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车刀,包括刀杆、车刀片、楔形块和连接件,所述刀杆前端开设有刀头,所述刀头的上端面与刀杆之间形成第一斜面,所述车刀片固定于刀头的上端面,车杆前端开设凹槽,且凹槽开口朝上端面的反方向,所述凹槽包括靠近刀杆后端的第一内壁和靠近刀杆前端的第二内壁,所述楔形块设于凹槽内,所述楔形块包括与第一内壁接触的第一外壁和与第二内壁接触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开口处向内倾斜,所述楔形块通过连接件固定于刀杆且通过连接件可调节楔形块与在凹槽内上下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调式车刀,结构简单,车刀片高度的微量调节方便且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式车刀
本技术涉及车床用刀具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调式车刀。
技术介绍
目前,在车削工件安装车刀时,为了使刀片的切屑刃和主轴中心点在同一位置上,需要通过调节车刀高度来完成。调节车刀高度,一般使用不同厚度的垫片,垫在车刀刀杆和车床刀架之间,调整很麻烦,有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垫片。垫片数太多或不平整,相互间没有对齐(有悬空或虚垫),会使车刀刚性降低而产生较大振动,影响工件表面粗糙度,甚至会出现啃刀的现象。车刀安装得过高或过低,车螺纹会造成牙型角不正确,车圆角会出现大小的偏差,影响工件加工质量。专利号为201120236550.5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的车刀,由车刀片、刀杆、方形刀身、偏心套所组成,通过调节偏心套后面的螺栓,使刀杆的高度发生改变,从而使车刀片的高度发生改变。但是,随着加工工艺的提高,现有的车刀在制造精度上越来越高,车刀安装后,容易出现微量的高度偏差,再通过偏心套进行调节比较困难,难以实现精确对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式车刀,结构简单,车刀片高度的微量调节方便且快捷。本技术公开的可调式车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式车刀,包括刀杆、车刀片、楔形块和连接件,所述刀杆前端开设有刀头,所述刀头的上端面与刀杆之间形成第一斜面,所述车刀片固定于刀头的上端面,车杆前端开设凹槽,且凹槽开口朝上端面的反方向,所述凹槽包括靠近刀杆后端的第一内壁和靠近刀杆前端的第二内壁,所述楔形块设于凹槽内,所述楔形块包括与第一内壁接触的第一外壁和与第二内壁接触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开口处向内倾斜,所述楔形块通过连接件固定于刀杆且通过连接件可调节楔形块与在凹槽内上下位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楔形块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刀杆在凹槽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为双头螺丝,所述双头螺丝的一端与第一螺纹孔旋合,另一端与第二螺纹孔旋合。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倾斜角相同。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的接触为线接触,所述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的接触为线接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壁的倾斜角小于第一外壁的倾斜角,所述第一内壁的倾斜角小于第一外壁的倾斜角。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槽与第一斜面之间的距离为5~10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刀杆外圈开设有定位平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刀片通过螺钉固定于刀头的上端面,所述上端面与车刀片的上表面平齐。本技术公开的可调式车刀的有益效果是:将刀杆固定在车床的刀具座内,当车刀片的切屑刃与主轴中心点有偏差时,通过连接件调节楔形块在凹槽中的位置。当楔形块向凹槽开口方向移动时,楔形块的第一外壁挤压凹槽的第一内壁,楔形块的第二外壁挤压凹槽的第二内壁,因第一内壁靠近刀杆后端,支撑力较大,而第二内壁靠近刀杆前端,即靠近刀头位置,支撑力较小,在楔形块的挤压下,第二内壁产生形变,带动刀头产生向上抬,从而使车刀片与主轴中心的位置进行修正。而当楔形块向凹槽底部移动时,同样的工作原理,第二内壁由于材料自身的弹性,将带动刀头向下偏移,从而使车刀片与主轴中心点的位置进行调整。本方案结构简单,只需要通过连接件调整楔形块在凹槽内的位置,即可对车刀片与主轴中心的位置进行微量调整,方便快捷,同时,本结构各个部件可单独更换,当某个部件有损坏时,可单独更换,节省资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可调式车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可调式车刀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可调式车刀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可调式车刀的刀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可调式车刀的楔形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一种可调式车刀,包括刀杆10、车刀片30、楔形块20和连接件40。