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738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胆、及设置于外壳与内胆间的保温层,所述内胆内设有热交换管及发热管,内胆内充满液体介质,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外接水源连接的冷水管接头、与热水器进水端连接的热水管接头,所述发热管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上,所述热交换管的一端与冷水管接头连接,且热交换管的另一端与热水管接头连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注水口,所述热水管接头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冷水管接头与Y型水阀的出水口一连接,且Y型水阀的出水口二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Y型水阀的入水口与外界的水管连接,外壳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所述发热管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水器,特别是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
技术介绍
现有行业的电热水器都是采用常规不锈钢氧化镁绝缘的发热管,而现有行业的加热模式都是将发热管放于内胆的内,电热管直接加热水。由于电热管的热负荷相对集中,局部温度可以达到800-1200度,水接触式时热交换面积也很小,所以在反复加热过程中,发热管都容易结水垢,结水垢到一定程度后,水与发热管的热量失去热交换效率,从而导致不锈钢管局部高温,再加上水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对不锈钢在高温状态下的腐蚀甚至导致破损,从而引发漏电问题,导致频频触电事故的发生。而且同行业同质化太严重。没有技术升级,最终导致了发热管损坏,老化。漏电。导致老百姓事故多发。原来陈旧的技术都是加热水,水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酸碱性。离子数量都不一样。再加上水来来回回反复受发热管反复加热。最后水质越来越脏,使用的洗浴水也来越脏。影响健康。尤其是给婴幼儿使用容易导致皮肤发痒。引起皮肤病。原来大部分的电热水器图便宜,使用保温,或机械式温控装置,导致24小时中,很多次反复加热。而出水时很多人担心漏电,就断开电源,洗到一半不够热水。或者要用的时候又没法用。而加热的水又不能完全用于勾兑冷水使用。只用到一半,另一半出不来。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能式大容量热水器来满足使用者的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胆、及设置于外壳与内胆间的保温层,所述内胆内设有热交换管及发热管,内胆内充满液体介质,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外接水源连接的冷水管接头、与热水器进水端连接的热水管接头,所述发热管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上,所述热交换管的一端与冷水管接头连接,且热交换管的另一端与热水管接头连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注水口,所述热水管接头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冷水管接头与Y型水阀的出水口一连接,且Y型水阀的出水口二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Y型水阀的入水口与外界的水管连接,外壳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所述发热管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内胆一顶端设有排压孔及堵塞排压孔的排压接头,且该排压接头的端部露于外壳外。所述热交换管为螺旋状的盘管。所述外壳及内胆均为圆柱形。所述内胆包括内胆一、与内胆一连通的内胆二,所述热交换管位于内胆一内,所述发热管位于内胆二内。所述液体介质为导热油。所述外壳上设有排污管和注液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我们从加热原理上加以改进,我们在内胆内布置了热交换盘管(与空气能热交换类似,且为热交换盘管)和发热管,我们储存不是水,胆内装了一种导热油或者我们调制的一种液体介质,这种介质不导电,传热对流极高,不产生水垢;发热管为非金属发热管,就算发热管漏电也不足5-8毫安。完全控制在安全范畴内。设计结构上让液体介质传导给热交换盘管,这样有效利用了好几米长度热交换盘管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均匀。并不会产生水垢。水从8-9米的盘管通过,热交换盘管不接触发热管。液体介质又只导热,不导电,从而从原头杜绝了热水器漏电,热水器不够水用,热水器水质逐渐变脏,热水器腐蚀大量漏水的问题,而且成本还不会高。内胆不承压,这样减少高温以及腐蚀后带来的强漏水隐患,由于采用了储能式液体介质,可以有效利用整箱液体温度。使热效利用率达到98%。也不需要间断式使用,边洗边烧,(现有的很多怕漏电,使用时拔掉插头,后面就没法再用)不需要等待。热传导介质传热不传电,就算发热管坏掉也不会漏电。