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06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梁体发生位移后,不能自动复位问题的缺陷;具有钢丝绳位于阻尼器内部,阻尼器为钢丝绳的天然保护套,无需另外设置任何防护措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建筑结构中钢构件使用的阻尼器
,更加具体地是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
技术介绍
传统粘滞阻尼器活塞可以在缸体内做直线往复运动,活塞上开有阻尼小孔。当活塞杆在结构变形作用下推动活塞与缸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活塞的往复运动带动内部介质的流动,分子之间产生内摩擦力,进而转换成热能;另外内部流体与固态缸体表面的摩擦力转换成热能,这样将地震能转化为分子热能,进而产生阻尼效果,达到耗能的目的。传统粘滞阻尼器的阻尼力F=CVα,F-阻尼器产生的阻尼力,V-结构相对速度,C-阻尼系数,α-速度指数。在结构发生相对运动时,粘滞阻尼器会产生相对应的阻尼力,阻尼力会使得结构的速度逐渐减小,直到速度为零,从而有效减少结构的总位移量。但随着结构速度逐渐减小,阻尼器的阻尼力也逐渐减小,结构速度为零时,阻尼器的阻尼力也相应减小为零,而此时往往连接阻尼器的两个结构构件之间已经发生了一定的相对变形,而这一变形为不可恢复的变形。在建筑结构中这一不可恢复的变形,往往会造成结构不再对称,造成结构长时间偏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n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n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n上下外壁(5.7)的左端设置有头部和封口(5.3),上下所述的外壁(5.7)之间设置有油腔(5.6),所述的油腔(5.6)内设置有两个可做左右冲程的活塞(5.4),每个所述的活塞(5.4)内设置有呈圆形的油孔(5);/n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消除温度效应的自恢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阻尼器(5)和位于阻尼器(5)内部设置的钢丝绳(5.10);
所述的阻尼器(5)两端均设置有球型铰座(5.1),位于左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活塞杆(5.2)浇筑连为一体,
位于右端所述的球型铰座(5.1)另一端通过末端马蹄铁(5.8)与前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浇筑连为一体;
上下外壁(5.7)的左端设置有头部和封口(5.3),上下所述的外壁(5.7)之间设置有油腔(5.6),所述的油腔(5.6)内设置有两个可做左右冲程的活塞(5.4),每个所述的活塞(5.4)内设置有呈圆形的油孔(5);
所述的活塞杆(5.2)一端穿过经由左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伸入并依次贯穿活塞(5.4)且伸入至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中;
位于左端设置的球型铰座(5.1)上套设有钢丝绳(5.10),所述的末端马蹄铁(5.8)、活塞杆(5.2)和位于右端设置的头部和封口(5.3)上均预留了钢丝绳预留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