请参考图1和图2,刀杆10前端开设有刀头11,刀头11的上端面13与刀杆10之间形成第一斜面14,车刀片30固定于刀头11的上端面13,车刀片30的上端面13开设有车刀座,车刀片30通过螺钉锁紧在刀头11上,锁紧后的车刀片30的上表面与上端面13平齐,方便切屑过程中的排料,并且方便车刀片30的更换。请参考图3,刀杆10外圈开设有定位平面15,定位平面15分别设置于刀杆10四周的四个方向上,方便刀杆10的安装固定。请参考图4,车杆前端开设凹槽12,且凹槽12开口朝上端面13的反方向。凹槽12包括靠近刀杆10后端的第一内壁121和靠近刀杆10前端的第二内壁122,第一内壁121和第二内壁122的开口处向内倾斜,使凹槽12的开口逐渐减小,并通过第一内壁121和第二内壁122平滑过渡。凹槽12与第一斜面14之间的距离为5~10mm,使凹槽12的结构牢固,并且使第二内壁122与刀头11之间有足够的弹性,使之能产生一定的形变,并且能够在材料本身的作用下复位。请参考图5,楔形块20设于凹槽12内,楔形块20包括与第一内壁121接触的第一外壁21和与第二内壁122接触的第二外壁22,楔形块20通过连接件40固定于刀杆10且通过连接件40可调节楔形块20与在凹槽12内上下位置。通过连接件40调节楔形块20的位置关系,楔形块20的第一外壁21挤压凹槽12的第一内壁121,楔形块20的第二外壁22挤压凹槽12的第二内壁122,因第一内壁121靠近刀杆10后端,支撑力较大,而第二内壁122靠近刀杆10前端,即靠近刀头11位置,支撑力较小,在楔形块20的挤压下,第二内壁122产生形变,从而使刀头11产生位置偏移,从而调整车刀片30的切屑刃与主轴中心点的位置。请参考图2和图5,楔形块20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3,刀杆10在凹槽12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6,连接件40为双头螺丝,双头螺丝的一端与第一螺纹孔23旋合,另一端与第二螺纹孔16旋合。双头螺丝调节方便,通过双头螺丝既可以将楔形块20固定在凹槽12内,并通过旋合双头螺丝,可方便调节楔形块20在凹槽12中的位置。第一内壁121和第二内壁122的倾斜角相同,加工方便,并且可对楔形块20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第一内壁121的倾斜角小于第一外壁21的倾斜角,第一内壁121的倾斜角小于第一外壁21的倾斜角。第一外壁21和第一内壁121的接触为线接触,第二外壁22和第二内壁122的接触为线接触。通过第一外壁21和第一内壁121的接触为线接触,第二外壁22和第二内壁122的接触为线接触,可减轻在楔形块20在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避免因面接触时摩擦力大难以移动的情形。上述方案中,将刀杆10固定在车床的刀具座内,当车刀片30的切屑刃与主轴中心点有偏差时,通过连接件40调节楔形块20在凹槽12中的位置。当楔形块20向凹槽12开口方向移动时,楔形块20的第一外壁21挤压凹槽12的第一内壁121,楔形块20的第二外壁22挤压凹槽12的第二内壁122,因第一内壁121靠近刀杆10后端,支撑力较大,而第二内壁122靠近刀杆10前端,即靠近刀头11位置,支撑力较小,在楔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式车刀,包括刀杆和车刀片,所述刀杆前端开设有刀头,所述刀头的上端面与刀杆之间形成第一斜面,所述车刀片固定于刀头的上端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楔形块和连接件,车杆前端开设凹槽,且凹槽开口朝上端面的反方向,所述凹槽包括靠近刀杆后端的第一内壁和靠近刀杆前端的第二内壁,所述楔形块设于凹槽内,所述楔形块包括与第一内壁接触的第一外壁和与第二内壁接触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开口处向内倾斜,所述楔形块通过连接件固定于刀杆且通过连接件可调节楔形块与在凹槽内上下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式车刀,包括刀杆和车刀片,所述刀杆前端开设有刀头,所述刀头的上端面与刀杆之间形成第一斜面,所述车刀片固定于刀头的上端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楔形块和连接件,车杆前端开设凹槽,且凹槽开口朝上端面的反方向,所述凹槽包括靠近刀杆后端的第一内壁和靠近刀杆前端的第二内壁,所述楔形块设于凹槽内,所述楔形块包括与第一内壁接触的第一外壁和与第二内壁接触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开口处向内倾斜,所述楔形块通过连接件固定于刀杆且通过连接件可调节楔形块与在凹槽内上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车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块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刀杆在凹槽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为双头螺丝,所述双头螺丝的一端与第一螺纹孔旋合,另一端与第二螺纹孔旋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明辉钻石刀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