制器SC实现域间协调控制功能。综上,当前网管系统和SDN系统功能各有侧重,且两者之间数据和配置存在冲突无法融合,单独部署任一系统都无法满足网络智能化运维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以实现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的融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用于对根据网络规模划分的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以及第二设备,用于对所述多个域进行域内管控;其中,所述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所述域内管控包括:对域内的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域间管控功能模块层、第一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和第一数据库;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域内管控功能模块层、第二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和第二数据库。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将管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记录在自身的数据库中。其中,所述管控对象包括:节点、链路终端端口、链路、光传送网设备、板卡、物理端口和物理链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若所述管控对象为节点,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和所述节点对应的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或者,若所述管控对象为链路终端端口,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链路终端端口标识和所述链路终端端口对应的物理端口标识;或者,若所述管控对象为链路,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链路标识和所述链路对应的物理链路标识;或者,若所述管控对象为光传送网设备,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所述光传送网设备所在地理位置、设备供应商、设备状态和所述光传送网设备对应的节点标识;或者,若所述管控对象为板卡,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板卡标识、所述板卡对应的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板卡型号、软件版本、硬件版本和单板状态;或者,若所述管控对象为物理端口,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物理端口标识、所述物理端口对应的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所述物理端口对应的板卡标识、端口最大速率、端口可用资源总量和端口可用时隙;或者,若所述管控对象为物理链路,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物理链路标识、所述物理链路两端的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所述物理链路两端的物理端口标识。其中,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发送管控指令至所述第二设备,并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管控指令发送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管控指令和/或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目标管控对象的身份信息。其中,若所述管控指令为网络物理拓扑发现指令,则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第二设备自身域内管控对象的身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根据目标光传送网设备的业务请求,查找到所述目标光传送网设备的目标节点标识后,基于所述目标节点标识进行域间路由计算,并生成所述目标节点标识的域内业务请求,将所述域内业务请求作为管控指令发送至对应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域内业务请求后,计算域内路由和业务开通,并将计算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告警信息进行故障判断,若判断结果指示为域内故障,则计算域内重路由;若所述判断结果指示为域间故障,则上报所述告警信息至对应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告警信息后,计算域间路由,并根据计算结果反馈域内重路由请求至对应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域内重路由请求后,计算域内路由或域内重路由。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中的步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主要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对于根据网络规划划分的多个域的网内设备,第二设备会针对其对应域进行域内管控,包括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而第一设备则分别连接各第二设备,对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如此,该系统实现了管控功能和控制功能的融合,可完成网络智能化运维的全部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网管系统功能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SDN控制器功能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系统中第二设备的架构;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系统中设备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系统中设备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之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系统中设备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之三。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用于对根据网络规模划分的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以及第二设备,用于对所述多个域进行域内管控;其中,所述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所述域内管控包括:对域内的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通过上述内容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主要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对于根据网络规划划分的多个域的网内设备,第二设备会针对其对应域进行域内管控,包括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而第一设备则分别连接各第二设备,对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如此,该系统实现了管控功能和控制功能的融合,可完成网络智能化运维的全部需求。例如,第二设备甲管控域1,第二设备乙管控域2,第二设备丙管控域3,第一设备可对第二设备甲、第二设备乙和第三设备丙进行域间管控。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域间管控功能模块层、第一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和第一数据库;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域内管控功能模块层、第二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和第二数据库。这里,第一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第二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将用于适配支持网管和SDN技术的北向协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设备,用于对根据网络规模划分的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以及/n第二设备,用于对所述多个域进行域内管控;其中,/n所述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n所述域内管控包括:对域内的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传送网的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用于对根据网络规模划分的多个域进行域间管控;以及
第二设备,用于对所述多个域进行域内管控;其中,
所述域间管控包括:处理域间协同控制和域间路由计算;
所述域内管控包括:对域内的资源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监控、拓扑抽象、业务开通、路由计算和重路由恢复中的至少一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域间管控功能模块层、第一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和第一数据库;
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域内管控功能模块层、第二南向接口协议适配层和第二数据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将管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记录在自身的数据库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对象包括:节点、链路终端端口、链路、光传送网设备、板卡、物理端口和物理链路中的至少一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管控对象为节点,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和所述节点对应的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或者,
若所述管控对象为链路终端端口,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链路终端端口标识和所述链路终端端口对应的物理端口标识;或者,
若所述管控对象为链路,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链路标识和所述链路对应的物理链路标识;或者,
若所述管控对象为光传送网设备,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所述光传送网设备所在地理位置、设备供应商、设备状态和所述光传送网设备对应的节点标识;或者,
若所述管控对象为板卡,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板卡标识、所述板卡对应的光传送网设备标识、板卡型号、软件版本、硬件版本和单板状态;或者,
若所述管控对象为物理端口,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物理端口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阳李允博王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