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3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包括屋面层、防水层、蓄水层和防护网层;屋面层上设有用于排放雨水的屋面雨水口;防水层设于屋面层上,用于防止水下渗至屋面层;蓄水层设于防水层上,蓄水层内设有引流通道,引流通道与屋面雨水口连通,用于实现超过蓄水层的蓄水能力溢流雨水的收集排放;防护网层设于蓄水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适用于高密度开发的高层建筑塔楼屋顶的建设,能够在保证高层建筑塔楼屋顶排水安全的同时实现对屋面径流的控制,突破了现有绿色屋顶进行屋面雨水径流管理措施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与海绵建设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土地资源匮乏和生态状况等现实问题的日益严峻,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不断增大,屋面覆盖率和建筑高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为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其中对屋面雨水径流的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常见的屋面雨水管理措施为绿色屋顶,但由于绿色屋顶对建筑承重能力、植物覆土及防风性等有一定要求,仅适合在低层建筑及建筑裙房屋顶建设。因此,急需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开发的高层建筑塔楼屋顶的屋面雨水管理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其适用于高密度开发的高层建筑塔楼屋顶的建设,能够在保证高层建筑塔楼屋顶排水安全的同时实现对屋面雨水径流的控制。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包括:屋面层,所述屋面层上设有屋面雨水口,用于排放雨水;防水层,所述防水层设于所述屋面层上,用于防止水下渗至所述屋面层;蓄水层,所述蓄水层设于所述防水层上;所述蓄水层内设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与所述屋面雨水口连通,用于实现超过所述蓄水层的蓄水能力溢流雨水的收集排放;防护网层,所述防护网层设于所述蓄水层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屋顶结构中通过蓄水层的设置可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滞蓄;通过在蓄水层和屋面层之间设置防水层,可以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到建筑主体,损坏建筑主体;通过在蓄水层上设置防护网层,可稳固防护蓄水层;通过在蓄水层内设置引流通道,超过蓄水层的蓄水能力溢流出的雨水可进入引流通道通过屋面雨水口及时排出。综上,通过以上蓄水层和排水系统的合理结合,可在保障高层建筑塔楼屋顶排水安全的同时实现对屋面径流的控制,突破现有绿地屋顶进行屋面雨水径流管理措施的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引流通道为引流渠,所述引流渠将所述蓄水层划分为若干蓄水模块。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引流渠的底部平齐或低于所述蓄水层的底部,所述引流渠的顶部平齐或高于所述防护网层的顶部。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引流渠的侧壁为金属隔板。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引流渠呈纵横交错排布。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引流渠包括引流干渠和引流支渠,所述引流支渠连通所述引流干渠,所述引流干渠与所述屋面雨水口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蓄水层由轻质多孔颗粒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轻质多孔颗粒为轻质多孔陶粒和/或多孔碎石。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防护网层的网眼小于所述轻质多孔颗粒的粒径2~5mm。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所述防水层为所述防水层为柔性卷材防水层、涂膜防水层、刚性金属防水层中的至少一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参照图1至图4,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图2至图4分别为图1沿A-A方向、B-B方向和C-C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包括屋面层100、防水层200、蓄水层300和防护网层400;屋面层100上设有用于排放雨水的屋面雨水口600;防水层200设于屋面层100上,用于防止水下渗至屋面层100;蓄水层300设于防水层200上,蓄水层300内设有引流通道500,引流通道500与屋面雨水口600连通,用于实现超过蓄水层300的蓄水能力溢流雨水的收集排放;防护网层400设于蓄水层300上。屋面层100一般设于房屋的顶部,由女儿墙700支撑固定。屋面层100可为水平屋面层,也可为倾斜屋面层。例如,对于纵截面呈倒V字型结构的屋顶,屋面层100呈倾斜结构。此外,也可根据需求将屋面层100设计呈波浪形或其他形状结构。防水层200设于屋面层100上,具体位于屋面层100和蓄水层300之间,用于防止水下渗至建筑内部,对建筑内部造成损坏。防水层200可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采用柔性卷材防水层、涂膜防水层、刚性金属防水层等多种形式,具体可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方式,并且防水层200可为一层或采用多层结合防护。防水层200具体可采用聚氯乙烯防水卷材、高密度聚乙烯防水卷材、油毡防水卷材等柔性卷材防水层,也可采用聚氨酯涂膜、硅橡胶涂膜等涂膜防水层,此外,还可采用镀锌金属板、铝镁锰合金板等刚性金属防水层。在施工过程中需进行防水检测并及时补漏,必要时可以进行多次防水处理。在本实施例中,蓄水层300由轻质多孔颗粒构成,具体可采用轻质多孔陶粒和/或多孔碎石,例如粉煤灰陶粒、淤泥陶粒、轻质页岩陶粒、多孔珍珠岩颗粒、多孔玄武岩颗粒等轻质、多孔、安全稳定的材料颗粒,一般采用粒径为10~35mm的颗粒。轻质多孔颗粒之间宜预定一定的空隙,以为屋面提供储水空间,滞留雨水;轻质多孔颗粒之间的空隙率一般为20%-45%;另外,轻质多孔颗粒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孔隙,可用于实现对雨水的初步净化,削减径流污染;并且通过采用轻质多孔颗粒填充制备蓄水层300,层体结构质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屋面层,所述屋面层上设有屋面雨水口,用于排放雨水;/n防水层,所述防水层设于所述屋面层上,用于防止水下渗至所述屋面层;/n蓄水层,所述蓄水层设于所述防水层上;所述蓄水层内设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与所述屋面雨水口连通,用于实现超过所述蓄水层的蓄水能力溢流雨水的收集排放;/n防护网层,所述防护网层设于所述蓄水层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318 CN 2020101897306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屋面层,所述屋面层上设有屋面雨水口,用于排放雨水;
防水层,所述防水层设于所述屋面层上,用于防止水下渗至所述屋面层;
蓄水层,所述蓄水层设于所述防水层上;所述蓄水层内设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与所述屋面雨水口连通,用于实现超过所述蓄水层的蓄水能力溢流雨水的收集排放;
防护网层,所述防护网层设于所述蓄水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为引流渠,所述引流渠将所述蓄水层划分为若干蓄水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渠的底部平齐或低于所述蓄水层的底部,所述引流渠的顶部平齐或高于所述防护网层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露张亮李亚汤钟丁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