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发声单体将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挡壁将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下盖包括下盖本体、凸壁、通孔、支撑台阶以及盖板,下盖本体与凸壁共同围成导声槽,导声槽与第二后腔连通;通孔将第一后腔与导声槽连通;两个支撑台阶间隔设置于通孔的相对两侧;盖板完全覆盖通孔;透气隔离件贴合于凸壁,且完全覆盖所述导声槽,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透气隔离件将吸音颗粒封装于第二后腔内以形成虚拟声腔;第一后腔内的气流绕过挡壁后依次通过通孔和导声槽并透过透气隔离件进入第二后腔,两个支撑台阶分别位于通孔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扬声器箱低频声学性能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箱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箱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相关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包括下盖、与该下盖组配形成一收容空间的上盖、一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形成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围成前腔,所述发声单体、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挡壁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挡壁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透气隔离件完全盖设所述通孔,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内以形成虚拟声腔从而改善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然而,相关技术的扬声器箱中,用于透气的所述透气隔离件的面积取决于所述通孔的大小,而因为所述挡板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二后腔较小,导致参与形成虚拟声腔的所述吸音颗粒数量不足,影响声学性能。另外,所述第二后腔呈向远离所述发声单体方向延伸的狭长结构,容易远离所述透气隔离件的吸音颗粒很难发挥效果,使得第二后腔中的参与虚拟声腔的体积变小,进而导致降低了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因此,实有必须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频性能尤其是低频性能好的扬声器箱。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下盖、盖设于所述下盖并同共围成收容空间的上盖、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形成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挡壁位于所述后腔并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所述下盖包括盖合于所述上盖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下盖本体、所述下盖本体向所述第二后腔延伸的呈环状的凸壁、贯穿所述下盖本体的通孔、由所述下盖本体远离所述上盖一侧向所述上盖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支撑台阶以及同时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和所述支撑台阶的盖板,所述下盖本体与所述凸壁共同围成导声槽,所述导声槽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且所述导声槽向所述上盖方向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第二后腔;所述通孔向所述上盖方向的正投影同时落入所述第一后腔、所述挡壁及所述第二后腔,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导声槽连通;所述支撑台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台阶间隔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支撑台阶与所述下盖本体共同围成所述通孔;所述盖板完全覆盖所述通孔;所述透气隔离件贴合于所述凸壁,且完全覆盖所述导声槽,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内以形成虚拟声腔;所述第一后腔内的气流绕过所述挡壁后依次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导声槽并透过所述透气隔离件进入所述第二后腔,两个所述支撑台阶分别位于所述通孔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优选的,所述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由所述盖板本体向所述上盖方向弯折延伸的盖板连接部,所述盖板连接部呈环状且分别连接于所述下盖本体和两个所述支撑台阶。优选的,所述盖板连接部远离所述上盖的一侧填充胶水,所述胶水分别与所述下盖本体和两个所述支撑台阶形成胶合固定。优选的,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下盖本体平齐。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厚度小于所述下盖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盖板为PET、钢片及塑料片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盖板为钢片,其厚度为0.15mm。优选的,所述挡壁包括由所述凸壁向所述上盖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挡壁以及由所述上盖向所述凸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挡壁,所述第一挡壁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壁。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通过热熔方式固定于所述凸壁。优选的,所述上盖设有贯穿其上的罐粉孔和盖设于所述罐粉孔的封盖,所述罐粉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扬声器箱通过设置挡壁将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在下盖设置贯穿其上且相互连通导声槽、通孔以及两个支撑台阶,通孔与第一后腔连通,导声槽与第二后腔连通,两个支撑台阶间隔设置于通孔沿下盖本体长轴的相对两侧;通过盖板同时固定于下盖本体和支撑台阶并完全覆盖第二通孔,形成后腔的密封;第二透气隔离件贴合于凸壁并与盖板间隔,第二透气隔离件完全覆盖导声槽,从而将吸音颗粒封装于第二后腔内以形成虚拟声腔。上述结构中,第二透气隔离件、盖板以及第二通孔共围形成了连通第一后腔与第二后腔的导气通道结构,实现了低频发声性能。