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环向自适应引流管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维内转进气道附面层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带环向自适应引流管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是各航空强国竞相争夺的航空航天技术战略制高点。各个世界强国均在加紧推进高超声速飞行的研制计划。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其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超燃冲压发动机区别于传统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在于压气部件的不同。传统的涡喷发动机需要借助压气机叶片对来流进行减速增压从而满足燃烧室对来流的状态要求,而超燃冲压发动机则是依靠超声速情况下进气道部件内的激波系对超声速/高超声速来流进行压缩,使其减速增压,从而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需求,因此,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也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重中之重。经过长期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构型包括二元进气道、轴对称进气道和侧压进气道。在这些构型之外,国内外学者还对一种具有较高的流量捕获系数与优良的气动性能的三维内收缩的进气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环向自适应引流管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以及环向自适应引流装置,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与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连接,连接处设置环向自适应引流装置;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具有腰形三维内转进气道进口型线与三维内转进气道肩部型线;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为等直径圆管具有圆形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出口型线;环向自适应引流装置为环形布局,包括中空的环向自适应引流管、圆柱形高压区气流入流管、圆柱形低压区气流出口管、圆形高压区气流入流口以及圆形低压区气流出流口,高压区气流入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环向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环向自适应引流管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以及环向自适应引流装置,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与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连接,连接处设置环向自适应引流装置;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具有腰形三维内转进气道进口型线与三维内转进气道肩部型线;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为等直径圆管具有圆形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出口型线;环向自适应引流装置为环形布局,包括中空的环向自适应引流管、圆柱形高压区气流入流管、圆柱形低压区气流出口管、圆形高压区气流入流口以及圆形低压区气流出流口,高压区气流入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环向自适应引流管和高压区气流入流口,低压区气流出口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环向自适应引流管和低压区气流出流口,高压区气流入流口位于三维内转进气道肩部型线下游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反射激波后隔离段内,低压区气流出流口位于三维内转进气道肩部型线上游的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内,所述高压区气流入流口通过高压区气流入流管、环向自适应引流管和低压区气流出口管与低压区气流出流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环向自适应引流管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其特征在于,高压区气流入流管与水平方向夹角小于45°,采用顺流向的布置形式有利于高压气流的流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环向自适应引流管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其特征在于,低压区气流出口管与水平方向夹角大于135°,采用逆流向的布置形式能够抑制三维内转进气道等熵压缩型面内的气流流入,并提高气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怡庆,韩美东,李光昱,赖梦琪,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航空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