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85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包括担架主杆,所述担架主杆之间固定设置有帆布,所述帆布下方设置有折叠杆,所述折叠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均与担架主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铰接,所述担架主杆底部两端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担架主杆上铰接有折叠滑竿,所述折叠滑竿移动端设置于滑槽内,所述支撑杆底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腔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支撑杆底部设置有支撑支杆,所述支撑支杆顶端嵌入连接槽内与减震弹簧连接,方便人们将担架携带至急诊患者所在地,并快速的将担架搭建成形,便于将急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减轻了医师的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急诊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室是针对突发病症或者严重外伤的患者进行诊治,急诊室内的患者一般行动不能自理,遇到急诊病人的时候,一般需要用担架将病人抬到救护车上,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担架主要由担架杆和挡布构成,架杆和帆布为一体制作,占用空间比较大,存放麻烦,给医务后勤人员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方便人们将担架携带至急诊患者所在地,并快速的将担架搭建成形,便于将急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减轻了医师的工作难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包括担架主杆,所述担架主杆之间固定设置有帆布,所述帆布下方设置有折叠杆,所述折叠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均与担架主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铰接,所述担架主杆底部两端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担架主杆上铰接有折叠滑竿,所述折叠滑竿移动端设置于滑槽内,所述支撑杆底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腔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支撑杆底部设置有支撑支杆,所述支撑支杆顶端嵌入连接槽内与减震弹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担架主杆上固定设置有固定绑带,且所述固定绑带上设置有魔术贴。进一步的,所述担架主杆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手握杆,且所述手握杆外侧设置有防滑纹理。进一步的,所述帆布顶部一端固定设置有头枕,所述帆布底部与折叠杆相对应位置固定设置有防护海绵垫。进一步的,所述帆布的长度大于折叠杆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连接处均设置有锁紧螺栓。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支杆底部固定设置有摩擦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折叠杆,折叠杆可以进行收缩,从而使得两侧的担架主杆相互靠拢,从而方便担架的携带运输,在使用时将折叠杆展开后固定,即可将担架撑起,同时折叠杆也对患者起到支撑作用;2、通过设置支撑杆,在支撑杆收起时不会占用空间,在使用时,将支撑杆翻折与担架主杆垂直,既可对担架主体进行支撑,可以快速的将担架搭建而成,便于将急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3、通过设置减震弹簧,将急诊患者放在担架上时,可以有效减小其冲击力,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的折叠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担架主杆;2、帆布;3、折叠杆;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支撑杆;7、滑槽;8、折叠滑竿;9、连接槽;10、减震弹簧;11、支撑支杆;12、固定绑带;13、手握杆;14、头枕;15、锁紧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包括担架主杆1,所述担架主杆1之间固定设置有帆布2,所述帆布2下方设置有折叠杆3,所述折叠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且所述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均与担架主杆1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5铰接,折叠杆3可以进行收缩,从而使得两侧的担架主杆1相互靠拢,从而方便担架的携带运输,在使用时将折叠杆3展开后固定,即可将担架撑起,同时折叠杆3也对患者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担架主杆1底部两端铰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上开设有滑槽7,所述担架主杆1上铰接有折叠滑竿8,所述折叠滑竿8移动端设置于滑槽7内,在支撑杆6收起时不会占用空间,在使用时,将支撑杆6翻折与担架主杆1垂直,既可对担架主体进行支撑,可以快速的将担架搭建而成,便于将急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所述支撑杆6底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连接槽9内腔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10,所述支撑杆6底部设置有支撑支杆11,所述支撑支杆11顶端嵌入连接槽9内与减震弹簧10连接,将急诊患者放在担架上时,减震弹簧10可以有效减小其冲击力,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更具体而言,所述担架主杆1上固定设置有固定绑带12,且所述固定绑带12上设置有魔术贴,可以将患者固定在担架上,避免在移动时偏移,所述担架主杆1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手握杆13,且所述手握杆13外侧设置有防滑纹理,方便人们抬起,避免在走动时手滑,所述帆布2顶部一端固定设置有头枕14,所述帆布2底部与折叠杆3相对应位置固定设置有防护海绵垫,增加患者躺在担架上的舒适感,所述帆布2的长度大于折叠杆3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5连接处均设置有锁紧螺栓15,所述支撑支杆11底部固定设置有摩擦垫。实施例2如图3所示,所述折叠滑竿8移动端固定设置有滑轴,且滑轴位于滑槽7内,且滑轴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栓,便于将折叠滑竿8机箱固定,使得支撑杆6更加稳定。本技术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担架主杆1向两侧拉伸,从而使得折叠杆3被撑开固定,将支撑杆6翻折与担架主杆1垂直,在通过锁紧螺栓将折叠滑竿8固定在滑槽7内,既可对担架主体1进行支撑,快速将担架搭建而成,将急诊患者放在担架上时,减震弹簧10可以有效减小其冲击力,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便于将急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使用后,将支撑杆3、折叠杆6收起,从而使得两侧的担架主杆1相互靠拢,不会占用空间,方便担架的携带运输。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包括担架主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主杆(1)之间固定设置有帆布(2),所述帆布(2)下方设置有折叠杆(3),所述折叠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且所述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均与担架主杆(1)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5)铰接,所述担架主杆(1)底部两端铰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上开设有滑槽(7),所述担架主杆(1)上铰接有折叠滑竿(8),所述折叠滑竿(8)移动端设置于滑槽(7)内,所述支撑杆(6)底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连接槽(9)内腔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10),所述支撑杆(6)底部设置有支撑支杆(11),所述支撑支杆(11)顶端嵌入连接槽(9)内与减震弹簧(1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包括担架主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主杆(1)之间固定设置有帆布(2),所述帆布(2)下方设置有折叠杆(3),所述折叠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且所述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均与担架主杆(1)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5)铰接,所述担架主杆(1)底部两端铰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上开设有滑槽(7),所述担架主杆(1)上铰接有折叠滑竿(8),所述折叠滑竿(8)移动端设置于滑槽(7)内,所述支撑杆(6)底端开设有连接槽(9),所述连接槽(9)内腔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10),所述支撑杆(6)底部设置有支撑支杆(11),所述支撑支杆(11)顶端嵌入连接槽(9)内与减震弹簧(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急诊护理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颖杨茂琼任玉娟
申请(专利权)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