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至少包括腔体以及位于所述腔体内的子腔体,所述腔体内相对所述子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能够绕所述腔体的轴心转动的圆盘,并且所述圆盘设置有能够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子腔体内的药液离开所述子腔体的注射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通过第一杆体能够分别与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螺纹连接,在螺纹连接之后可以推动或者拉动第一推杆或者第二推杆,从而操作人员可以将第一子腔体或者第二子腔体内的液体快速推出,也可以通过第一杆体控制液体注射的速度,能够在麻醉剂的半衰期时间内及时注入有效量剂的麻醉剂,维持病人在术中的麻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临床手术中,麻醉不仅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够使得手术顺利的进行。目前,临床上通过先注射部分麻醉剂,通过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病人的麻醉情况,在麻醉效果减退时,及时注射新的麻醉剂,保证手术过程中,病人一直处于麻醉状态,但是这种手动补药费时费力,还可能因为补药不及时,造成病人未完成手术的情况下清醒,从而导致手术无法进行。此外,在手术中,经常需要不同种类的麻醉药剂混合使用,例如,氯胺酮和咪唑安定组合、芬太尼和咪唑安定的组合等,因此如果需要注射至少两种不同种类麻醉剂时,还要重新更换注射设备,或者重新使用另一个注射设备进行注射。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7125942A)公开了一种自动给药的持续性麻醉剂注射设备,所述储药罐的内腔被分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控制盒的内部左侧固定安装有连接电路,所述左腔室的下表面紧密贴合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通过第一细软管与第一针头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右腔室的下表面紧密贴合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通过第二细软管与第二针头的底端相连通,该技术可以通过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出的数据,自动控制麻醉剂的补充注射,无需人工监控进行补药。但是,该专利公开的麻醉剂注射设备采用电磁阀来控制麻醉剂给药,并没有考虑到仅凭麻醉剂的自重进行给药只适合静脉麻醉,而静脉麻醉适用于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大型手术,这类手术主要是在术中,持续以短效的麻醉剂维持,既保证了麻醉时间,停药后又可以快速苏醒,因此不存在及时补药的问题;而将该技术提供的麻醉剂注射设备应用在局麻、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仅凭麻醉剂的自重可能无法将麻醉剂注入患者身体内;而且通过自重给药,导致麻醉剂注入速度慢,可能无法在麻醉剂的半衰期时间内及时注入有效量剂的麻醉剂,即病人可能在术中无法维持麻醉效果,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此外,该技术提供的麻醉注射设备使用第一细软管与第一针头连接,第二细软管与第二针头连接,即分别使用第一针头和第二针头与麻醉病人的留置管连接,但一般来说病人的留置管只有一个接口,因此该技术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操作更换接头,不仅操作较为繁琐,费时费力,而且在更换的过程中,还会使得留置管的接口、第一针头和第二针头暴露在有菌环境中,增加患者的病菌感染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做出改进,在术中不仅能够持续给药且控制给药的速度,还能够避免更换接头,减少病菌感染的风险。此外,一方面由于申请人所理解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与审查部门必然有所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依据审查指南相关规定随时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至少包括腔体以及位于所述腔体内的子腔体。所述腔体内相对所述子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能够绕所述腔体的轴心转动的圆盘。所述圆盘设置有能够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子腔体内的药液离开所述子腔体的注射机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注射机构至少包括彼此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杆体以及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按照贯穿所述圆盘的方式与所述圆盘连接。所述第二杆体按照能够沿所述子腔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套于所述子腔体内。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子腔体至少包括第一子腔体以及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一子腔体以及第二子腔体按照彼此相对所述腔体的轴心呈中心对称的方式设置。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圆盘设置有供所述第一杆体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几何中心按照能够随所述圆盘转动至与所述第一子腔体或第二子腔体的轴心彼此重合的方式设置。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杆体至少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嵌套于所述第一子腔体内。所述第二推杆嵌套于所述第二子腔体内。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推动液体的弹性体。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杆体可拆卸地连接的连接件。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螺纹。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设置有凸台。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凹槽螺纹连接的头部。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头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头部导引至所述凹槽的导引区。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腔体设置有用于推出液体的第一出药口以及用于进药的第一进药口。所述第二子腔体设置有用于推出液体的第二出药口以及用于进药的第二进药口。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出药口和第二出药口之间设置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药口和第二出药口的连接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通过第一杆体能够分别与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螺纹连接,在螺纹连接之后可以推动或者拉动第一推杆或者第二推杆,从而操作人员可以将第一子腔体或者第二子腔体内的液体快速推出,也可以通过第一杆体控制液体注射的速度,能够在麻醉剂的半衰期时间内及时注入有效量剂的麻醉剂,维持病人在术中的麻醉效果;而且,在手术过程中,由于第一出药口和第二出药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因此在注射其他种类的麻醉剂时,不需要拆卸连接管和留置管的接口,只需要通过转动第一推杆就能实现不同种类的麻醉剂的注入,避免了留置管接口和麻醉注射装置接口暴露在有菌环境中,降低了患者病菌感染的风险,而且也方便医护人员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开口的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腔体2:子腔体3:圆盘4:注射机构5:连接管6:滑道7:挡板21:第一子腔体22:第二子腔体31:开口41:第一杆体42:第二杆体211:第一出药口212:第一进药口221:第二出药口222:第二进药口411:凸台412:头部413:导引区414:限位件421:第一推杆422:第二推杆4211:弹性体4212:连接件4212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至少包括腔体1以及位于腔体1内的子腔体2。优选地,腔体1可以呈中空的圆柱体,如图1所示。优选地,腔体1采用医用塑料制作,例如,聚氯乙烯。子腔体2同样呈中空圆柱体,如图1所示。优选地,子腔体2的数量可以是2个,例如,子腔体2至少包括第一子腔体21以及第二子腔体22。子腔体2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优选地,第一子腔体21以及第二子腔体22关于腔体1的轴心呈中心对称的方式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子腔体21设置有用于推出液体的第一出药口211。第一子腔体21还设置有用于进药的第一进药口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至少包括腔体(1)以及位于所述腔体(1)内的子腔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内相对所述子腔体(2)的一侧设置有能够绕所述腔体(1)的轴心转动的圆盘(3),并且所述圆盘(3)设置有能够沿所述腔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子腔体(2)内的药液离开所述子腔体(2)的注射机构(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麻醉科用持续注射麻醉针装置,至少包括腔体(1)以及位于所述腔体(1)内的子腔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内相对所述子腔体(2)的一侧设置有能够绕所述腔体(1)的轴心转动的圆盘(3),并且所述圆盘(3)设置有能够沿所述腔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子腔体(2)内的药液离开所述子腔体(2)的注射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机构(4)至少包括彼此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杆体(41)以及第二杆体(42),其中,
所述第一杆体(41)按照贯穿所述圆盘(3)的方式与所述圆盘(3)连接,所述第二杆体(42)按照能够沿所述子腔体(2)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套于所述子腔体(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腔体(2)至少包括第一子腔体(21)以及第二子腔体(22),其中,
所述第一子腔体(21)以及第二子腔体(22)按照彼此相对所述腔体(1)的轴心呈中心对称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3)设置有供所述第一杆体(41)穿过的开口(31),所述开口(31)的几何中心按照能够随所述圆盘(3)转动至与所述第一子腔体(21)或第二子腔体(22)的轴心彼此重合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体(42)至少包括第一推杆(421)和第二推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艳霞,沈琼,刘艳,
申请(专利权)人:葛艳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