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9062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具体为:采集不同背景及光照条件下的工件图像;对采集的工件图像进行预处理;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得6个不同层的特征图;采用特征金字塔特征图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预测,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得到产生4个anchor box预测目标边界框,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预测类别;通过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去除冗余的预测边界框;输出工件表面缺陷的位置信息以及类别。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人工检测以及物理检测法检测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克服传统机器视觉缺陷检测适应性差的问题,提高工件表面缺陷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降低人力成本,而且可以快速适应新型产品的表面缺陷检测,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图像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工件是精密仪器的组成部分,其表面质量、形状结构对仪器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工件的加工、运输、装配过程中,刀具行程的变化及磨损、工件自身材料特质、工件之间摩擦碰撞等因素,都会导致工件表面产生刮痕、凸粉、碰凹和裂纹等缺陷,不仅影响工件的美观,还影响其使用性能,甚至会给仪器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亟需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这对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针对工件质量检测方法主要有人工检测法、基于仪器的物理检测法和机器视觉检测法。人工检测法即通过人工目视观察工件表面是否存在缺陷,利用经验知识判断缺陷所属的类别,人工检测法主观意识强,耗时费力且检测精度难以保证。基于仪器的物理检测法包括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法、涡流检测法、X射线检测法等,物理检测法可满足一般工件的表面缺陷检测,但是仪器设备体积较大、价格昂贵、维护复杂、检测效率较低且准确性较差。由于机器视觉检测法具有无损、准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采集不同背景及光照条件下的工件图像;/n对采集的工件图像进行预处理;/n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得6个不同层的特征图;/n采用特征金字塔特征图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预测,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得到产生4个anchor box预测目标边界框,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预测类别;/n通过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去除冗余的预测边界框;/n输出工件表面缺陷的位置信息以及类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采集不同背景及光照条件下的工件图像;
对采集的工件图像进行预处理;
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得6个不同层的特征图;
采用特征金字塔特征图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预测,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得到产生4个anchorbox预测目标边界框,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预测类别;
通过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去除冗余的预测边界框;
输出工件表面缺陷的位置信息以及类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不同背景及光照条件下的工件图像具体为:
利用CCD相机拍摄在不同背景及光照条件下的工件图像,包括单一背景、复杂背景、阴暗、光亮、柔光、遮挡和重叠的复杂环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采集的工件图像进行预处理具体为:
首先,对获得的工件图像进行数据增强,数据增强包括光学变换和几何变换;其中,光学变换包括亮度随机调整、对比度随机调整、通道随机调整,几何变换包括旋转、拉伸、平移、水平翻转、垂直翻转、随机裁剪图片、随机缩放;
然后,对扩充后的图像数据集用标注工具生成对应的标注信息;标注信息包括样本中工件表面缺陷的位置信息以及类别,类别为正常、刮痕、凸粉、碰凹、裂纹;
最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其中,训练集为总样本量的70%,测试集为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得6个不同层的特征图具体为:
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包括构建基础网络结构和深度卷积层,提取图像的高语义特征;并且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块中,每个卷积层均通过ReLu函数和归一化BatchNormalization操作;
(1)基础网络结构:采用VGG16作为基础特征提取模块;首先,经过VGG16的前13个卷积层,并加以修改,使用denseconv+strideconv代替VGG16网络结构中的denseconv+maxpooling,其中denseconv的卷积核大小为3×3,步长为1;strideconv的卷积核大小为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渠江李秀昊徐杰桂广超梁波刘纪刘俊豪潘艺芃王卫军韩彰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