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571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肠装置,属于医疗器械。包括灌肠袋、设置在灌肠袋上的灌肠管以及设置在灌肠管内并与灌肠管滑动连接的导丝,灌肠袋的一端与灌肠管连通,灌肠管上设有容置管,导丝穿过容置管并设置在灌肠管内,灌肠管采用的材料为硅胶且灌肠管的直径为现有灌肠管直径的1/2至2/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灌肠包内的一次性灌肠袋肛管材质较硬,内径较大对肠壁刺激大的问题,同时通过对灌肠管材质的改进,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病人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肠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肠装置。
技术介绍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用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的方法。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充分的补救措施、x线摄片、肠道手术前的准备等都需灌肠这一基础操作。但是灌肠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可导致肠粘膜的损伤,严重者导致溃疡穿孔,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损害。现有灌肠袋为肛管材质较硬、内径较大对肠壁刺激大,加之个别护理人员操作时插管角度不当或粗暴插管,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肛直肠黏膜损伤、肠穿孔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灌肠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灌肠袋、设置在灌肠袋上的灌肠管以及设置在灌肠管内并与灌肠管滑动连接的导丝,灌肠袋的一端与灌肠管连通,灌肠管上设有容置管,导丝依次穿过容置管并设置在灌肠管内,灌肠管采用的材料为硅胶且灌肠管的直径为现有灌肠管直径的1/2至2/3。本技术中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将导丝的一端依次穿过容置管并设置在灌肠管内,沿着直肠的解剖位置送入直肠规范位置内,保证通畅无阻后拔出导丝。导丝自身的硬度使灌肠管在插入患者身体过程中具有更佳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同时通过材料更加柔软,直径更小的灌肠管,避免发生灌对肠壁刺激大以及插管角度不当或粗暴插管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作为优选,灌肠管远离灌肠袋的一端设有多组灌肠孔。本技术通过设置在灌肠管上的灌肠孔,增加了灌肠管中灌肠液的输出流量,提高了灌肠管的灌肠效率。<br>作为优选,灌肠孔沿灌肠管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本技术通过将设置在灌肠管上的防堵孔沿灌肠管轴线方向交错设置,使灌肠管具有更大的通过面积,提高了灌肠管的灌肠液通过效率,优化了灌肠液的灌肠效果。作为优选,灌肠袋上设有刻度。本技术通过设置在灌肠袋上的刻度,便于医护人员观察以及控制灌肠袋内的灌肠液体流量。作为优选,灌肠袋上设有吊环。本技术通过设置在灌肠袋上的吊环便于医护人员将灌肠袋吊挂在病床旁,提高了本技术的便捷性。作为优选,灌肠管上并位于灌肠袋与灌肠孔之间设有流量控制器。本技术中设置在灌肠管上并位于灌肠袋与灌肠孔之间的流量控制器,使医护人员能够随时对灌肠管内的灌肠流量进行控制,提高了本技术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作为优选,灌肠管上并位于流量控制器与灌肠孔之间设有滴壶。作为优选,导丝采用的材料为无菌金属且导丝的直径为2mm至4mm。本技术通过采用材料为无菌金属的导丝,防止导丝在使用过程中污染灌肠管内的灌肠液进而对患者造成污染。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将导丝的一端依次穿过容置管并设置在灌肠管内,沿着直肠的解剖位置送入直肠规范位置内,保证通畅无阻后拔出导丝。