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637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属于人体引流导管技术领域。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包括胆汁引流管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外部的填充管,所述胆汁引流管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的直径和第三段管的直径,所述填充管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侧基座连通所述填充管的内部,所述填充管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在所述侧基座与所述柔性球囊之间的所述填充管上设有基垫,所述基垫可在所述填充管上来回滑动且可夹紧固定在所述填充管上。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方便简单的固定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避免因患者肠胃蠕动或体位变动导致内引流管移位,使患者病情加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人体引流导管
,尤其涉及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
技术介绍
肝癌胆管侵犯或胆管癌后期患者容易引起胆总管阻塞,胆汁不能排出帮助消化,常常引起患者黄疸,消化不良等,从而需要经皮经肝穿刺进行胆道扩张、疏通引流术(PTCD),但有部分病人无法将导丝越过狭窄段,仅能行胆汁外引流。但是胆汁丢失对人体多方面生理功能影响较大.故需进行胆汁回输方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补液,改善营养状况,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时需进行经皮经胃穿刺将胆汁回输至十二指肠。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跨越腹壁和胃壁放置,内引流管的端孔经胃腔入十二指肠内,胆汁经内引流管入十二指肠。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此种引流管。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固定内引流管位置的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包括胆汁引流管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外部的填充管;所述胆汁引流管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的直径和第三段管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胆汁引流管(1)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1)外部的填充管(2);所述胆汁引流管(1)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4)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3)的直径和第三段管(5)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4)与第三段管(5)之间设置有夹角结构(6);所述填充管(2)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4)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4)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连接处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侧基座(7),所述侧基座(7)连通所述填充管(2)的内部,所述填充管(2)的靠近所述第二段管(4)与所述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胆汁引流管(1)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1)外部的填充管(2);所述胆汁引流管(1)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4)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3)的直径和第三段管(5)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4)与第三段管(5)之间设置有夹角结构(6);所述填充管(2)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4)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4)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连接处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侧基座(7),所述侧基座(7)连通所述填充管(2)的内部,所述填充管(2)的靠近所述第二段管(4)与所述第三段管(5)连接处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8),在所述侧基座(7)与所述柔性球囊(8)之间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呈世黎海亮郭晨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