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包括:柜体、测试组件和防撞组件;测试组件设置于柜体的容置腔内;柜体的外壳上开设有导向通孔;防撞组件包括导向柱、缓冲件、限位件和接触件;导向柱配合设置于导向通孔中,导向柱的一端部位位于外壳的外侧,导向柱的另一端部位位于外壳的内侧,导向柱可沿导向通孔的方向滑动;接触件设置于导向柱的位于外壳外侧的端部上;限位件设置于导向柱的位于外壳内侧的部位上,限位件用于对导向柱进行限位。本申请解决了现有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存在缓冲性能较差,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出现损坏的缺点,尤其是在搬运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碰撞,导致外壳以及内部设备的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
本申请涉及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
,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
技术介绍
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测试柜),可用于各种类型配电终端的自动化测试,适用于型式检验、出厂检测,抽样检测,到货检测等多种场合。现有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采用“1+N”的构建方式,由1台控制单元加多台测试单元构成,且每台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由高精度程控功率源及三相标准表等多种测试设备组成,测试过程独立。整个平台由控制单元控制协调各个测试单元柜的测试过程,实现各个测试单元独立或同步测试。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外壳的材质多为优质的铝合金型材,铝合金型材具有结构坚固、外形美观等特点,但是也存在缓冲性能较差,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出现损坏的缺点,尤其是在搬运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碰撞,导致外壳以及内部设备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解决现有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外壳的材质多为优质的铝合金型材,存在缓冲性能较差,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出现损坏的缺点,尤其是在搬运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碰撞,导致外壳以及内部设备的损坏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包括:柜体、测试组件和防撞组件;所述测试组件设置于所述柜体的容置腔内所述柜体的外壳上开设有导向通孔;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导向柱、缓冲件、限位件和接触件;所述导向柱配合设置于所述导向通孔中,所述导向柱的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导向柱可沿所述导向通孔的方向滑动;所述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端部上;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导向通孔之间;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部位上,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导向柱进行限位。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通孔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向通孔分布于所述柜体的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导向通孔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环绕于所述导向通孔的四周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还包括第二弹簧和缓冲板;所述第二弹簧的刚性大于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且与所述第一弹簧沿着所述导向柱的轴向排列设置;所述缓冲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缓冲板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之间;所述外壳还设置有内凹的凹槽,所述凹槽槽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缓冲板的面积;所述导向通孔开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上,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凹槽的槽底相接触,所述第一弹簧在弹性变形压缩极限状态下的长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散热孔分布于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柱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向柱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呈底部收缩的锥台状;所述缓冲板的面向于所述凹槽的面上设置有锥台,所述锥台与所述凹槽槽口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锥台可伸入于所述凹槽槽口中。进一步的,所述接触件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一个所述接触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导向柱的端部上。进一步的,所述接触件设置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一个所述接触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和所述第四连接端分别设置于相邻的四条所述导向柱的端部上,所述相邻的四条所述导向柱呈方形分布。进一步的,所述测试组件包括综合切换装置、计算机、波形记录仪、多功能标准表、程控功率信号源;所述计算机通过串口分别与所述综合切换装置、所述波形记录仪、所述多功能标准表和所述程控功率信号源通信连接;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承载板,所述综合切换装置、所述波形记录仪、所述多功能标准表、所述程控功率信号源和所述计算机均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优点在于: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包括:柜体、测试组件和防撞组件;所述测试组件设置于所述柜体的容置腔内所述柜体的外壳上开设有导向通孔;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导向柱、缓冲件、限位件和接触件;所述导向柱配合设置于所述导向通孔中,所述导向柱的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导向柱可沿所述导向通孔的方向滑动;所述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端部上;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导向通孔之间;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部位上,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导向柱进行限位。本申请所提供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在柜体的外壳上开设导向通孔,导向柱配合设置于导向通孔中,且可沿导向通孔的方向滑动,接触件设置于导向柱的端部上,缓冲件位于接触件与导向通孔之间,因此当柜体发生碰撞时,接触件会首先受到挤压,并挤压导向柱向内滑动,由于缓冲件的存在可对挤压进行缓冲,缓冲力的大小可根据缓冲件而设置,导向柱的缓冲行程根据限位件的安装位置而定,从而避免柜体直接接触碰撞,为整个测试平台的撞击提供足够大的缓冲力,有效地保护了柜体以及内部设备,解决了现有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外壳的材质多为优质的铝合金型材,存在缓冲性能较差,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出现损坏的缺点,尤其是在搬运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碰撞,导致外壳以及内部设备的损坏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柜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防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第六个实施例的防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无需使用散热孔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第九个实施例中的防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第十个实施例中的防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凹槽为圆锥台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缓冲板的锥台为圆锥台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柜体100、测试组件200、防撞组件300、容置腔N1、导向通孔101、散热孔102、凹槽103、散热风扇104、支撑脚105、左侧板106、右侧板107、后侧板108、顶板109、底板110、承载板111、综合切换装置201、计算机202、波形记录仪203、多功能标准表204、程控功率信号源205、接触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测试组件和防撞组件;/n所述测试组件设置于所述柜体的容置腔内/n所述柜体的外壳上开设有导向通孔;/n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导向柱、缓冲件、限位件和接触件;/n所述导向柱配合设置于所述导向通孔中,所述导向柱的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导向柱可沿所述导向通孔的方向滑动;/n所述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端部上;/n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导向通孔之间;/n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部位上,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导向柱进行限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测试组件和防撞组件;
所述测试组件设置于所述柜体的容置腔内
所述柜体的外壳上开设有导向通孔;
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导向柱、缓冲件、限位件和接触件;
所述导向柱配合设置于所述导向通孔中,所述导向柱的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部位位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导向柱可沿所述导向通孔的方向滑动;
所述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端部上;
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导向通孔之间;
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部位上,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导向柱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通孔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向通孔分布于所述柜体的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第一弹簧;
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导向通孔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环绕于所述导向通孔的四周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第二弹簧和缓冲板;
所述第二弹簧的刚性大于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且与所述第一弹簧沿着所述导向柱的轴向依次排列设置;
所述缓冲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缓冲板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之间;
所述外壳还设置有内凹的凹槽,所述凹槽槽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缓冲板的面积;
所述导向通孔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训涛,柯清派,雷金勇,袁智勇,白浩,徐全,徐敏,郭祚刚,谈赢杰,黄安迪,周长城,林跃欢,余文辉,罗俊平,顾衍璋,吴争荣,汪皓,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