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预定建筑区域的单位面积上沿其外围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柱体;(b)提供多个预铸梁柱结构,其各者具有多层式楼高度的柱结构及在每一层楼的高度处具有大致为所述预定间隔的一半长度的梁结构;(c)安装所述预铸梁柱结构至所述柱体上,使得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彼此对齐;及(d)连接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筑建筑物结构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快速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
技术介绍
快速建构高质量的建筑物,长久以来是建筑及营造产业所追寻的目标。在众多的施工方法中,预铸工法因具有质量优异、施工安全迅速、营建成本经济合理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各种建筑及营造工程中。预铸工法是于预铸厂或工地外围,以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及模块化的模具,制作钢筋结构,例如钢筋笼,构筑模板并浇置混凝土,快速大量生产高精密度且高质量均一性的柱体、梁体、板体等的结构体构件。随后,于工地现场中通过精确的搬运管理及组装作业,将生产完成的结构体构件于工地现场组合。由此,工地中的工作量可以降至最低、减少人力及施工时间,进而缩短工期。此外,这种施工法还可减少或避免鹰架施工,大幅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常规预铸工法是以逐层方式向上建构结构体,需先完成最低一层楼的楼层结构,包括完成所有梁、柱及楼层板等结构,随后再往上逐层施工,在施工速度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以进一步满足业界的需求。有鉴于此,发展出可以快速构筑多层式楼的结构,以进一步加快施工速度,实为产业界所长久企盼。
技术实现思路
缘是,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预定建筑区域的单位面积上沿其外围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柱体;(b)提供多个预铸梁柱结构,其各者具有多层式楼高度的柱结构及在每一层楼的高度处具有大致为所述预定间隔的一半长度的梁结构;(c)安装所述预铸梁柱结构至所述柱体上,使得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彼此对齐;及(d)连接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施工流程图;图2A至图2E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不同施工阶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包含钢梁的第一预铸梁柱结构;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包含钢梁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图4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采用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预铸梁柱结构;图4B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采用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图5A至图5F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不同施工阶段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预铸楼板结构的示意图;图7A至图7F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显示预铸楼板结构在不同吊装阶段的侧视图;图8A为图7A所示实施例的最低楼层的俯视示意图;图8B为图7A所示实施例的最低楼层以外楼层在未安装承托部件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包含钢梁的预铸梁柱结构安装承托部件的示意图;以及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采用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预铸梁柱结构安装承托部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清楚了解本创作的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创作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故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布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创作的权利要求书。请参考图1及图2A至图2E。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施工流程图。图2A至图2E为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不同施工阶段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实施例的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如图2A所示,在预定建筑区域的单位面积A上沿其外围以预定间隔L1设置柱体1,使柱体1分布于单位面积A的角落及边上。柱体1具有多条钢筋从柱体1的顶面11向上延伸形成多个连接筋12,用以连接预铸梁柱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柱体1可为预铸柱结构或现场浇置完成的混凝土柱体。步骤(b),如图2B所示,提供预铸梁柱结构2,其具有多层式楼高度的柱结构21及在每一层楼的高度H1、H2、H3处具有大致为预定间隔L1的一半长度的梁结构22,以作为所述多层楼建筑物的承重结构。预铸梁柱结构2的柱结构2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预铸梁柱结构2的梁结构22为钢骨结构。预铸梁柱结构2可分为第一预铸梁柱结构2A及第二预铸梁柱结构2B。如图3A所示,在每一层楼的高度H1-H3处,第一预铸梁柱结构2A在柱结构21的相邻两面设有大致呈正交的梁结构22,使梁结构22彼此形成L字形结构,而适于将第一预铸梁柱结构安装于单位面积A的角落的柱体1上。如图3B所示,在每一层楼的高度H1-H3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2B在柱结构21的相对两面设有大致呈对齐的梁结构22,使柱结构21两侧的梁结构22彼此形成长形结构,而适于将第二预铸梁柱结构安装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的柱体1上。