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姜灸盒。该隔姜灸盒包括无底部的棱台形盒体及盒盖,所述盒体一对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对称的透气孔,另一对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弹性带及固定所述弹性带的带钩,各个侧壁的下部设有用于固定大头针的针孔;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盒盖的底面均覆盖有防烧材料,所述盒盖的顶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嵌装有固定艾柱的艾柱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隔姜灸盒,结构设置合理,其能够将姜片固定在体表上以对穴位进行隔姜灸,提高传统隔姜灸法中生姜的功效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姜灸盒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隔姜灸盒。
技术介绍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致相同。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灸数壮。当艾柱燃尽,再换艾柱施灸。本法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痰饮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传统隔姜灸法是在腧穴皮肤上垫上一个姜片,置艾柱于姜片上点燃灸数壮。此操作方法存在一些缺点:第一,艾柱的制作耗时,艾柱的点燃、置换需要医护人员反复操作;第二,艾柱从上至下燃烧时火力渗透先小后大,对穴位的温热刺激不均匀;第三,艾柱艾灰易松散,容易掉落,腹部穴位的隔姜灸随着患者呼吸运动,姜片、艾柱牢固性更差,治疗过程烫伤事件发生的风险大,而且四肢的穴位很难开展隔姜灸治疗。目前市场上专门用于隔姜灸的器具极少,有的器具设置姜片与人体皮肤不能接触,不利于姜片热感的传导和渗透,降低了传统隔姜灸中生姜所发挥的功效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隔姜灸盒,结构设置合理,其能够将姜片固定在体表上以对穴位进行隔姜灸,提高传统隔姜灸法中生姜的功效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隔姜灸盒,包括无底部的棱台形盒体及盒盖,所述盒体一对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对称的透气孔,另一对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弹性带及固定所述弹性带的带钩,各个侧壁的下部设有用于固定大头针的针孔;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盒盖的底面均覆盖有防烧材料,所述盒盖的顶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嵌装有固定艾柱的艾柱夹。进一步的,所述盒体的顶端面设有若干磁铁,所述盒盖底面的防烧材料为与所述磁铁相吸的铁皮。进一步的,所述隔姜灸盒还包括一可嵌装在所述盒体内的储灰器,所述储灰器为具有底部的棱台形盒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储灰器的底部为双层镂空结构,侧壁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储灰器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耐高温磁铁,所述盒体内表面的防烧材料为与所述耐高温磁铁相吸的铁皮。进一步的,所述针孔设于距离所述盒体下边缘0.2~0.5cm处。进一步的,所述艾柱夹包括镶嵌在所述插孔的金属环及若干设于所述金属环上朝向所述盒盖底面伸出的夹臂。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和所述盒盖均使用木质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孔的直径为1.6cm,其离所述盒体底部的距离为3-3.5cm。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所述的隔姜灸盒,盒体无底部设计,方便置入姜片,并通过使用大头针穿过盒体侧壁下部的针孔对姜片进行固定,能够保证姜片与皮肤的充分接触,提高传统隔姜灸法中生姜的功效作用;其次,通过弹性带和带钩可以将隔姜灸盒固定在人体的躯干或四肢各部位,解决了以往多数情况下只能在腹部或背部做隔姜灸的缺陷,提高了治疗人员的活动自由度;再次,盒体内表面及盒盖底面覆盖有防烧材料,不仅可避免盒体和盒盖因灸条燃烧产生的高温损坏,也可降低艾灸过程中烫伤灼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隔姜灸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隔姜灸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隔姜灸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隔姜灸盒的储灰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隔姜灸盒腹部使用状态参考图。