其中,导声槽向远离所述挡壁的方向延伸,使得远离第一透气隔离件的吸音颗粒也能更好发挥作用,从而使第二后腔形成的虚拟声腔的体积变大,从而有效改善了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另外,支撑台阶间隔设置于通孔的相对两侧,因此在第一后腔内的气流向第二后腔流动的方向避免设置用于固定盖板的台阶,从而使该气流流动更加流畅,从而有效改善了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扬声器箱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1中B部分放大图;图4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图5为沿图4中C部分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扬声器箱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扬声器箱的下盖与第二挡壁的装配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同时参阅图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100,包括下盖1、上盖2、发声单体3、挡壁4以及透气隔离件5。所述下盖1与所述上盖2共同组配形成收容空间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2与所述下盖1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组配。所述下盖1包括盖合于所述上盖2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7的下盖本体11、所述下盖本体11向所述收容空间7延伸的呈环状的凸壁12、贯穿所述下盖本体11的通孔101、由所述下盖本体11远离所述上盖2一侧向所述上盖2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支撑台阶13以及同时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11和所述支撑台阶13的盖板14。所述上盖2设有贯穿其上的罐粉孔21和盖设于所述罐粉孔21的封盖22。所述发声单体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7内。所述发声单体3将所述收容空间7分隔成前腔71和后腔7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声单体3和所述上盖2围成所述前腔71,用于发声;所述发声单体3、所述下盖1和所述上盖2共同围成所述后腔72,用于改善低频声学性能。所述挡壁4形成于所述收容空间7内。具体的,所述挡壁4包括由所述凸壁12向所述上盖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挡壁41以及由所述上盖2向所述凸壁12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挡壁42,所述第一挡壁41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壁42。所述挡壁4位于所述后腔72并将所述后腔72分隔为第一后腔721和第二后腔7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壁4连接所述上盖2与所述下盖1。所述凸壁12为所述下盖本体11向所述第二后腔延伸形成。所述发声单体3位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下盖、盖设于所述下盖并同共围成收容空间的上盖、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形成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挡壁位于所述后腔并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其特征在于:/n所述下盖包括盖合于所述上盖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下盖本体、所述下盖本体向所述第二后腔延伸的呈环状的凸壁、贯穿所述下盖本体的通孔、由所述下盖本体远离所述上盖一侧向所述上盖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支撑台阶以及同时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和所述支撑台阶的盖板,/n所述下盖本体与所述凸壁共同围成导声槽,所述导声槽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且所述导声槽向所述上盖方向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第二后腔;/n所述通孔向所述上盖方向的正投影同时落入所述第一后腔、所述挡壁及所述第二后腔,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导声槽连通;/n所述支撑台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台阶间隔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支撑台阶与所述下盖本体共同围成所述通孔;/n所述盖板完全覆盖所述通孔;/n所述透气隔离件贴合于所述凸壁,且完全覆盖所述导声槽,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内以形成虚拟声腔;/n所述第一后腔内的气流绕过所述挡壁后依次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导声槽并透过所述透气隔离件进入所述第二后腔,两个所述支撑台阶分别位于所述通孔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下盖、盖设于所述下盖并同共围成收容空间的上盖、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形成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挡壁位于所述后腔并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包括盖合于所述上盖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下盖本体、所述下盖本体向所述第二后腔延伸的呈环状的凸壁、贯穿所述下盖本体的通孔、由所述下盖本体远离所述上盖一侧向所述上盖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支撑台阶以及同时固定于所述下盖本体和所述支撑台阶的盖板,
所述下盖本体与所述凸壁共同围成导声槽,所述导声槽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且所述导声槽向所述上盖方向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第二后腔;
所述通孔向所述上盖方向的正投影同时落入所述第一后腔、所述挡壁及所述第二后腔,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导声槽连通;
所述支撑台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台阶间隔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支撑台阶与所述下盖本体共同围成所述通孔;
所述盖板完全覆盖所述通孔;
所述透气隔离件贴合于所述凸壁,且完全覆盖所述导声槽,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内以形成虚拟声腔;
所述第一后腔内的气流绕过所述挡壁后依次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导声槽并透过所述透气隔离件进入所述第二后腔,两个所述支撑台阶分别位于所述通孔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的相对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尚,王程良,曾月,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