内胆坏掉也不会有漏水漏电隐患,此装置可以做成立式和卧式,达到空气能的热效比。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卧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立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包括外壳1、内胆一2、与内胆一2连通的内胆二3、及设置于外壳1与内胆一2及外壳1与内胆二3间的保温层,为了空间大,外壳1及内胆一2、内胆二3采用圆柱体设计,内胆采用不锈钢材质或者搪瓷,而且双内胆结构储油量大,空间大,而且空间利用率高,而且实现热交换管与发热管分别安装相互不会干涉,不仅便于装配而且热交换管与发热管可尽量做长弯曲增大与油的接触面积。所述内胆一2内设有热交换管4,所述内胆二3内设有发热管5,内胆一2和内胆二3内充满导热油,热交换管4为螺旋状的紫铜管或不锈钢盘管,导热油做为热传递介质,因为内高温热油储能效果好于水,热油承受更高温度以及储热效率均匀,发热管5为低功率发热管5(非金属或金属加热管)。所述外壳1上设有与外接水源连接的冷水管接头6、与恒温混水阀8进水端连接的热水管接头7,所述发热管5的端部固定于外壳1上,所述热交换管4的一端与冷水管接头6连接,且热交换管4的另一端与热水管接头7连接,热水管接头7及冷水管接头6均固定于外壳1上,所述外壳1上还设有注水口,所述热水管接头7与恒温混水阀8连接,所述冷水管接头6与Y型水阀9的出水口一连接,且Y型水阀9的出水口二与恒温混水阀8连接,所述Y型水阀9的入水口与外界的水管连接,外壳1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10,所述发热管5与电源控制模块10电连接。上述结构中电源控制模块起开关电源的功能,Y型水阀9主要是分流冷水的作用,恒温混水阀8用于混水调节温度及水量,发热管5加热导热油,上述均是现有技术制造的产品,因而具体结构不详述。所述内胆一2顶端设有排压孔及堵塞排压孔的排压接头11,且该排压接头11的端部露于外壳1外,上述结构用于安全,防止导热油因为过热而压力大,所述外壳底部设有排污管12,排污管12与内胆二连通,外壳上部设有注液管13,注液管13与内胆一连通,注液管13用于加注液体介质,排污管12用于放出长时间使用后的注液体介质。本装置的原理简述:冷水经Y型水阀9的入水口进入,然后经出水口一、冷水管接头6进入热交换管4中加热后经热水管接头7流经恒温混水阀8,而同时冷水经Y型水阀9的出水口二流经恒温混水阀8与加热后的冷水混合成为温度合适的洗浴用水,保障出水温度的恒定和流量大。参照图2,图2是立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立式结构与卧式结构的区别在于立式结构的外壳1上还设有支撑架,从而可以放置于地面上,而且立式结构为了省空间只有一个内胆,热交换管4及发热管5均在一个内胆中。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胆、及设置于外壳与内胆间的保温层,所述内胆内设有热交换管及发热管,内胆内充满液体介质,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外接水源连接的冷水管接头、与热水器进水端连接的热水管接头,所述发热管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上,所述热交换管的一端与冷水管接头连接,且热交换管的另一端与热水管接头连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注水口,所述热水管接头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冷水管接头与Y型水阀的出水口一连接,且Y型水阀的出水口二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Y型水阀的入水口与外界的水管连接,外壳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所述发热管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9 CN 20192035214751.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胆、及设置于外壳与内胆间的保温层,所述内胆内设有热交换管及发热管,内胆内充满液体介质,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外接水源连接的冷水管接头、与热水器进水端连接的热水管接头,所述发热管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上,所述热交换管的一端与冷水管接头连接,且热交换管的另一端与热水管接头连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注水口,所述热水管接头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冷水管接头与Y型水阀的出水口一连接,且Y型水阀的出水口二与恒温混水阀连接,所述Y型水阀的入水口与外界的水管连接,外壳内设有电源控制模块,所述发热管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式大容量热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维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特朗姆斯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