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基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38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信基站,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基站。微基站,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基站设备,还包括位于管体顶端的用于辅助发电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位于管体中部的自动追日系统、与自动追日系统相连的储能系统和控制系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与基站设备相电连接,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远离桨叶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有效地减小基站的占地面积和基站能耗、在直径较小的管体内实现追踪日光的结构的安装、稳定性高、建站效率高等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基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信基站,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基站。
技术介绍
现有的通信基站采用市电系统供电,能源消耗较大。还有一类光伏基站,采用铁塔搭建,在铁塔底部固定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但这类太阳能电池板采用固定方式,无法根据日光走向进行日光追踪,太阳能利用率较低,而且现有5G基站的建设密度要远大于4G基站,在城市中需要密集搭建,铁塔方式无法满足5G基站的需求,而单管塔占地面积虽小,但太阳能电池板也只有固定方式安装,无法追踪日光。而现有的能够追踪日光的系统中,通常采用固定底座和能够在固定底座上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带动太阳能电池板转动的电机需要安装在固定底座中,这类结构无法应用于单管塔的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减小基站的占地面积和基站能耗、在直径较小的管体内实现追踪日光的结构的安装、稳定性高、建站效率高的微基站。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微基站,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基站设备,还包括位于管体顶端的用于辅助发电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位于管体中部的自动追日系统、与自动追日系统相连的储能系统和控制系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与基站设备相电连接,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远离桨叶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基站设备主要包括所需的5G/6G的AUU射频单元等核心构件。管体相对于铁塔来说占地面积更小,更能够满足城市内的密集建站需求。在管体顶端设置变桨距风力发电机,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远离桨叶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能够提升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的牢固度和结构稳定性,变桨距风力发电机受到自然界的空气流动实现桨叶旋转,进而产生电能,由于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与基站设备相连,能够将变桨距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脑作为辅助发电,供基站设备使用。在管体的中部还设置有自动追日系统,能够根据太阳转动的角度实现自动追日光,提升太阳能的能源利用率,自动追日系统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之后将电能储存在储能系统中。储能系统也位于管体的内部,节省空间。控制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例如当储能系统中的电能足够充足时,可以关闭市电系统的供电,仅利用储能系统中储存的太阳能所转化的电能对基站设备供电。当储能系统中的电能不足时,可以打开市电系统对基站设备供电。在储能系统中的电能不足、市电系统断电时,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能够作为辅助发电,供基站设备使用,保证基站运行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的自动追日系统包括沿着管体径向方向延伸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带动太阳能电池板转动的伺服电机和追日传感器,追日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转动,太阳能电池板与管体转动连接。自动追日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板、伺服电机和追日传感器,追日传感器可以采用现有的追日传感器,实时最终日光走向,根据日光走向的变化转化成电信号传输到控制系统中。利用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转动,进而利用伺服电机带动太阳能电池板转动,保证太阳能电池板能够根据日光的走向而转动,提升太阳能的能源利用率。作为优选,所述的管体外壁上转动连接有转套,太阳能电池板靠近管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与转套固定相连。在管体的外壁上套设转套,转套能够相对于管体同轴转动,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连接架固定在转套上,当伺服电机带动转套旋转时,转套能够带动连接架以及固定在连接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转动。