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与应用于其上的校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857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与应用于其上的校正方法。该电子秤包含有一秤盘、一存储单元、一第一重量感应器与一第二重量感应器。该秤盘具有一置放范围。该第一重量感应器与该第二重量感应器相对于该置放范围呈现为对称。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将两标准重物同时置放于该置放范围中。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一读值,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二读值。根据该第一读值与该第二读值定义一第一参数、一第二参数、一第一校正系数与一第二校正系数。将该第一校正系数与该第二校正系数以一校正算式记录于该存储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与应用于其上的校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与应用于其上的校正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确实可有效减少校正工时与人力负担的电子秤及其校正方法。
技术介绍
电子秤是一种通过电子重量感应器来进行重量测量的电子装置,其运行是将待秤物的重量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模拟信号后,再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并转换为数字信号,而于屏幕上以数字方式显示出测量的结果。由于电子秤操作简单且测量精确,故已在各领域里被广泛地应用,例如市场、超商、药局、银楼、邮局、实验室等,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请参见图1,为现有的一电子秤100的示意图。由其外观可知,该电子秤100具有一秤盘11与一主体10,该秤盘11设置于该主体10上,用以置放一待秤重物(未显示于附图)以进行测量。该主体10还具有一操作接口12与一显示接口13,分别用以提供使用者操作与显示其测量结果。在该主体10内设置有一特定数量的重量感应器(未显示于附图),用以感测该待秤重物的重量。就现有的结构设计而言,主要是以一支架组(未显示于附图)从下方来承载该秤盘11,该支架组能将该待秤重物相对于该秤盘11的下压作用力反应至该重量感应器上,以使该重量感应器加以感测。由此可知,除了重量感应器本身的敏感度与规格外,秤盘11、支架组与重量感应器之间的结构关系将是测量作业精确度高低的重要因素。若将重量感应器的数量设计为单个,其设置的位置通常是位于秤盘11的中央。而若将重量感应器的数量设计为两个或更多个,则其设置的位置通常是相对于秤盘11的范围呈现出对称分布。一般来说,通常是将待秤重物以置放于该秤盘11的中央的方式来进行测量,以避免其重量分配不均造成倾斜而影响测量结果,但该秤盘11的整个范围在设计上仍是可提供置放与测量的有效位置。是以,现今的电子秤就可能会因为使用者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机械损坏或相关元件的表现效能等问题,使其测量的精确度下降。如此,电子秤就必须通过校正方能继续使用,特别是针对误差容忍度较小(例如不能超过几公克或几毫克)的测量,校正的工作就更显重要。目前已知的一种校正方法,是将秤盘11上的一置放范围110分成一特定数量(例如9个)的区域或位置,的后以一颗砝码按序放在这些区域或位置上,并逐一读取其测量结果,也就是找出同一砝码在不同区域或位置上的读值。由于砝码的重量已知,而有倾斜或测量精确度问题的电子秤在不同的区域或位置上的读值有可能不同,因而可比较在各区域或位置的读值与已知的正确值之间的关是进行线性调整。举例来说,可能有的区域或位置的读值偏高,就应予以调降;或可能有的区域或位置的读值偏低,就应予以调升。接着,将所得到的调整经验整理成一校正算式并存回电子秤中,使得该电子秤的后所产生的每个测量结果都要再套用该校正算式后,所得的数值才会被输出至该显示接口上加以显示,作为最后的结果。其次,可再采用不同重量的砝码重新进行上述的校正过程以作为验证。然而,这样的校正方法不仅步骤繁琐、效率低、工作时间长而不符合产业的成本考量,所产生的校正结果也不见得正确,故无法为一般的生产工厂所接受。是以,如何解决此一问题以促进其校正及应用上的便利性,即为本公开发展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与应用于其上的校正方法。该电子秤及其校正方法特别是利用两个具有相同重量的标准重物进行同时置放,并以两个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不需要繁复的计算即可完成校正程序,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有效减少校正工时与人力负担。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电子秤校正方法,应用于一电子秤上。该电子秤包含有一秤盘、一存储单元、一第一重量感应器与一第二重量感应器,该秤盘具有一置放范围,该第一重量感应器与该第二重量感应器相对于该置放范围呈现为对称。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将两标准重物同时置放于该置放范围中,且该两标准重物具有相同的一标准重量;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一读值,并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二读值;定义一第一参数为该第一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定义一第二参数为该第二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定义一第一校正系数为该第一参数的倒数;定义一第二校正系数为该第二参数的倒数;以及将该第一校正系数与该第二校正系数以一校正算式记录于该存储单元中。其中该校正算式为一第三读值与该第一校正系数的乘积加上一第四读值与该第二校正系数的乘积,其中该第三读值为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对一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该第四读值为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对该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为一种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包含有一秤盘、一第一重量感应器、一第二重量感应器、一处理单元以及一存储单元。该秤盘具有一置放范围,用以提供具有相同的一标准重量的两标准重物进行同时置放。该第一重量感应器用以对该两标准重物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一读值。该第二重量感应器用以对该两标准重物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二读值,该第一重量感应器与该第二重量感应器相对于该置放范围呈现为对称。