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展中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方案直接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电磁场耦合感应式,虽然目前该方案(Qi标准)是已实现量产,但其缺点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传输距离非常近(不超过10mm),另一方面该方法的能量传输效率不高(低于50%),由此导致充电范围小的问题。随后由麻省理工学院Marin教授提出的磁共振方案可以有效提升能量的传输距离,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只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距离,其他距离下传输效率会大大下降。基于磁共振传输方案,工程上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追踪最佳的工作频率,该方法不仅电路设计困难,并且无法扩大充电范围。特别的,在一些特定场景下,限制了接收端线圈及电路的改进空间(例如手机等小型化设备)而仅仅只能通过发射端来实现效率和可移动性的提升。此外,现有技术中很难避免在相对较近距离下由于近场相互作用导致的频率劈裂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无线电能传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所述系统的发射端包括发射端电路、发射端非共振线圈和发射端共振线圈,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电连接于所述发射端电路,所述发射端共振线圈耦合于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其特征在于,/n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形成有主触点,所述主触点电连接于所述发射端电路的第一端,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还形成有与所述主触点之间的线圈匝数不同的多个副触点;/n所述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还包括:/n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的控制模块;/n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以一定规律调节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的匝数的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的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所述系统的发射端包括发射端电路、发射端非共振线圈和发射端共振线圈,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电连接于所述发射端电路,所述发射端共振线圈耦合于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形成有主触点,所述主触点电连接于所述发射端电路的第一端,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还形成有与所述主触点之间的线圈匝数不同的多个副触点;
所述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还包括:
用于获取所述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的控制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以一定规律调节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的匝数的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发射端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二端可切换地电连接于一所述副触点,所述切换模块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律为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的匝数和所述距离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切换模块调节所述发射端非共振线圈的匝数,以使所述系统的共振模式锁定在所述发射端共振线圈的本征频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共振线圈、接收端非共振线圈和接收端电路,所述接收端共振线圈共振耦合于所述发射端共振线圈,所述接收端非共振线圈耦合于所述接收端共振线圈,所述接收端电路电连接于所述接收端非共振线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特殊发射端线圈的双共振式无线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辉,祝可嘉,江俊,卢杰,吕渴强,刘羽,何毅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