作为优选,所述的伺服电机位于管体内部,伺服电机的驱动轴径向贯穿管体,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转套的内壁设置有断面呈倒“L”型的台阶面,台阶面包括横向的限位面和纵向的柱面,限位面上设置有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弧形齿条,管体外壁上位于伺服电机的上方套设有上转动轴承、位于伺服电机的下方处套设有下转动轴承,转套上端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并压紧上转动轴承外壁的缺口槽,转套底部设置有下端盖,下端盖压紧下转动轴承的外壁并与转套螺栓连接。将伺服电机由管体的顶端开口导入到管体的内部,将伺服电机的驱动轴由管体预留的穿孔中伸出,在驱动轴上固定安装驱动齿轮。将转套由管体的顶端套入到管体外侧,当转套的台阶面的限位面到达驱动齿轮处时,限位面上的弧形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再将上转动轴承由管体上端套入管体,直至上转动轴承到达转套的缺口槽处,实现转套上端与管体的转动连接。再将转动轴承由管体下端套入管体,直至下转动轴承到达转套下端的对应位置处,再将下端盖固定在转套的下端面上并采用螺栓连接,使下端盖压紧下转动轴承,实现转套下端与管体的转动连接。当伺服电机的驱动轴旋转时,驱动齿轮带动弧形齿条移动,进而带动转套的轴向旋转,上转动轴承和下转动轴承能够增强转套的旋转稳定性。伺服电机、驱动齿轮、转套、上转动轴承和下转动轴承能够分步骤安装,实现装配,而且装配后的伺服电机位于管体内部,减小占用空间,即使在直径很小的管体上也可以实现自动追日。作为优选,所述的转套上端设置有上端盖,上端盖与转套螺栓连接。将上端盖固定在转套的上端面并采用螺栓连接,上端盖与管体之间可以采用转动密封,实现防尘和密封。作为优选,所述的管体上径向贯穿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对伺服电机底部支撑和定位的定位销,伺服电机靠近驱动轴的一端端面与管体外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伺服电机的安装位置处贯穿管体的径向方向设置若干个定位销,在伺服电机由管体上方导入到管体内部时,定位销能够对伺服电机的安装位置实现定位和支撑,在伺服电机的驱动轴贯穿管体后,可以通过螺栓由管体外部向内部连接在伺服电机的端面上,实现伺服电机的固定,提高装配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架包括与太阳能电池板的侧边固定相连的固定条、垂直于固定条的支撑臂和固定在支撑臂远离太阳能电池板一端的抱箍,抱箍套设在转套外侧。连接架通过固定条来固定太阳能电池板,支撑臂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利用支撑臂上的抱箍来实现连接架与转套的装配固定。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太阳能控制器、市电控制器、光电传输单元和锂电池储能单元。太阳能控制器能够实现自动追日的控制,市电控制器能够根据需要切断和打开市电系统的电能供应。光电传输单元能够实现太阳能蓄放电的控制。控制系统中所包含的模块可以采用现有的单独控制模块,然后集成在一个电路控制系统中。作为优选,管体上设置有监控摄像头。作为优选,所述的管体为路灯灯杆或桅杆。作为优选,所述的转套上端靠近缺口槽处径向设置有顶压孔,顶压孔的轴线与上转动轴承的外壁相对应,转套的上端面设置有挤压孔,挤压孔的轴线与顶压孔的轴线垂直相交,顶压孔内设置有顶压滑条,挤压孔内设置有挤压滑条,顶压滑条与挤压滑条的接触面为相贴合的楔形面,顶压滑条的自由端设置有防滑橡胶垫。转套上的顶压孔对应缺口槽,在顶压孔内插入一根顶压滑条,将上转动轴承安装在缺口槽处,然后将挤压滑条插入到挤压孔内,当挤压滑条与顶压滑条接触时,能够利用楔形面将挤压滑条向下的压力转化成顶压滑条横向的压力,即增大顶压滑条对上转动轴承外壁的压力。将上端盖压在转套上端面,能够利用上端盖对挤压滑条施加压力,保证顶压滑条对上转动轴承始终施加径向压力,避免转套与上转动轴承打滑。顶压滑条的自由端设置有防滑橡胶垫,防滑橡胶垫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受到压力时能够轻微挤压变形,增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基站,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管体顶端的用于辅助发电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位于管体中部的自动追日系统、与自动追日系统相连的储能系统和控制系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与基站设备相电连接,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远离桨叶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基站,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管体顶端的用于辅助发电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位于管体中部的自动追日系统、与自动追日系统相连的储能系统和控制系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与基站设备相电连接,变桨距风力发电机远离桨叶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追日系统包括沿着管体径向方向延伸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带动太阳能电池板转动的伺服电机和追日传感器,追日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转动,太阳能电池板与管体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外壁上转动连接有转套,太阳能电池板靠近管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与转套固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伺服电机位于管体内部,伺服电机的驱动轴径向贯穿管体,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转套的内壁设置有断面呈倒“L”型的台阶面,台阶面包括横向的限位面和纵向的柱面,限位面上设置有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弧形齿条,管体外壁上位于伺服电机的上方套设有上转动轴承、位于伺服电机的下方处套设有下转动轴承,转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巩少荧赵均锋陈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英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