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包括汽水发生器和热用户;汽水发生器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与热用户的入户管道入户端进行连接,热用户的入户管道出户端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回水管与汽水发生器进行连接,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上设置有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汽水发生器设置在换热站内,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设置在换热站内或楼栋口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暖和生活热水可共用入户管道,即无须分开设计,对采暖和生活热水共用换热站的系统不再分开设置二次管网,进而大大降低了管网的施工难度和投资;采用动力分散式系统,热用户根据需求匹配循环泵,达到节能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水发生器系统,具体为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属于集中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集中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三部分组成。热源负责热媒的制备,热用户是指用热单元(实现供暖和(或)生活热水),热力网负责热媒的输送。热力网又分为一次网和二次网,一次网又称为热力主干线,通常是由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至各个换热站的热力管线;二次网通常是指由换热站至热用户的热力管线。通常情况,当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介质采用蒸汽时,在区域换热站内,通过汽—水换热器换热,分别为区域提供采暖和生活热水,此时区域换热站内设备投资,高供热系统换热站内设备较多,如设置汽—水换热器(采暖和生活热水须分开设置)、凝结水箱、凝结水泵、系统二次侧须分开设置循环水泵、补水泵、生活热水箱等;通常设计的汽—水换热系统采用汽—水换热器,系统存在一定的换热损失,热能损失大;管道及设备维护成本高、且采暖和生活热水必须分开设计(分开设计是因为二者是不同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包括汽水发生器和热用户;所述汽水发生器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与热用户的入户管道入户端进行连接,所述热用户的入户管道出户端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回水管与汽水发生器进行连接,且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上设置有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所述汽水发生器设置在换热站内,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设置在换热站内或楼栋口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汽水发生器内设置有电动调节阀、旁通阀、第一止回阀、浸没式汽水混合器、保温水箱、开闭阀、第二止回阀和电磁阀,所述汽水发生器内连接有蒸汽主管和自来水管,所述电动调节阀和第一止回阀均安装在位于汽水发生器内部的蒸汽主管上,且所述旁通阀通过连接管道安装在电动调节阀两端的蒸汽主管上,所述蒸汽主管的尾端安插在保温水箱内并与浸没式汽水混合器连接在一起,所述开闭阀、第二止回阀和电磁阀均安装在位于汽水发生器内部的自来水管上,所述自来水管与安装在汽水发生器内部的保温水箱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温水箱的上端连接有溢流管并位于汽水发生器的外侧,所述保温水箱的底端连接有泄水阀并位于汽水发生器的外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龙头和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末端,所述生活热水龙头与热用户的入户管道直接连接,所述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末端通过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调节阀门与热用户的入户管道进行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浸没式汽水混合器可根据热用户的热负荷需求并联多个,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为变频泵,且热用户根据需求匹配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采用动力分散式系统,根据热用户实际需求匹配相应个数的浸没式汽水混合器以及相应功率的循环泵,达到节能目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温水箱为恒定液面水箱,对该系统起到定压作用,无需另行设计定压装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汽水发生器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将采暖和生活热水共同输送到热用户的入户管道,不再分开设置二次管网,即采暖和生活热水可共用入户管道,进而大大降低了管网的施工难度和投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蒸汽主管内的蒸汽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保温水箱内,能够将蒸汽直接接入,避免换热损失,降低能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系统仅设蓄水箱、采暖和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从而减少换热站内设备投资,相比传统的汽水换热系统,本系统能耗近零;2、本系统的采暖和生活热水可共用入户管道,即无须分开设计,对采暖和生活热水共用换热站的系统不再分开设置二次管网,进而大大降低了管网的施工难度和投资;3、本系统的汽水发生器,可直接将蒸汽接入保温水箱,能耗低;4、本系统设计的保温水箱为恒定液面水箱,对系统起到定压作用;5、本系统采用动力分散式系统,热用户根据需求匹配循环泵,达到节能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蒸汽主管,2、汽水发生器,3、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4、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5、热用户,6、采暖及生活热水回水管,7、自来水管,21、电动调节阀,22、旁通阀,23、第一止回阀,24、浸没式汽水混合器,25、保温水箱,26、开闭阀,27、第二止回阀,28、电磁阀,29、泄水阀,30、溢流管,52、生活热水龙头,52、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末端和521、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调节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包括汽水发生器2和热用户5;所述汽水发生器2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4与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入户端进行连接,所述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出户端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回水管6与汽水发生器2进行连接,且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4上设置有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所述汽水发生器2设置在换热站内,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设置在换热站内或楼栋口前。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汽水发生器2内设置有电动调节阀21、旁通阀22、第一止回阀23、浸没式汽水混合器24、保温水箱25、开闭阀26、第二止回阀27和电磁阀28,所述汽水发生器2内连接有蒸汽主管1和自来水管7,所述电动调节阀21和第一止回阀23均安装在位于汽水发生器2内部的蒸汽主管1上,且所述旁通阀22通过连接管道安装在电动调节阀21两端的蒸汽主管1上,所述蒸汽主管1的尾端安插在保温水箱25内并与浸没式汽水混合器24连接在一起,所述开闭阀26、第二止回阀27和电磁阀28均安装在位于汽水发生器2内部的自来水管7上,所述自来水管7与安装在汽水发生器2内部的保温水箱25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水箱25的上端连接有溢流管30并位于汽水发生器2的外侧,所述保温水箱25的底端连接有泄水阀29并位于汽水发生器2的外侧。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热用户5包括生活热水龙头51和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末端52,所述生活热水龙头51与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直接连接,所述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末端52通过散热器或地板辐射采暖调节阀门521与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进行连接。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浸没式汽水混合器24可根据热用户5的热负荷需求并联多个,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为变频泵,且热用户5根据需求匹配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水箱25为恒定液面水箱。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包括汽水发生器(2)和热用户(5);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发生器(2)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4)与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入户端进行连接,所述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出户端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回水管(6)与汽水发生器(2)进行连接,且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4)上设置有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所述汽水发生器(2)设置在换热站内,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设置在换热站内或楼栋口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包括汽水发生器(2)和热用户(5);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发生器(2)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4)与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入户端进行连接,所述热用户(5)的入户管道出户端通过采暖及生活热水回水管(6)与汽水发生器(2)进行连接,且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供水管(4)上设置有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所述汽水发生器(2)设置在换热站内,所述采暖及生活热水共用循环泵(3)设置在换热站内或楼栋口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能耗的汽水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发生器(2)内设置有电动调节阀(21)、旁通阀(22)、第一止回阀(23)、浸没式汽水混合器(24)、保温水箱(25)、开闭阀(26)、第二止回阀(27)和电磁阀(28),所述汽水发生器(2)内连接有蒸汽主管(1)和自来水管(7),所述电动调节阀(21)和第一止回阀(23)均安装在位于汽水发生器(2)内部的蒸汽主管(1)上,且所述旁通阀(22)通过连接管道安装在电动调节阀(21)两端的蒸汽主管(1)上,所述蒸汽主管(1)的尾端安插在保温水箱(25)内并与浸没式汽水混合器(24)连接在一起,所述开闭阀(26)、第二止回阀(27)和电磁阀(28)均安装在位于汽水发生器(2)内部的自来水管(7)上,所述自来水管(7)与安装在汽水发生器(2)内部的保温水箱(25)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芬豹,石峰,曹伟,崔翔,闫梓祥,唐文迪,罗龙,余志雄,林啸,彭沐鑫,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