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06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梁体发生位移后,不能自动复位问题的缺陷;具有钢丝绳位于阻尼器内部,阻尼器为钢丝绳的天然保护套,无需另外设置任何防护措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建筑结构中钢构件使用的阻尼器
,更加具体地是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
技术介绍
传统粘滞阻尼器活塞可以在缸体内做直线往复运动,活塞上开有阻尼小孔。当活塞杆在结构变形作用下推动活塞与缸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活塞的往复运动带动内部介质的流动,分子之间产生内摩擦力,进而转换成热能;另外内部流体与固态缸体表面的摩擦力转换成热能,这样将地震能转化为分子热能,进而产生阻尼效果,达到耗能的目的。传统粘滞阻尼器的阻尼力F=CVα,F-阻尼器产生的阻尼力,V-结构相对速度,C-阻尼系数,α-速度指数。在结构发生相对运动时,粘滞阻尼器会产生相对应的阻尼力,阻尼力会使得结构的速度逐渐减小,直到速度为零,从而有效减少结构的总位移量。但随着结构速度逐渐减小,阻尼器的阻尼力也逐渐减小,结构速度为零时,阻尼器的阻尼力也相应减小为零,而此时往往连接阻尼器的两个结构构件之间已经发生了一定的相对变形,而这一变形为不可恢复的变形。在建筑结构中这一不可恢复的变形,往往会造成结构不再对称,造成结构长时间偏离中心位置,由此产生附加内力,甚至长时间的变形还会影响到一些构件的耐久性。现有专利:一种旧桥抗震改造用自恢复阻尼器申请号:201420603754.1;目前有些结构使用的自恢复阻尼器皆为在阻尼器内设置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使得阻尼器产生自恢复力,但内置弹簧阻尼器在反复变化的温度荷载下,会产生反复变化的内力,从而使得内置弹簧阻尼器的耐久性大打折扣。因此,急需一种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它包括阻尼器和位于阻尼器内部设置的钢丝绳;所述的阻尼器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与活塞杆浇筑连为一体,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浇筑连为一体;上下外壁的左端设置有头部和封口,上下所述的外壁之间设置有油腔,所述的油腔内设置有两个可做左右冲程的活塞,每个所述的活塞内设置有呈圆形的油孔;所述的活塞杆一端穿过经由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伸入并依次贯穿活塞且伸入至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中;位于左端设置的球型铰座上套设有钢丝绳,所述的末端马蹄铁、活塞杆和位于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上均预留了钢丝绳预留孔,所述的钢丝绳依次贯穿左端设置的末端马蹄铁、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活塞杆、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以及右端设置的末端马蹄铁直至套设在右端设置的所述的钢丝绳的另一端套设在位于右端设置的球型铰座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钢梁和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之间设置有左右对称两个阻尼器,两个所述的阻尼器位于所述的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的阻尼器的上端通过主梁上阻尼器连接锚固块与钢梁固定,下端通过桥墩上阻尼器连接锚固块与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固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末端马蹄铁、头部和封口和活塞杆均采用钢构件制作而成,所述的钢丝绳可采用平行钢丝束制作而成。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在阻尼器上加设钢丝绳使得连接阻尼器的构件由于地震、风、车辆行驶等荷载产生相对位移时,立即产生弹性回复力KX,弹性回复力使得构件能够快速复原的最初的理想位置,避免了因为结构位移导致的不对称、偏心、长时间变形等不利问题的发生,改善了结构的受力状态,并提高了结构的耐久性。2、本专利技术中由于阻尼器放置在全桥结构纵向对称中心位置处的桥墩位置处,连接构件为钢构件,钢构件和钢丝绳均为钢质材料,热膨胀系数相等,在温度作用下,钢构件和钢丝绳在升温时的伸长量或着在降温时缩短量大小相同,因此,在温度作用下阻尼器不产生任何附加作用力,这样主体结构就不会因为外界环境反复升降温产生反复变化的内力而增加结构负担,同样阻尼器也不会因为外界环境反复升降温产生反复变化的内力,从而增加了阻尼器的耐久性。3、本专利技术中的钢丝绳位于阻尼器内部,阻尼器为钢丝绳的天然保护套,将钢丝绳与外界污染物隔离,无需另外专门设置任何钢丝绳防护措施,避免了钢丝绳的定期防护工作,并有效的保护了钢丝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桥梁结构中阻尼器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为阻尼器构造示意图。