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总成和无叶风扇,其中壳体总成包括内套,内套内设有安装架和换向腔,换向腔侧面与径向设置的入气孔连通,换向腔上端与安装架内腔连通,安装架内腔用于安装无叶风扇的动力总成;换向腔和安装架之间设有整流网,整流网将换向腔和安装架内腔分割为上下两个空间,且整流网上阵列有多个整流孔,整流孔使换向腔和安装架内腔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无叶风扇,通过设置整流网,有效降低了无叶风扇的噪声,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壳体总成和无叶风扇
本技术属于风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总成和无叶风扇。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广大用户对风扇的关注不仅仅是能获得吹风,还对风扇的安全、外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叶风扇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外观和更强的安全性能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由于无叶风扇转速较高,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体验,降噪装置的设计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总成和无叶风扇,其壳体总成上设有降噪装置,以降低无叶风扇的噪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壳体总成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壳体总成,包括内套,内套内设有安装架和换向腔,换向腔侧面与径向设置的入气孔连通,换向腔上端与安装架内腔连通,安装架内腔用于安装无叶风扇的动力总成;换向腔和安装架之间设有整流网,整流网将换向腔和安装架内腔分割为上下两个空间,且整流网上阵列有多个整流孔,整流孔使换向腔和安装架内腔相互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换向腔的底面中央向上隆起形成有下导流面。进一步的,所述换向腔的顶面中央向上隆起形成有上导流面。进一步的,所述上导流面和下导流面坡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网厚度为0-10mm。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网厚度为0.5mm。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叶风扇,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动力总成,以及上述的壳体总成。进一步,所述动力总成包括驱动器和叶轮,驱动器驱动叶轮转动。进一步,所述安装架包括支架和叶轮外壳;驱动器的壳体固接在支架上,叶轮外壳罩设在叶轮外。进一步,所述换向腔内边缘套设有消音装置。本技术的壳体总成和无叶风扇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增设整流网,有效降低了无叶风扇的噪声,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无叶风扇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降噪装置爆炸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4为图2的B部放大图。图中标记说明:1、外罩;2、内套;21、换向腔;211、下导流面;212、上导流面;3、安装架;31、支架;32、叶轮外壳;4、动力总成;5、固定架;51、顶圈;52、底圈;53、连接板;54、加强筋;55、栏栅;551、横梁;552、纵梁;56、插板;57、钩板;571、主板;572、副板;6、吸音块;7、整流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壳体总成和无叶风扇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无叶风扇,包括壳体总成和动力总成4。壳体总成包括基座外壳和安装架3。基座外壳包括外罩1、内套2、压板和底板。外罩1同轴套设在内套2外侧,而压板和底板分别固接在外罩1和内套2顶部和底部,从而通过压板和底板将外罩1和内套2相互固定。外罩1在柱面上开有沿周向阵列设置的进气口,而内套2在柱面下部形成有沿周向阵列的入气口。内套2上部内和安装架3固接,安装架3用于安装动力总成4。压板在动力总成4上方设有开口。从而通过动力总成4的驱动,空气依次进入进气口、入气口,并从开口排出。动力总成4包括电机、叶轮和扩散器。叶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而扩散器安装在电机上侧,且扩散器上端从开口伸出。