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6948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它包括降雨平台、平台支架、径流小区收集系统和水源供应系统;降雨平台包括由连接配件和拐角配件连接而成的外框架,外框架内侧设有小平台;小平台上固设有喷头水管;喷头水管上安装有实心锥形喷头,其一端连接有水压表,另一端与水源供应系统连接;平台支架包括若干组降雨支架,每组降雨支架上端与一个拐角配件相连接;径流小区收集系统包括位于实心锥形喷头正下方的径流小区,该径流小区一侧开口并设有集流槽,另外三侧设有径流小区边界挡板;集流槽另一端设有集流槽出口,该集流槽出口处设有取样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新颖,结构紧凑,方便拆装及运输,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境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该装置可用于模拟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
技术介绍
土壤污染物应是对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如重金属和无机物、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农药类、多氯联苯、多溴联苯和二噁英类等。土壤污染物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形态及浓度、富集系数等变化。降雨特征、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植被覆盖以及自然或人为活动等土壤污染影响因素往往相互综合作用。通过土壤污染迁移规律研究,摸清土壤污染类型、强度、发生发展规律、动态变化趋势,对实施土壤污染控制防治途径有重要意义。降雨是土壤污染物迁移的动力,驱动溶解态和吸附态物质迁移,同时也是土壤污染物溶剂和载体。而天然降雨时空随机性变化剧烈,有很大的局限性,想获得有代表性的降雨样本,到得出明确的结论一般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人工降雨模拟装置可重复有代表性的降雨,因此被广泛应用。但室内人工降雨模拟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降雨装置,如变坡土槽装置和降雨土柱浸出装置大多将土壤采回实验室进行筛分后填入容器进行模拟实验,很难保持土壤的原状性,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环境。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研究土壤污染物运移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可以实现对降雨参数的精确描述与控制,且可应用于不同类型场地及地形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便于携带的野外降雨装置,雨强可控,适用于各类地形条件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规律的模拟研究,组装、拆卸方便且成本较低,并可以重复使用。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它包括降雨平台、平台支架、径流小区收集系统和水源供应系统;所述降雨平台包括由若干连接配件和若干拐角配件连接而成的外框架,该外框架内侧焊接设置有小平台;所述小平台上通过铁丝固定设置有喷头水管;所述喷头水管上安装设置有实心锥形喷头,其一端连接有水压表,另一端与水源供应系统相连接;所述平台支架包括若干组降雨支架,每组降雨支架的上端与一个拐角配件相连接;所述径流小区收集系统包括位于实心锥形喷头正下方的径流小区,该径流小区一侧开口并设置有集流槽,另外三侧设置有径流小区边界挡板;所述集流槽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流槽出口,该集流槽出口处设置有取样池。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源供应系统包括供水系统枢纽和水源;所述供水系统枢纽具有供水口、进水口和回水口;所述供水口通过供水水带与水泵相连接,所述进水口和回水口分别通过供水水带和回水水带与喷头水管和水源相连通;所述水泵与水源相连通,水泵用于从水源处抽取模拟降雨所需要的水量。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实心锥形喷头的下端悬挂设置有吊线坠,通过吊线坠的线的长度确保实心锥形喷头与地面的高度满足实验的要求。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降雨平台的外框架和小平台均为三角形状,该小平台的三个端部分别焊接设置在降雨平台的外框架内侧,也大大提高本装置的重复利用性。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径流小区边界挡板为PVC板,通过新型材料PVC板替代以往常用的铁板或不锈钢板,与铁板边界生锈、变形等问题相比,PVC板更防锈、更轻便,同时成本也更少。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流槽呈“V”字形,便于模拟降雨时,水流向集流槽出口处流动。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降雨支架为可伸缩支架,可通过两根钢管制成,伸缩功能通过蝶形螺丝控制,组装拆卸更为方便,同时,通过该降雨支架可以调整实心锥形喷头位于径流小区的中央位置。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拐角配件呈三通状,其左右两端与连接配件相连接,第三端与左右两端所在平面垂直并与降雨支架相连接,该拐角配件可在连接配件上任意角度摆动,便于降雨支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长度的调节。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供水系统枢纽的供水口处设置有控制阀,以调节水流大小。