请参见图3A及图3B,预铸梁柱结构2的柱结构21的底面211具有多个长槽212,对应于柱体1的顶面11突伸的连接筋12。在本实施例中,预铸梁柱结构2的长度约为14至15米,即三层楼的高度。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长度。本实施例的15米长度或其它实施例的较短长度,例如10米左右的长度,是为在运送预铸梁柱结构2时,符合一般卡车或拖板车关于载物长度的法规。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预铸梁柱结构2可为在工地附近施作,在此情况下其长度可依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可为18米、20米或更长。步骤(c),如图2C所示,安装预铸梁柱结构2至柱体1上,使得相邻位置的预铸梁柱结构2的梁结构22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对齐。在安装的过程中,将预铸梁柱结构2的柱结构21的底面211的长槽212(如图3A及3B所示)套接至柱体1的顶面11突伸的连接筋12。如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预铸梁柱结构2的第一预铸梁柱结构2A安装于单位面积A的角落的柱体1上,而预铸梁柱结构2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2B安装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第一位置P1(在边上且相邻于角落的柱体1)或边上第二位置P2(在边上但非相邻于角落的柱体1)的柱体1上,使得位于角落的第一预铸梁柱结构2A的梁结构22与位于边上第一位置P1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2B的梁结构22在梁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对齐,而位于边上第二位置P2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2B的梁结构22与位于边上第一位置P1的第二预铸梁柱结构2B的梁结构22在梁的长度方向上对齐。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位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的柱体1的数量可依需求调整,例如:可仅具有位于单位面积A的角落的柱体1,而不具有任何位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的柱体1,或是具有位于单位面积A的角落的柱体1及仅具有位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第一位置P1的柱体1,甚或是具有位于单位面积A的角落的柱体1及位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第一位置P1的柱体1及具有多个位于单位面积A的边上第二位置P2的柱体1。步骤(d),如图2D及图2E所示,连接相邻位置的预铸梁柱结构2的梁结构22,提供具有多个穿孔232的接合板23,附接接合板23的两端部231分别至相邻预铸梁柱结构2的对应梁结构22的自由端221,以固定螺栓233栓入接合板23两端部231的多个穿孔232与相邻预铸梁柱结构2的对应梁结构22的自由端221的多个连接孔222,以透过接合板23将相邻预铸梁柱结构2的梁结构22固定连接。具体地说,将接合板23的两端部231分别附接至位于角落的第一预铸梁柱结构2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a)在预定建筑区域的单位面积上沿其外围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柱体;/n(b)提供多个预铸梁柱结构,其各者具有多层式楼高度的柱结构及在每一层楼的高度处具有大致为所述预定间隔的一半长度的梁结构;/n(c)安装所述预铸梁柱结构至所述柱体上,使得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彼此对齐;/n(d)连接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筑多层式楼的建筑物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预定建筑区域的单位面积上沿其外围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柱体;
(b)提供多个预铸梁柱结构,其各者具有多层式楼高度的柱结构及在每一层楼的高度处具有大致为所述预定间隔的一半长度的梁结构;
(c)安装所述预铸梁柱结构至所述柱体上,使得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彼此对齐;
(d)连接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中的所述柱体各者的顶面突伸有多个连接筋,步骤(b)中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各者的底面具有多个长槽,且步骤(c)包括将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底面的所述长槽套接至所述柱体的顶面突伸的所述连接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柱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为钢骨结构且设有多个连接孔于其自由端,且步骤(d)包括:提供具有多个穿孔的接合板,附接所述接合板的两端部分别至相邻预铸梁柱结构的对应梁结构的自由端,并以固定螺栓栓入所述接合板两端的所述穿孔与所述相邻预铸梁柱结构的对应梁结构的自由端的所述连接孔,以透过所述接合板将相邻预铸梁柱结构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柱结构及梁结构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具有多个梁筋突伸于梁结构的自由端,且步骤(b)包括:套设多个箍筋于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的所述梁筋上,套设多个钢筋续接器于对应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的所述梁筋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c)包括:将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的所述梁筋大致对准,其中步骤(d)包括:移动所述钢筋续接器以使得所述钢筋续接器的两端分别衔接相邻位置的所述预铸梁柱结构的梁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衍樑,王瑞祯,黄文骏,
申请(专利权)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