导丝自身的硬度使灌肠管在插入患者身体过程中具有更佳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同时通过材料更加柔软,直径更小的灌肠管,避免发生灌对肠壁刺激大以及插管角度不当或粗暴插管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灌肠包内的一次性灌肠袋肛管材质较硬,内径较大对肠壁刺激大的问题,同时通过对灌肠管材质的改进,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病人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灌肠袋;2-灌肠管;3-导丝;4-容置管;41-密封帽;5-灌肠孔;6-刻度;7-吊环;8-流量控制器;9-滴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见图1到图3,本技术包括用于容纳灌肠液的灌肠袋1以及设置在灌肠袋1上并与灌肠袋1连通的灌肠管2,灌肠管2用于将灌肠袋1内的灌肠液体沿着直肠的解剖位置送入患者直肠规范位置内。灌肠袋1上设有刻度6,本技术通过设置在灌肠袋1上的刻度6,便于医护人员观察以及控制灌肠袋1内的灌肠液体流量。灌肠袋1上设有吊环7,吊环7便于医护人员将灌肠袋1吊挂在病床旁,提高了本技术的便捷性。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3,灌肠管2采用的材料为硅胶且灌肠管2的直径为现有灌肠管直径的1/2,灌肠管2内设有用于提高灌肠管2的插入稳定性的导丝3。导丝3采用的材料为无菌金属且导丝3的直径为2mm至4mm,本技术通过采用材料为无菌金属的导丝3,防止导丝3在使用过程中污染灌肠管2内的灌肠液进而对患者造成污染。灌肠袋1的一端与灌肠管2连通,灌肠管2上设有便于导丝插入的容置管4,所述容置管4上设有用以封堵容置管4的密封帽41。导丝3穿过容置管4并设置在灌肠管2内,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将导丝3的一端依次穿过容置管4并设置在灌肠管2内,沿着直肠的解剖位置送入直肠规范位置内,保证通畅无阻后拔出导丝3。导丝3自身的硬度使灌肠管2在插入患者身体过程中具有更佳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同时通过材料更加柔软,直径更小的灌肠管2,避免发生灌对肠壁刺激大以及插管角度不当或粗暴插管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进一步参见图1到图2,灌肠管2远离灌肠袋1的一端设有三组灌肠孔5,增加了灌肠管2中灌肠液的输出流量,提高了灌肠管2的灌肠效率。灌肠孔5沿灌肠管2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本技术通过将设置在灌肠管2上的防堵孔沿灌肠管2轴线方向交错设置,使灌肠管2具有更大的通过面积,提高了灌肠管2的灌肠液通过效率,优化了灌肠液的灌肠效果。灌肠管2上并位于灌肠袋1与灌肠孔5之间设有流量控制器8,设置在灌肠管2上并位于灌肠袋1与灌肠孔5之间的流量控制器8使医护人员能够随时对灌肠管2内的灌肠流量进行控制,提高了本技术的实用性和便捷性,灌肠管2上并位于流量控制器8与灌肠孔5之间设有滴壶9。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灌肠包内的一次性灌肠袋1肛管材质较硬,内径较大对肠壁刺激大的问题,同时通过对灌肠管2材质的改进,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病人的舒适度。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将导丝3的一端依次穿过容置管4并设置在灌肠管2内,沿着直肠的解剖位置送入直肠规范位置内,保证通畅无阻后拔出导丝3。导丝3自身的硬度使灌肠管2在插入患者身体过程中具有更佳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同时通过材料更加柔软,直径更小的灌肠管2,避免发生灌对肠壁刺激大以及插管角度不当或粗暴插管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灌肠袋(1)、设置在灌肠袋(1)上的灌肠管(2)以及设置在灌肠管(2)内并与灌肠管(2)滑动连接的导丝(3),所述灌肠袋(1)的一端与灌肠管(2)连通,所述灌肠管(2)的上设有容置管(4),所述导丝(3)穿过容置管(4)并设置在灌肠管(2)内,所述灌肠管(2)采用的材料为硅胶且灌肠管(2)的直径为现有灌肠管直径的1/2至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灌肠袋(1)、设置在灌肠袋(1)上的灌肠管(2)以及设置在灌肠管(2)内并与灌肠管(2)滑动连接的导丝(3),所述灌肠袋(1)的一端与灌肠管(2)连通,所述灌肠管(2)的上设有容置管(4),所述导丝(3)穿过容置管(4)并设置在灌肠管(2)内,所述灌肠管(2)采用的材料为硅胶且灌肠管(2)的直径为现有灌肠管直径的1/2至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肠管(2)远离灌肠袋(1)的一端设有多组灌肠孔(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肠孔(5)沿灌肠管(2)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喜平胡雪莲黎阳萍罗大鸣
申请(专利权)人:资阳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