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及无叶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527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及无叶风扇,包括:相互扣合的前风道和后风道;胶粘层,填充前风道与后风道之间的扣合间隙;排气口,设于前风道和/或后风道上,且远离扣合间隙设置。前风道和后风道相互扣合形成供气流流动的空腔,空腔的进风口与底座相连通,风进入空腔后贴合前风道和后风道的内壁流动,最终沿前风道上分布的排气口流出,从而向外界送风。前风道和后风道通过胶粘层粘结,胶粘层封堵前风道和后风道之间的扣合间隙,因此供气流流动的空腔密封性更好,更有利于气流均匀的从排气口流出。由于排气口远离扣合间隙设置,因此气流可以更充分的贴合前风道内壁流动,从而更均匀的从排气口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及无叶风扇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叶风扇组装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及无叶风扇。
技术介绍
无叶风扇是常用的送风设备,无叶风扇通畅包括底座和风道,风道上设置送风口,由底座压缩空气经风道从送风口向周围环境送风。其中,风道由两部分壳体扣合装配而成,现有的风道装配方式为卡扣、螺钉的装配方式。由于壳体之间存在装配间隙,导致风道送风时,气流在装配间隙处发生泄漏,不但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且影响风扇送风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风道因装配间隙而易发生漏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及无叶风扇。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包括:相互扣合的前风道和后风道;胶粘层,填充所述前风道与所述后风道之间的扣合间隙;排气口,设于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且远离所述扣合间隙设置。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相对扣合的面上设有相互适配的打胶槽和止口,所述胶粘层填充于所述打胶槽内。所述止口的截面面积沿伸向所述打胶槽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打胶槽的开口沿所述止口插入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止口与所述打胶槽之间形成倾斜的溢胶间隙。所述止口伸出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的长度大于所述打胶槽的深度,所述止口抵触所述打胶槽底部时,所述前风道和所述后风道相对的面之间形成富余间隙。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设有相互适配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设有第一螺钉孔和第一螺钉柱,当所述前风道与所述后风道相互扣合时所述第一螺钉孔和第一螺钉柱恰好相互抵触形成第一抵触面,且第一螺钉孔和所述第一螺钉柱上的孔位恰好对应。还包括设于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的第二螺钉孔和第二螺钉柱,所述第二螺钉孔与所述第二螺钉柱相互抵触的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一抵触面和/或第二抵触面分别位于风道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抵触面所在的面与所述第二抵触面所在的面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二者之一与所述止口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一种带有上述任一方案的风道组装结构的无叶风扇,包括:底座,包括设于所述底座表面的若干进风口;相互扣合的前风道和后风道,设于所述底座上,使所述进风口与风道连通。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包括:相互扣合的前风道和后风道;胶粘层,填充所述前风道与所述后风道之间的扣合间隙;排气口,设于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且远离所述扣合间隙设置。本方案中,风道结构包括前风道和后风道,前风道和后风道相互扣合形成供气流流动的空腔,空腔的进风口与底座相连通,底座通过进风口向空腔内送风,风进入空腔后贴合前风道和后风道的内壁流动,最终沿前风道上分布的排气口流出,从而向外界送风。由于前风道和后风道通过胶粘层粘结,胶粘层封堵前风道和后风道之间的扣合间隙,因此供气流流动的空腔密封性更好,更有利于气流均匀的从排气口流出。由于排气口远离扣合间隙设置,因此气流可以更充分的贴合前风道内壁流动,从而更均匀的从排气口流出。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相对扣合的面上设有相互适配的打胶槽和止口,所述胶粘层填充于所述打胶槽内。止口和打胶槽相互钳合,止口配合嵌入打胶槽内时,压动胶粘层发生形变,使为凝结的胶被压动填充止口和打胶槽内壁之间的间隙,增加前风道和后风道之间通过胶粘层粘结的粘结面积,提高前风道和后风道之间的结合强度。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所述止口的截面面积沿伸向所述打胶槽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打胶槽的开口沿所述止口插入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止口与所述打胶槽之间形成倾斜的溢胶间隙。