从而电机作为驱动器,驱动叶轮转动,使进入壳体总成的空气,经扩散器从扩散器上端的出气口排出。相应的,安装架3包括支架31和叶轮外壳32。支架31固接内套2上,电机的壳体安装在支架31上,从而固定电机。叶轮外壳32套设在叶轮外侧,且叶轮外壳32上端与扩散器下端相接,以对叶轮吸入的空气整流,使它们平滑地进入扩散器中。为了降低动力总成4发出的噪音,壳体组件在动力总成4外设置有降噪装置,降噪装置安装在安装架3上,并套设在动力总成4和内套2之间。降噪装置形成有疏松多孔结构,多孔结构使噪音的反射、折射和叠加,从而达到降噪效果。结合图2所示,降噪装置包括固定架5和吸音块6。固定架5在外壁上形成有安装槽,吸音块6填充在安装槽内,从而利用吸音块6的疏松多孔结构,起到降噪的效果。一般吸音块6可以选用隔音棉。固定架5采用轻量化设计。固定架5包括顶圈51、底圈52和连接板53。底圈52和叶轮外壳32的上端面卡接,顶圈51和压板卡接。连接板53沿固定架5母线设置在固定架5两侧。连接板53上端和顶圈51固接,下端和底圈52固定,从而通过连接板53将顶圈51和底圈52固定。为了保证固定架5的强度,每组连接板53沿固定架5周向均匀设置,每组至少有两个连接板53。同组的连接板53之间跨设有加强筋54,加强筋54两端分别与相邻的连接板53固接。所述安装槽位于任意相邻的两异组连接板53之间。固定架5在安装槽底部设有栏栅55,栏栅55包括横纵交错设置的横梁551和纵梁552。横梁551左右两端分别与安装槽两侧的连接板53固接,纵梁552上下两端分别与顶圈51和底圈52固定,从而便于隔音棉插入安装槽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安装槽在侧面和底面的交接处形成有插板56和钩板57。插板56插入隔音棉,隔音棉塑性变形形成插槽,插槽供插板56插接。而钩板57包括主板571和副板572,主板571从安装槽底部突出,副板572从主板571远离相邻连接板53一侧沿径向向外延伸,钩板57插入隔音棉,隔音棉塑性变形形成钩槽,钩槽供钩板57插接。从而,进一步固定隔音棉。这样,通过降噪装置的设置,降低动力总成4发出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除动力总成4造成的噪音外,空气流动本身也会造成噪音,尤其空气在内套2内下侧的换向腔21中。在动力总成4正下方的换向腔21中,换向腔21侧面和入气孔连通,换向腔21上端和安装架3内腔连通,从而从入气孔进入的空气,由径向流动改为轴向流动,从而产生噪音。为了降低换向腔21的空气噪音,整流网7形状可为矩形和圆形等形状。由于整流网7也属于多孔吸声材料,会吸收减弱一些噪声。整流网7厚度为0-10mm。优选的,整流网7厚度为0.5mm。整流网7厚度过大时,由于其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大大影响风量;整流网7厚度过小时,起到的消音效果较差。在优选方案下,风量几乎没有影响,且能降低噪声1.8dB左右。换向腔21的底面中央向上隆起形成有下导流面211。相应的,换向腔21的顶面中央向上隆起形成有上导流面212。通过坡度一致的上导流面212和下导流面211,帮助气体在换向腔21内换向,同样能起到降噪的效果。为了进一步降低噪音,换向腔21边缘套设有消音装置。消音装置包括绕换向腔21阵列设置的消音板。消音板形成弯曲的流道,流道不但通过流道流动,噪音在流道反射、折射和叠加,从而消除噪音。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总成,包括内套(2),内套(2)内设有安装架(3)和换向腔(21),换向腔(21)侧面与径向设置的入气孔连通,换向腔(21)上端与安装架(3)内腔连通,安装架(3)内腔用于安装无叶风扇的动力总成(4);其特征在于,换向腔(21)和安装架(3)之间设有整流网(7),整流网(7)将换向腔(21)和安装架(3)内腔分割为上下两个空间,且整流网(7)上阵列有多个整流孔,整流孔使换向腔(21)和安装架(3)内腔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总成,包括内套(2),内套(2)内设有安装架(3)和换向腔(21),换向腔(21)侧面与径向设置的入气孔连通,换向腔(21)上端与安装架(3)内腔连通,安装架(3)内腔用于安装无叶风扇的动力总成(4);其特征在于,换向腔(21)和安装架(3)之间设有整流网(7),整流网(7)将换向腔(21)和安装架(3)内腔分割为上下两个空间,且整流网(7)上阵列有多个整流孔,整流孔使换向腔(21)和安装架(3)内腔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换向腔(21)的底面中央向上隆起形成有下导流面(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换向腔(21)的顶面中央向上隆起形成有上导流面(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上导流面(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洲,王凯强,王红兵,梁浩,梁文龙,王孝忱,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