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292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流发生器,主要由中心轴、单向阀、外壳体、转子、定子、导流体组成;其中:所述中心轴外周设有环形凹槽,上部设有旁通孔,中心轴下部设有泄流孔;所述外壳体包裹在中心轴的环形凹槽上,并与中心轴构成旋转配合,外壳体与中心轴之间形成环状驱动腔,该环状驱动腔上下分别与旁通孔、泄流孔导通;所述单向阀设在旁通孔内;所述转子和定子设置在外壳体与中心轴之间形成环状驱动腔内,且转子固定在外壳体内壁上,定子固定在中心轴外壁上;所述导流体设置在外壳体外表面上。旋流发生器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直井、定向井、水平井复杂结构井的固井工艺要求,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的新型工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流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钻井、煤层气钻井、地质勘探、矿山钻探等行业领域的一种井下工具,尤其是一种旋流发生器。
技术介绍
钻完井作业完成后,为了确保井眼稳定性及后续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通畅性,都要在井眼中下入套管,并在套管与井壁之间的环空内注入水泥,待水泥凝固后,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井筒。在固井过程中,当套管下入井眼后,从套管口注入水泥浆,并从套管底部返出进入套管与井壁之间的环空,随着水泥浆的不断注入,水泥浆将环空内的钻井液顶替出井眼,传统方式是一维轴向流顶替,常规方式存在的不足:(1)环空近井壁区域流速较低,而钻井液又具有较高的粘附力,高粘附要求高流速顶替,高流速顶替必要求高能耗,而高能耗又受到泵压和地层承压能力的限制;(2)井眼不规则,井壁呈锯齿状凹凸不平,常规一维轴向流动易引发钻井液回流,导致钻井液滞留;(3)下部套管柱往往由于顶替量不足,使得替净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顶替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工具,主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一维轴向流在顶替中的缺点。螺旋流顶替法是在一维轴向流顶替的基础上再施加周向剪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旋流发生器,主要由中心轴(1)、单向阀(4)、外壳体(5)、转子(6)、定子(7)、导流体(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1)外周设有环形凹槽,上部设有旁通孔(3),中心轴(1)下部设有泄流孔(10);所述外壳体(5)包裹在中心轴(1)的环形凹槽上,并与中心轴(1)构成旋转配合,外壳体(5)与中心轴(1)之间形成环状驱动腔,该环状驱动腔上下分别与旁通孔(3)、泄流孔(10)导通;所述单向阀(4)设在旁通孔(3)内;所述转子(6)和定子(7)设置在外壳体(5)与中心轴(1)之间形成环状驱动腔内,且转子(6)固定在外壳体(5)内壁上,定子(7)固定在中心轴(1)外壁上;所述导流体(8)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旋流发生器,主要由中心轴(1)、单向阀(4)、外壳体(5)、转子(6)、定子(7)、导流体(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1)外周设有环形凹槽,上部设有旁通孔(3),中心轴(1)下部设有泄流孔(10);所述外壳体(5)包裹在中心轴(1)的环形凹槽上,并与中心轴(1)构成旋转配合,外壳体(5)与中心轴(1)之间形成环状驱动腔,该环状驱动腔上下分别与旁通孔(3)、泄流孔(10)导通;所述单向阀(4)设在旁通孔(3)内;所述转子(6)和定子(7)设置在外壳体(5)与中心轴(1)之间形成环状驱动腔内,且转子(6)固定在外壳体(5)内壁上,定子(7)固定在中心轴(1)外壁上;所述导流体(8)设置在外壳体(5)外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5)上部与中心轴(1)结合部安装轴承A(2),外壳体(5)下部与中心轴(1)结合部安装轴承B(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A(2)安装在外壳体(5)与中心轴(1)径向结合部,所述轴承B(9)安装在外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飞周延军李子杰赵波韩忠文曹向峰肖新磊梁明月李涛程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