将胶填充在打胶槽内后,胶不会立刻凝结,在胶凝结前将止口压入打胶槽内时,未凝结的胶被压动沿倾斜的溢胶间隙溢出,从而充满溢胶间隙。倾斜的溢胶间隙增大了止口和打胶槽之间的粘结面积。同时,开口逐渐变小的打胶槽,对止口起到导向作用,方便之后和打胶槽相互配合。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所述止口伸出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的长度大于所述打胶槽的深度,所述止口抵触所述打胶槽底部时,所述前风道和所述后风道相对的面之间形成富余间隙。止口从前风道和/或后风道上伸出,当止口抵触打胶槽底部时,前风道上伸出止口的部位,与后风道之间扔留有间隙,因此可以有一定的缓冲距离,可以保证止口抵触打胶槽底部,提高止口和打胶槽之间的结合强度,并且有助于胶粘层填充的充实度。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设有相互适配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相互适配,二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使前风道和后风道对准,并且沿着预设的方向逐渐扣合。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所述前风道和/或所述后风道上设有第一螺钉孔和第一螺钉柱,当所述前风道与所述后风道相互扣合时所述第一螺钉孔和第一螺钉柱恰好相互抵触形成第一抵触面,且第一螺钉孔和所述第一螺钉柱上的孔位恰好对应。第一螺钉孔和第一螺钉柱相互贴合口,二者的孔位恰好对应,此时利用螺栓穿过第一螺钉孔,然后拧紧在第一螺钉柱上。逐渐拧紧螺栓时,第一螺钉孔进一步被压紧贴合在第一螺钉柱上。从而在前风道和后风道相互扣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前风道和后风道进行紧固。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装结构,所述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二者之一与所述止口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止口的长度方向与前风道和后风道相互扣合的方向一致,因此第一抵触面和/或第二抵触面与止口长度方向垂直时,即止口抵触打胶槽底部的同时,在第一抵触面和/或第二抵触面上发生螺钉孔和螺钉柱贴合抵触的情况,锁紧螺钉孔和螺钉柱的同时,帮助止口进一步紧贴打胶槽底部,提高了前风道和后风道之间的结合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无叶风扇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风道装配结构的爆炸图;图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风道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表示止口和打胶槽相互适配结构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I处表示溢胶间隙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表示后风道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II处表示打胶槽和定位凸起位置的放大图;图8为表示前风道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后风道;11、定位凸起;12、打胶槽;121、止动端面;13、第一螺钉柱;14、第二螺钉孔;2、前风道;21、定位凹槽;22、止口;221、抵触端面;23、第一螺钉孔;24、第二螺钉柱;3、底座;4、排气口;5、富余间隙;6、溢胶间隙;7、第一抵触面;8、第二抵触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相互扣合的前风道(2)和后风道(1);/n胶粘层,填充所述前风道(2)与所述后风道(1)之间的扣合间隙;/n排气口(4),设于所述前风道(2)和/或所述后风道(1)上,且远离所述扣合间隙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互扣合的前风道(2)和后风道(1);
胶粘层,填充所述前风道(2)与所述后风道(1)之间的扣合间隙;
排气口(4),设于所述前风道(2)和/或所述后风道(1)上,且远离所述扣合间隙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前风道(2)和/或所述后风道(1)相对扣合的面上设有相互适配的打胶槽(12)和止口(22),所述胶粘层填充于所述打胶槽(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口(22)的截面面积沿伸向所述打胶槽(12)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打胶槽(12)的开口沿所述止口(22)插入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止口(22)与所述打胶槽(12)之间形成倾斜的溢胶间隙(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口(22)伸出所述前风道(2)和/或所述后风道(1)的长度大于所述打胶槽(12)的深度,所述止口(22)抵触所述打胶槽(12)底部时,所述前风道(2)和所述后风道(1)相对的面之间形成富余间隙(5)。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风道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道(2)和/或所述后风道(1)上设有相互适配的定位凸起(11)和定位凹槽(21)。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宏俊肖鸿亮陈宇强袁明黄燕宁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