其中:1-盒体;11-透气孔;12-带钩;13-弹性带;14-针孔;15-磁铁;2-盒盖;21-插孔;22-艾柱夹;221-金属环;222-夹臂;3-储灰器;31-耐高温磁铁;4-姜片;5-腹部;6-艾条;7-大头针。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隔姜灸盒,其主要结构包括无底部的盒体1及盒盖2。盒体1呈棱台形,其底面的长度为7-9cm,宽度为6-8cm,顶面的长度为6-7cm,宽度为5-6cm,整体的高度为7.5-8cm,下大上小的结构有利于降低隔姜灸盒的重点,保证固定时更加平稳,不易倾覆。该盒体1的一对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对称的透气孔11,其直径为1.6cm,距离盒底的高度为3-3.5cm,用于排出艾条燃烧产生的烟雾。该透气孔11对称设置可形成气体的对流,使艾条的燃烧更加稳定。该盒体1的另一对相对的侧壁上则分别设有带钩12和弹性带13,弹性带13的长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以使其可绕过人体部位固定在带钩12上,从而将隔姜灸盒进行固定。优选地,该弹性带13为橡皮条带,其可以将端部直接缠绕在带钩上进行固定,也可以事先在橡皮条带上打上若干定位孔,从而将橡皮条带挂在带钩上进行固定。该盒体1的各个侧壁的下部设有用于固定大头针的针孔14,使用时,将大头针穿过针孔14后插进姜片内,可将姜片固定在盒体1内。进一步的,该针孔14设于距离盒体下边缘的0.2~0.5cm处,应防止因姜片厚度太小不能插到姜片内,保证姜片底面接触人体皮肤,保留传统隔姜灸的特点。该盒体1和该盒盖2均采用木质材料制成,既可保证隔姜灸盒的强度,又比较轻便,不容易对艾灸人员产生压迫感。该盒体1内表面和盒盖2底面均覆盖有防烧材料,以防止艾条燃烧产生的高温损坏盒体1及盒盖2。该盒体1和盒盖2采用分离式设置,方便清洁及安装艾条和姜片。进一步的,盒体1的顶端面设有若干磁铁15,盒盖2的防烧材料优选为铁皮,可保证盒盖2通过磁铁15吸附固定在盒体1上。该盒盖2的顶面中心设有插入艾条的插孔21,该插孔21内嵌装有固定艾条的艾柱夹22,可保证插入的艾条固定并灵活调节艾条的高度。具体地,该艾柱夹22包括镶嵌在插孔21内的金属环221及夹臂222,该夹壁222均匀分布在金属环221上并朝向盒盖2的底面伸出。作为一种可选配件,如图4所示,该隔姜灸盒还包括一储灰器3。该储灰器3为与盒体1相适配的但具有底部的棱台形盒状结构,以使其能够嵌装在盒体1内,其作用是承载艾条燃烧后的艾灰,进一步防止烫伤的发生;另一方面,常见艾灸盒内固定的挡灰网不方便清洗,长时间使用后陈旧艾灰沉积在挡灰网上,不利于艾条燃烧时的热力渗透到姜面上,而该储灰器3可移动可拆除,方便清洗,可以根据隔姜灸时不同的部位需要,灵活选择是否使用。进一步的,该储灰器3的底部为双层镂空结构的隔灰网,既可保证艾条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姜灸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无底部的棱台形盒体及盒盖,所述盒体一对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对称的透气孔,另一对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弹性带及固定所述弹性带的带钩,各个侧壁的下部设有用于固定大头针的针孔;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盒盖的底面均覆盖有防烧材料,所述盒盖的顶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嵌装有固定艾柱的艾柱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姜灸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无底部的棱台形盒体及盒盖,所述盒体一对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对称的透气孔,另一对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弹性带及固定所述弹性带的带钩,各个侧壁的下部设有用于固定大头针的针孔;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盒盖的底面均覆盖有防烧材料,所述盒盖的顶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嵌装有固定艾柱的艾柱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姜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顶端面设有若干磁铁,所述盒盖底面的防烧材料为与所述磁铁相吸的铁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姜灸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嵌装在所述盒体内的储灰器,所述储灰器为具有底部的棱台形盒状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姜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灰器的底部为双层镂空结构,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玉思,
申请(专利权)人:庞玉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