该处理单元用以将该第一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而定义为一第一参数,将该第二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而定义为一第二参数,将该第一参数的倒数定义为一第一校正系数,将该第二参数的倒数定义为一第二校正系数,并将该第一校正系数与该第二校正系数产生成一校正算式。该存储单元用以记录该校正算式。其中该校正算式为一第三读值与该第一校正系数的乘积加上一第四读值与该第二校正系数的乘积,其中该第三读值为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对一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该第四读值为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对该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电子秤100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子秤200的功能方框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秤盘21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子秤校正方法的流程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200:电子秤10、20:主体11、21:秤盘110、210:置放范围12、22:操作接口13、23:显示接口21a:中心点24:处理单元25:存储单元261:第一重量感应器262:第二重量感应器31、32:标准重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提出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缩本专利技术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附图是省略不必要或以通常技术即可完成的元件,以清楚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现以一优选实施例进行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具校正功能的电子秤与应用于其上的校正方法的说明。请参见图2,为该优选实施例的一电子秤200的功能方框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电子秤200主要包含有一秤盘21、一处理单元24、一存储单元25、一第一重量感应器261、一第二重量感应器262、一操作接口22与一显示接口23,于图2中并示意了这些单元的连接关系。须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该电子秤200于硬件设计上相较于现有的电子秤装置并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秤校正方法,应用于一电子秤上,该电子秤包含有一秤盘、一存储单元、一第一重量感应器与一第二重量感应器,该秤盘具有一置放范围,该第一重量感应器与该第二重量感应器相对于该置放范围呈现为对称,而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n将两标准重物同时置放于该置放范围中,且该两标准重物具有相同的一标准重量;/n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一读值,并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二读值;/n定义一第一参数为该第一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n定义一第二参数为该第二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n定义一第一校正系数为该第一参数的倒数;/n定义一第二校正系数为该第二参数的倒数;以及/n将该第一校正系数与该第二校正系数以一校正算式记录于该存储单元中;/n其中,该校正算式为一第三读值与该第一校正系数的乘积加上一第四读值与该第二校正系数的乘积,其中,该第三读值为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对一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该第四读值为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对该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秤校正方法,应用于一电子秤上,该电子秤包含有一秤盘、一存储单元、一第一重量感应器与一第二重量感应器,该秤盘具有一置放范围,该第一重量感应器与该第二重量感应器相对于该置放范围呈现为对称,而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将两标准重物同时置放于该置放范围中,且该两标准重物具有相同的一标准重量;
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一读值,并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进行测量而产生一第二读值;
定义一第一参数为该第一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
定义一第二参数为该第二读值除以该标准重量;
定义一第一校正系数为该第一参数的倒数;
定义一第二校正系数为该第二参数的倒数;以及
将该第一校正系数与该第二校正系数以一校正算式记录于该存储单元中;
其中,该校正算式为一第三读值与该第一校正系数的乘积加上一第四读值与该第二校正系数的乘积,其中,该第三读值为由该第一重量感应器对一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该第四读值为由该第二重量感应器对该待秤重物进行测量的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秤校正方法,其中,该方法为于该电子秤中设置成一固件以提供执行,或是于该电子秤的一快闪存储器中存储成一校正程序以提供执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秤校正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含下列步骤:
将该电子秤置放于一水平面上;以及
启动该电子秤,并将该电子秤所显示的读值归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秤校正方法,其中,该两标准重物于该置放范围中的置放为相对于该置放范围呈现为对称,或相对于该第一重量感应器与该第二重量感应器呈现为对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秤校正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含下列步骤:
移除该两标准重物;
将该待秤重物置放于该置放范围中;以及
将该第三读值与该第四读值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倍铭沈文智
申请(专利权)人: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