图中:钢梁1、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2、主梁上阻尼器连接锚固块3、桥墩上阻尼器连接锚固块4、阻尼器5、球型铰座5.1、活塞杆5.2、头部和封口5.3、活塞5.4、油孔5.5、油腔5.6、外壁5.7、末端马蹄铁5.8、钢丝绳预留孔5.9、钢丝绳5.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所示: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上下外壁5.7的左端设置有头部和封口5.3,上下所述的外壁5.7之间设置有油腔5.6,所述的油腔5.6内设置有两个可做左右冲程的活塞5.4,每个所述的活塞5.4内设置有呈圆形的油孔5;所述的活塞杆5.2一端穿过经由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伸入并依次贯穿活塞5.4且伸入至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中;位于左端设置的球型铰座5.1上套设有钢丝绳5.10,所述的末端马蹄铁5.8、活塞杆5.2和位于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上均预留了钢丝绳预留孔5.9,所述的钢丝绳5.10依次贯穿左端设置的末端马蹄铁5.8、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活塞杆5.2、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以及右端设置的末端马蹄铁5.8直至套设在右端设置的所述的钢丝绳5.10的另一端套设在位于右端设置的球型铰座5.1上。在钢梁1和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2之间设置有左右对称两个阻尼器5,两个所述的阻尼器5位于所述的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2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的阻尼器5的上端通过主梁上阻尼器连接锚固块3与钢梁1固定,下端通过桥墩上阻尼器连接锚固块4与梁跨对称中心处桥墩2固定。由于桥墩2位置为主梁的对称中心,那么在外界环境升降温时,钢梁1便以此位置为中心点向两边伸缩,钢丝绳5.10也随着外界温度变化以此桥墩2位置为中心向两边伸缩,由于钢梁1和钢丝绳5.10在升降温相同时伸缩量完全相同,所以两者可以自由伸缩,两者互不约束,在温度荷载下,阻尼器不会对结构造成附加内力,结构也不会对阻尼器产生内力,即温度变化不会对结构和阻尼器造成负担。所述的末端马蹄铁5.8、头部和封口5.3和活塞杆5.2均采用钢构件制作而成,所述的钢丝绳5.10可采用钢丝绳,也可以采用平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n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n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n上下外壁(5.7)的左端设置有头部和封口(5.3),上下所述的外壁(5.7)之间设置有油腔(5.6),所述的油腔(5.6)内设置有两个可做左右冲程的活塞(5.4),每个所述的活塞(5.4)内设置有呈圆形的油孔(5);/n所述的活塞杆(5.2)一端穿过经由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伸入并依次贯穿活塞(5.4)且伸入至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中;/n位于左端设置的球型铰座(5.1)上套设有钢丝绳(5.10),所述的末端马蹄铁(5.8)、活塞杆(5.2)和位于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上均预留了钢丝绳预留孔(5.9),/n所述的钢丝绳(5.10)依次贯穿左端设置的末端马蹄铁(5.8)、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活塞杆(5.2)、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以及右端设置的末端马蹄铁(5.8)直至套设在右端设置的/n所述的钢丝绳(5.10)的另一端套设在位于右端设置的球型铰座(5.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
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
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
上下外壁(5.7)的左端设置有头部和封口(5.3),上下所述的外壁(5.7)之间设置有油腔(5.6),所述的油腔(5.6)内设置有两个可做左右冲程的活塞(5.4),每个所述的活塞(5.4)内设置有呈圆形的油孔(5);
所述的活塞杆(5.2)一端穿过经由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伸入并依次贯穿活塞(5.4)且伸入至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中;
位于左端设置的球型铰座(5.1)上套设有钢丝绳(5.10),所述的末端马蹄铁(5.8)、活塞杆(5.2)和位于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上均预留了钢丝绳预留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