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58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要实现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具有: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使得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在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中心处大致在同一条线上对齐,并且被附着为在纵向方向上彼此不叠置,从而能够改善卷绕圆度;以及正极半涂覆部,形成在正极板上,其与负极接线片相邻并且其上没有形成正极接线片,从而防止在过充电期间锂的沉淀。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该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正极板;负极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负极板;以及隔膜,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其中,正极板、隔膜和负极板在被层叠的同时被卷绕为使得正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上部突出预定长度,负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下部突出预定长度,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位于与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1/3与该半径的2/3之间的值对应的位置处,正极接线片的下部和负极接线片的上部彼此不叠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极组件以及一种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通常,通过将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隔膜的电极组件与电解质容纳在壳体中来制造二次电池。与不可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二次电池可以被充电和放电。随着移动装置(诸如蜂窝电话和笔记本计算机)的技术进步以及提高的产品良率,对作为能量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已经迅速增大。近来,已经积极地进行了二次电池的研究和开发,以用作代替化石燃料的可选择能量源作为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能量源。当前可商业获得的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锂二次电池等。具体地,锂二次电池与镍基二次电池相比几乎不产生记忆效应使得锂二次电池能够被自由地充电和放电,并且具有包括低自放电率和高能量密度的若干优点。因此,锂二次电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锂二次电池由于过充电至特定电平的电压或更高的电压而会在构成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和电解质之间经历过度活性反应,导致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崩溃、电解质的氧化或锂在负极活性材料中的沉淀。如果持续这种状态,则锂二次电池会着火或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技术目的,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所述电极组件具有这样的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被定位为使得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在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中心处大致在同一条线上对齐,并且被附着为在纵向上彼此不叠置,从而能够改善卷绕圆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该电极组件包括形成在正极板上并且其与负极接线片相邻并且其上没有形成正极接线片的正极半涂覆部,从而防止过充电期间锂的沉淀。技术方案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该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正极板;负极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负极板;以及隔膜,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其中,正极板、隔膜和负极板在被层叠的同时被卷绕为使得正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上部突出预定长度,负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下部突出预定长度,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位于与电极组件的剖面半径的1/3与该半径的2/3之间的值对应的位置处,正极接线片的下部和负极接线片的上部彼此不叠置。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可以在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上在同一条线上对齐,并且可以定位在以隔膜为基准彼此最靠近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处。正极半涂覆部可以设置在正极板的外部区域处,在该外部区域中以隔膜为基准正极接线片定位在负极接线片的内侧处,并且以隔膜为基准该外部区域最靠近负极接线片,正极半涂覆部具有形成在正极板的正极集流体的仅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涂覆层以及形成在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的未涂覆层。正极板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形成在正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第一正极未涂覆部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其;以及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在与正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正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这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可以从正极接线片向外延伸一圈,因此形成正极半涂覆部。负极板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形成在负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负极涂覆层,第一负极未涂覆部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其;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在与负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负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负极涂覆层。这里,正极半涂覆部可以具有比第一负极未涂覆部的纵向宽度大的纵向宽度,纵向宽度与正极半涂覆部的纵向方向垂直。正极板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形成在正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第一正极未涂覆部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其;以及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在与正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正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这里,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可以从正极接线片向外侧延伸一圈,因此形成正极半涂覆部。正极半涂覆部可以设置在正极板的内部区域处,在该内部区域中以隔膜为基准正极接线片定位在负极接线片的内侧处,并且以隔膜为基准该内部区域最靠近负极接线片,正极半涂覆部具有形成在正极板的正极集流体的仅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涂覆层以及形成在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的未涂覆层。正极板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形成在正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第一正极未涂覆部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其;以及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在与正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正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这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可以从正极接线片向内延伸一圈,因此形成正极半涂覆部。负极板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形成在负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负极涂覆层,第一负极未涂覆部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其;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在与负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负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负极涂覆层。这里,正极半涂覆部具有比第一负极未涂覆部的纵向宽度大的纵向宽度,纵向宽度与正极半涂覆部的纵向方向垂直。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可以定位在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中心处。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所述电极组件;壳体,具有内部空间,并且使电极组件在内部空间中容纳电解质溶液;以及盖板,结合到壳体的上部,用于密封壳体,该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接线片附着到的正极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的负极板以及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隔膜,其中,正极板、隔膜和负极板在被层叠的同时被卷绕为使得正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上部突出预定的长度,负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下部突出预定长度,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位于与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1/3与该半径的2/3之间的值对应的位置处,正极接线片的下部和负极接线片的上部彼此不叠置。有益效果如上所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中,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在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中心处大致在同一条线上对齐并且附着为在纵向方向上彼此不叠置,从而防止了卷绕圆度的降低。另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中,正极半涂覆部相邻于负极接线片相邻形成在正极板上并且其上没有形成正极接线片,从而防止在过充电期间锂的沉淀。附图说明图1a、图1b、图1c和图1d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分解透视图、纵向剖视图和横向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1a至图1d中示出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中示出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后的状态的放大横向剖视图。图4a至图4c是另外示出图3中示出的电极组件的横向剖视图中的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所附着到的位置的放大横向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1a至图1d中示出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状态的另一示例的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n正极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正极板;/n负极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负极板;以及/n隔膜,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n其中,正极板、隔膜和负极板在被层叠的同时被卷绕为使得正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上部突出预定长度,负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下部突出预定长度。/n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位于与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1/3和所述半径的2/3之间的值对应的位置处,并且/n正极接线片的下部和负极接线片的上部彼此不叠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1 KR 10-2017-01292511.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正极板,正极接线片附着到正极板;
负极板,负极接线片附着到负极板;以及
隔膜,置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
其中,正极板、隔膜和负极板在被层叠的同时被卷绕为使得正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上部突出预定长度,负极接线片从电极组件的纵向下部突出预定长度。
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位于与电极组件的剖面的半径的1/3和所述半径的2/3之间的值对应的位置处,并且
正极接线片的下部和负极接线片的上部彼此不叠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在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上对齐在同一条线上,并且定位在以隔膜为基准彼此最靠近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正极半涂覆部设置在正极板的外部区域处,在所述外部区域中以隔膜为基准正极接线片定位在负极接线片的内侧处,并且以隔膜为基准所述外部区域最靠近负极接线片,正极半涂覆部具有形成在正极板的正极集流体的仅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涂覆层和形成在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的未涂覆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正极板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形成在正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正极接线片附着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以及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在与正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正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正极涂覆层,其中,第二正极未涂覆部从正极接线片向外延伸一圈,因此形成所述正极半涂覆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负极板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形成在负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且不具有负极涂覆层,负极接线片附着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在与负极集流体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负极未涂覆部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处并且不具有负极涂覆层,其中,正极半涂覆部具有比第一负极未涂覆部的纵向宽度大的纵向宽度,正极半涂覆部的纵向宽度与正极半涂覆部的纵向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贤基朴政炫大八木信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