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结构紧凑,方便拆装及运输,能够应用于各类地形条件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规律的模拟研究,可重复使用,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降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拐角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吊线坠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结构中降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结构中供水系统枢纽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结构中控制阀的示意图;图中:1、降雨平台;11、拐角配件;12、连接配件;13、小平台;14、喷头水管;15、水压表;16、实心锥形喷头;17、吊线坠;2、平台支架;21、降雨支架;3、径流小区收集系统;31、径流小区边界挡板;32、集流槽;33、集流槽出口;34、取样池;35、径流小区;4、水源供应系统;41、供水系统枢纽;411、进水口;412、回水口;413、供水口;414、控制阀;42、水泵;43、供水水带;44、回水水带;45、水源。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它包括用于模拟降雨的降雨平台1、用于支撑降雨平台1的平台支架2、用于收集模拟降雨条件下的雨水及泥沙的径流小区收集系统3以及提供模拟降雨水来源的水源供应系统4。本实施例中,所述降雨平台1包括由若干连接配件12和若干拐角配件11连接而成的外框架,该外框架内侧固定设置有小平台13;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稳定性和固定性,所述降雨平台1的外框架和小平台3均可设置为三角形状,降雨平台1的外框架可由三套拐角配件11和连接配件12通过螺纹拼装而成,小平台3可由三根钢管焊接而成,该小平台3的三个端部分别焊接在降雨平台1的外框架内侧进行固定;所述小平台3上铁丝固定设置有喷头水管14;所述喷头水管14为不锈钢管,共有三个接口,分别位于其水平两端及中部的垂直方向,其垂直方向的接口安装设置有实心锥形喷头16,其水平方向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测量水压变化的水压表15,另一端连接与水源供应系统4相连接,以提供模拟降雨所需要的水量;本实施例中,所述实心锥形喷头16的下端通过钓鱼线悬挂设置有吊线坠17,此结构设计,可根据吊线坠17距实心锥形喷头16的距离确定该实心锥形喷头16距地面的高度,以满足实验的需要。本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支架2包括若干组降雨支架21,降雨支架21的数目根据拐角配件12的数量而定,本实施例中,使用三组降雨支架21,每组降雨支架21的上端与一个拐角配件11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拐角配件11呈三通状,其左右两端通过螺纹与连接配件12相连接,第三端与左右两端所在平面垂直并与降雨支架21相连接,该拐角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降雨平台(1)、平台支架(2)、径流小区收集系统(3)和水源供应系统(4);所述降雨平台(1)包括由若干连接配件(12)和若干拐角配件(11)连接而成的外框架,该外框架内侧固定设置有小平台(13);所述小平台(13)上固定设置有喷头水管(14);所述喷头水管(14)上安装设置有实心锥形喷头(16),其一端连接有水压表(15),另一端与水源供应系统(4)相连接;所述平台支架(2)包括若干组降雨支架(21),每组降雨支架(21)的上端与一个拐角配件(11)相连接;所述径流小区收集系统(3)包括位于实心锥形喷头(16)正下方的径流小区(35),该径流小区(35)一侧开口并设置有集流槽(32),另外三侧设置有径流小区边界挡板(31);所述集流槽(32)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流槽出口(33),该集流槽出口(33)处设置有取样池(3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降雨平台(1)、平台支架(2)、径流小区收集系统(3)和水源供应系统(4);所述降雨平台(1)包括由若干连接配件(12)和若干拐角配件(11)连接而成的外框架,该外框架内侧固定设置有小平台(13);所述小平台(13)上固定设置有喷头水管(14);所述喷头水管(14)上安装设置有实心锥形喷头(16),其一端连接有水压表(15),另一端与水源供应系统(4)相连接;所述平台支架(2)包括若干组降雨支架(21),每组降雨支架(21)的上端与一个拐角配件(11)相连接;所述径流小区收集系统(3)包括位于实心锥形喷头(16)正下方的径流小区(35),该径流小区(35)一侧开口并设置有集流槽(32),另外三侧设置有径流小区边界挡板(31);所述集流槽(32)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流槽出口(33),该集流槽出口(33)处设置有取样池(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规律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水源供应系统(4)包括供水系统枢纽(41)和水源(45);所述供水系统枢纽(41)具有供水口(411)、进水口(413)和回水口(412);所述供水口(411)通过供水水带(43)与水泵(42)相连接,所述进水口(413)和回水口(412)分别通过供水水带(43)和回水水带(44)与喷头水管(14)和水源(45)相连通;所述水泵(42)与水源(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慧中王龙刘昀李明朱巧红冉景刘金光夏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