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一军专利>正文

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361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两股气体在两组隔离的通道中流动而不相互混合,通过溶液在两个通道间的循环,实现两股气流的热质交换,或者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只有一组通道有布液,溶液通过壁面渗透到另一组通道中,与通道中的气体实现热质交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如今,随着房间封闭性越来越强,全热回收装置变得越来越常见。通常有两种回收方式,显热回收和全热回收,以板式换热器为例,根据换热板材料的不同,如果只传递显热,那么这种通风设备称为热(显热)回收通风设备(HRV),如果既能传递显热,又能传递潜热,即同时伴有质(湿)交换,那么这种通风设备称为能量(全热)回收通风设备(ERV)。如铝质材料,它可以传递热却不可以传湿,因此由铝制的可称为HRV;而纸质材料,可以传递一些显热,此外,还可以通过湿的传递来进行潜热交换,因此纸制的可称为ERV。但是由于纸的热导率要比金属的低,传热能力不高,单位面积换热量太小,会使得需要的换热面积过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廉价,传热效率高的材料,全热回收器,通常所用的是一种高级工程树脂复合材料,它是一种发展了30多年、专门为能量回收通风设备制造的材料,它具有高传热能力、中等的传湿能力等许多优点。全热式回收转轮也是一种高效的全热回收装置,转轮被安装在通风或空调设备的新风和回风侧之间。新风吹过转轮的一半,同时,回风通过转轮的另一半。转轮在新风中被加热加湿,新风被冷却去湿,然后又在回风中被冷却加湿,回风被加热加湿,如此循环,新风中的热量和湿度就被转移到了回风中,新风得到了预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及装置。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它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两股气体在两组隔离的通道中流动而不相互混合,通过溶液在两个通道间的循环,实现两股气流的热质交换,或者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只有一组通道有布液,溶液通过壁面渗透到另一组通道中,与通道中的气体实现热质交换。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装置换热板平行竖直排列,板间形成通道。前端间隔上、下封闭,后端间隔下、上封闭。一股气流从前端下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入,从后端上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出;另一股气流从前端上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入,从后端下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出,换热板下设溶液槽,溶液泵进液管与出液管分别与溶液槽、换热板上端相接。本专利技术可以采用多组不同温度和浓度的溶液代替单一状态的溶液,有利于增大传热传质的动力,更接近理想的逆流传热传质,提高全热回收的效率。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气体和液体之间可以采用叉流的方式,来实现气液间的传热传质,也可以采用正交叉逆流、斜交叉逆流方式来进行传热传质,亦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进行传热传质。附图说明图1是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2是多级的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装置示意3是多级的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装置性能对比4是渗透型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装置结构示意5是全热回收器中溶液和气体间不同的传热传质方式图具体实施方式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器换热板3平行竖直排列,板间形成通道。前端间隔上、下封闭,后端间隔下、上封闭。一股气流1从前端下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入,从后端上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出;另一股气流2从前端上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入,从后端下部未封闭的通道口流出,换热板下设溶液槽5,溶液泵(4)进液管与出液管分别与溶液槽4、换热板3上端相接。气体和液体之间是采用正交叉逆流21或者斜交叉逆流22方式进行热质交换。本专利技术采用多个全热回收单元组成多级结构,每个全热回收单元中的溶液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浓度。换热板材料也采用可渗透性材料,一组通道有布液,溶液通过壁面渗透到另一组通道中,实现两股气流的质交换。将新风采用压风引入,回风采用抽风引入。由于新风是正压,回风是负压,当溶液从回风通道通过换热板渗透到新风通道时,两个通道间的压差,确保高风速的新风在流动时不会将壁面的液体载入而产生载液现象。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器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两股气体在两组隔离的通道中流动而不相互混合,通过溶液在两个通道间的循环,实现两股气流的热质交换。或者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只有一组通道有布液,溶液通过壁面渗透到另一组通道中,与通道中的气体实现热质交换。如图1所示,1,2为两股逆流的气流,3是换热板,4是溶液泵,5是溶液槽。换热板平行竖直排列,前端如图所示间隔封闭,回收器下面用溶液槽水封,溶液从上端流下,在上表面上形成了一层液膜,使得气体不会从上端流出。一股气流1从下端流入,另一侧的上端流出,另一股气流2从上端流出,另一侧的下端流入,这样两股气流就形成了逆流换热。换热板可采用平表面,也可以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流道形式,亦可采用其他流道形式。我们可假设1为室外新风,2为室内回风,溶液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介于两股气流之间。当溶液与室外新风接触时,由于新风的温度比溶液的温度高,水蒸气的分压力比溶液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高,因此溶液吸收了新风中的水分,同时温度升高,浓度降低,水蒸气分压力升高,新风被冷却去湿;当溶液与室内回风接触时,由于回风的温度比溶液的温度低,水蒸气的分压力比溶液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低,因此溶液向回风中释放水分,同时温度降低,浓度升高,水蒸气分压力降低,回风被加热加湿。溶液流过换热器后,滴入溶液槽,由溶液泵引出,再从换热器上端喷淋下来。如图2所示,6,7表示是两股逆流的气流,6’和7’表示是气流6,7经过全热交换以后的气流,8为换热器,9为溶液槽,10为溶液泵,11隔板,12为气流通道,13为溶液。图中是用三个(亦可以采用多个)如图1中的回收器组成的一种多级结构,三个液槽中分别装有温度和湿度不相同的三组溶液。各换热器之间用隔板隔开,形成两个气流通道,使得两股气流流过时不相互混合。如图3所示,用14,15表示图2中的气流6,7的状态,14’和15’表示气流6,7经过全热交换以后的状态,A、B、C表示图2中三组温度和浓度不同的溶液I,II,III的状态。在T-x图和P-x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流6经过除湿降温,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由状态14变化到状态14’,气流7经过加热加湿,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由状态15变化到状态15’,如果采用单一状态的溶液(图1的方法),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变化由虚线表示,可以看出其传热传质的动力将不断变小,如果我们采用多级结构,用多组温度和浓度不同的溶液来代替单一状态的溶液,可以看出其传热传质的动力将比采用单一状态的溶液大得多,更加接近理想的逆流传热传质状态。其中,温度大小为溶液A>溶液B>溶液C浓度大小为溶液A<溶液B<溶液C,其状态分布可以从溶液的水蒸气分压力-浓度图中看出。如图4所示,它是基于图1中的装置所进行的改造,其换热板材料采用可渗透性材料。16,17为两股逆流的气流,18为换热板,19是溶液,20是溶液槽。我们可以假设16为室外新风,17为室内回风。将新风采用压风引入,回风采用抽风引入。由于新风是正压,回风是负压,当溶液从回风通道通过换热板渗透到新风通道时,压差使得高风速的新风在流动时,不会把渗透过来的溶液带走产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如图5所示,,气体和液体之间可以采用正交叉逆流(21)或者斜交叉逆流(22)方式进行热质交换。权利要求1.一种间壁式溶液媒介型全热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两股气体在两组隔离的通道中流动而不相互混合,通过溶液在两个通道间的循环,实现两股气流的热质交换,或者具有两组相互隔离的通道,只有一组通道有布液,溶液通过壁面渗透到另一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一军沃尔特·阿尔伯斯周登利叶立英丁胜华
申请(专利权)人:袁一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