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
本申请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
技术介绍
一般车载冷却系统以水泵为动力源,采用水冷方式。车用电机的主要热源为定子绕组。现有车用电机采用冷却水进行降温时,通常定子绕组产生的热量需经过定子铁芯轭部和电机机壳,再将冷却水传递到机壳内的水套。车用电机的热量传递路径较长,等效热阻较大,使得定子绕组与冷却水的温差较大,降低了电机的使用寿命等。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怎样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的问题,提供一种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一种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包括筒状基体、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筒状基体围够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间隔开设淋油孔和集油孔。所述内套筒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外侧。所述内套筒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所述外套筒套设于所述内套筒远离所述筒状基体的一侧,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和集油腔。所述淋油腔用于与冷却油泵的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n筒状基体(20),围够形成第一空间(201),所述第一空间(201)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20)间隔开设淋油孔(202)和集油孔(203);/n内套筒(30),所述内套筒(30)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20)外侧,所述内套筒(30)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20)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301),所述冷却水腔(301)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n外套筒(40),所述外套筒(40)套设于所述内套筒(30)远离所述筒状基体(20)的一侧,所述外套筒(40)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30)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401)和集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状基体(20),围够形成第一空间(201),所述第一空间(201)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20)间隔开设淋油孔(202)和集油孔(203);
内套筒(30),所述内套筒(30)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20)外侧,所述内套筒(30)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20)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301),所述冷却水腔(301)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
外套筒(40),所述外套筒(40)套设于所述内套筒(30)远离所述筒状基体(20)的一侧,所述外套筒(40)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30)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401)和集油腔(402),所述淋油腔(401)用于与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202)连通,所述集油腔(402)用于与冷却油泵的进油口和所述集油孔(203)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0)包括内套筒外表面(310),所述内套筒外表面(310)对应所述淋油腔(401)设置多个环向肋板(320),相邻两个所述环向肋板(320)之间形成冷却油流道(330),所述冷却油流道(330)用于与所述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202)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基体(20)包括第一筒状基体端面(210)和与所述第一筒状基体端面(210)连接的筒状基体外表面(220),所述筒状基体外表面(220)开设环向凹槽(230),所述环向凹槽(230)的底部设置多个第一肋板(240),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肋板(240)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250),所述冷却水流道(250)用于与所述冷却水泵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0)包括内套筒内表面(340),所述内套筒内表面(340)对应多个所述第一肋板(240)设置多个第二肋板(350),当所述内套筒(30)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20)外时,多个所述第一肋板(240)与多个所述第二肋板(350)一一对应间隔设置形成多个所述冷却水流道(25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